01.
要允许自己犯错,人做事,就必然产生错误。因畏惧错误而不去做事,你的能力就会停滞不前,这比犯错误本身代价更大。
02.
企业家能力的四类体现:对不确定性的承担、对创新的洞察、超强的执行力与极致的协调能力。
——阿玛尔·毕海德《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
03.
不要嫉妒别人,你的对手只有你自己。
04.
之前(2018年)去三四县城调研,了解当地的互联网产品使用情况。
一个印象颇深的案例,当地的老年大学(私营),组织老年人学习使用各种APP。
老年人本身对手机不了解,有畏惧、怀疑的心理,尤其是用网络购物、转账涉及到钱财的,更是警惕。
很多老年人惧怕使用这些产品,担心自己被骗钱。
但他们知道年轻人都在使用这些产品,也希望能通过手机更多的和自己的孩子交流。
这就催生出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有些机构专门开办了这样的机构,交老年人使用手机及各种APP。
收费从600到3000不等。
机构打出的宣传语是让父母和孩子可以每天通过手机视频、通话,能看到孩子分享的日常动态。这对很多老年人来说,都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而且机构在组织老年人学习时,还会组织这些老年人参与社交、娱乐活动。
很多生活无聊缺少陪伴的老年人在这里找到朋友,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也很开心。
我了解的那家机构,在北方某四线城市,基本覆盖全市。
机构的主营业务, 除了手机课程、组织老年人活动之外,还帮助老人代购各种数码产品,提供上门安装服务。好像还在研究要不要顺便卖保健品,但因为这个在老人的子女中反响不是很好,就暂时没做。
四线城市房租、人工都低。
他们的底商一个月租金3k,人工平均2.5k,全公司有20多人,笼统算,一个月支出不到10w。
而他们的月流水能到50w-60w。
机构没有管理层,是一个小伙子和他妻子两个人开的夫妻店,管事的就他们两个,其他都是普通员工。
在北京,谈到创业,我们想到的都是如何融资,如何扩大市场规模,然后上市……
对于这种小项目,至少大厂出来的人,都是看不上的,觉得很low。
但夫妻两个人加起来月入至少40W以上,这个成绩,怎么也比大多数动不动要改变世界,然后公司一直亏损的创业者要强很多了。
有时候我也反思,我们这些所谓「学而优则仕」的人,觉得自己眼界开阔,觉得自己能力出众,但如果真让我们去做个小生意,可能我们做的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好。
在大厂学到的各种方法论,各种模型,真的自己单干,却发现大多数都没办法用上。
很多人想要进大厂,就像想要进名校一样。
但我总觉得大厂并不是互联网领域的顶点。
不是说大厂出来的人就一定厉害。
在大厂表现出色,也仅仅是在某种环境下拥有技能、经验上的优势。
但商业说到底是为了赚钱,成为契合大厂的螺丝钉,并不能直接等同于你具备了赚钱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个人的感觉是,南方互联网氛围普遍更接地气,更重视盈利。
北方(其实整个北方也就北京一城有优质互联网产业),整体氛围更偏理想化,更侧重融资、市场规模。
当然现在环境不像以前那样有流量红利,可以野蛮粗暴的烧钱跑马圈地,即使融资,投资方对项目的盈利情况也更为重视与谨慎。
我觉得就个人角度,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内部任职,你所接触到的并不是真实的商业环境,这会导致你缺少面对真实市场的经验与反馈。
在大厂内部任职,更像是被需要的特定技术工种,而不是商人。
很多互联网人会将,企业有技术驱动、数据驱动、产品驱动不同类型。
我不太认同这种分类,我觉得本质上一家企业能生存下来,一定是需求驱动——它满足了某种新的市场需求,或者它为存在的需求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技术本身是没有商业价值的,除非你能用技术去满足需求。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我们的优势是对先进技术有了解,我们可以比传统企业更高效率的运营,电商、网约车、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等等都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捕捉不到需求,或者认为很多需求太low,那么技术优势就一文不值。
商业是逐利的,商业视角下只有成本与收益,这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我以前看不起很多东西,我认为它不够先进,不够效率,不够优雅。
但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必须去面对这些我曾经看不上的东西,去谦虚的学习它。
那些曾经我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并没有很简单。
那些曾经我不屑一顾的东西,我也远远没能做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