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 ·  昨天  
薪人薪事企小薪  ·  DeepSeek爆火背后:工作的底层逻辑,真 ... ·  昨天  
中国企业家杂志  ·  江苏老板“半路出家”,用5.5亿重押咖啡 ·  2 天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量化对冲基金DTL 2025春季校园招聘 ·  3 天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京东2025管理培训生春季招聘火热启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如何优雅应对春节期间“好意”的盘问?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8-02-08 16:53

正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有不少朋友给我留言说,自从上班后,每次回家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归心似箭,另一方面想到家人亲戚们的盘问就无比头疼。

从你的工作到你的恋爱到你的生活,家人亲戚们对你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并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确实让人好不苦恼。

那么,作为高素养的职场人,我们该如何优雅地应对这些盘问呢?

此篇文章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以及分享一些好用的方法,让你过个轻松愉快的“中国年”。

一、 你遭遇的“过分关心”,究竟来自于哪里?

不知道你是否有类似的困惑,那就是“每逢佳节倍焦心”?!

“哎,你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呢?”

“你现在一个月多少钱啊?”

“你最近涨工资了吗?”

“你今年的年终奖多少来着?”

“你都三十好几了的人,怎么还没找对象呢?”

“隔壁家的和你年龄一样大的那个谁谁今年刚生了二胎,你家大宝都上幼儿园了,还不考虑要一个?”

......

一时间,很多人俨然如记者一般,对你进行各种围堵,让你防不胜防,你架不住他们的盘问终于有些不耐烦了,他们往往一句话就能让你憋成内伤,那句话就是:“这还都不是为你好?”

二、心理边界模糊,是背后的罪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心”你的一切?

他们的“关心”是真的“关心”吗?

为何你感受到的,从来都是压抑和愤怒?

......

这是因为,每一个试图干涉的意图背后,是“心理边界模糊”所致。

“心理边界”也被称为“个人边界”,维基百科这样定义“个人边界”的:指的是个人创造的边界,通过这个边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和被允许的行为,以及当别人越界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应。

例如你买了一栋房子,就不可能允许他人随意闯入,这是因为房子是有形的,房门就是能看得见的“物理边界”。

我很赞同一个说法,那就是: 心理边界就像是围绕你的自我画的一个圈,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而是区分可控世界与非可控世界。

三、心理边界模糊,是人生痛苦的元凶

在现实中,很多人的“心理边界”是模糊的,而“心理边界”模糊是造成很多人生痛苦乃悲剧的重要元凶。

根据前段所述,心理边界的作用是将世界阻隔开来,分成“可控”与“不可控”两类世界。

当一个人心理边界模糊,也就意味着TA永远分不清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于是用力点往往错误,一味地在“不可控世界”里用力,从来就不去聚焦“可控世界”——这些人的关注点乃至言行不论是给他人还是给自己,都会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妄图控制那些不可控且明明就控制不了的事情。

譬如在工作中,有些老板全然不顾下属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希望把下属都变成“工作狂”。

在关系中,这一点更加明显。

恋人总是试图控制另一方才能在这段关系中获得安全感,父母总在试图把孩子打造成自己脑海中的模样,夫妻总在试图扭转另一半的价值观,等等。

这些都会给对方和自己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而它们背后共同的根源就在于, 当事人的心理边界模糊,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心理边界之外,越用力越无力。

四、如何用心理学解决这类困扰?

理解了前面的分析 ,你就不难明白为何春节期间总有些所谓“好心人”事无巨细对你表示出巨大的“关心”和“兴趣”了,很多时候,这些过分“关心”和“兴趣”的背后,就是“心理边界模糊”的表现。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恼人的盘问呢?

记住,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尤其对于“心理边界模糊”的人来说,你动怒你发火无非是向他们宣告你的“反控制失效”,要知道,真正高明的“反控制”,恰恰是不动声色,并且姿态绝对优雅。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困惑,先介绍下解决问题三步法。

1、澄清问题,找到需求

记住,所有的冲突无非三层,由浅入深分别是:行为层、情绪层及需求层。

举个例子来说。

春节回家,父母再次问及你的个人问题:“你也老大不小了,什么时候结婚啊?”

在父母的观念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结婚这一行为可以让你的后半生更有保障,而对你来说,工作同样能让你衣食无忧,未必非要通过结婚完成。

这就是行为冲突。

而随着父母在你耳边不断地唠叨,你逐渐对他们的喋喋不休产生了厌烦情绪,甚至会怼这么一句:“够了够了,你有完没完?!”

而你的父母会产生“你这么大了怎么一点也不听话”的焦虑感,这种情绪不断地扩大,他们只会对你的未来更加焦虑。

这是情绪冲突。

再深一层。

父母希望你结婚的诉求是保障与繁衍,他们希望在他们百年之后,会有人替他们照顾你心疼你,老了也有子女围绕膝下端茶送水。

而对你来说,婚姻承载的意义远非保障及繁衍这么简单,它还承载了情感及生活质量的诉求,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你更希望遇见情投意合的另一半,三观一致共同奋斗,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让孩子在人生路上具备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疲于生计。

这是需求冲突。

我们往往只会关注浅层冲突,例如行为。

这个时候,你和父母就会在“要不要相亲”这一行为上据理力争。

一开始开启的是“辩论模式”: 你试图强调人不一定非要结婚才能获得保障感,而你的父母完全无法理解,一直进行反驳,这是冲突的初级阶段。

再往后,冲突渐渐升级,双方开启了“情绪保护机制”: 为了维护各自的主张不断地互相伤害,用言语刺痛对方,这是冲突的升级版,孩子依旧抵抗相亲,父母劝说无效,最终两败俱伤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能把关注点放在深层的“需求”层面,你就不难找到解决冲突的关键。

如前文所述,正是因为“心理边界模糊”,我们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对方并试图让对方全盘接受,于是人们冲突的关键点往往就是在于,总是试图用自己的需求去说服他人。

所以,父母和你关于“要不要相亲结婚”类似话题的冲突,本质上就是因为他们和你的需求不一致导致的。

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找到这一层,说出他们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对抗,效果往往会好很多,例如你可以这样说——

“爸妈,你们为我操心了一辈子,总想女儿我能找个好人家托付终身,这样就有人替你们关心我呵护我,我也会有自己的子女围绕在你们膝下让你们享受天伦。但是爸妈,你们也清楚,如果女儿的婚姻不幸福,你们会比我更痛苦。因此不是我不想结婚,而是我要慎重选择。正是因为我爱你们,所以才不会轻易托付终身。”

相信这番话下来,你的父母多半会停止说服,可能还会这样回应:“女儿真的长大了,看来我们是多虑了。你也不要有太大压力,在遇到合适的人之前,要好生照顾好自己啊。”

2、假意弃权与转移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