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扩建完工!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试运行 ·  19 小时前  
北京晚报  ·  扩建完工!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试运行 ·  19 小时前  
无锡博报生活  ·  恭喜!无锡又一家医院 升格了! ·  昨天  
医院运营咨询新知  ·  2024医院年终奖(绩效)观察丨开工大吉! ·  昨天  
医院运营咨询新知  ·  2024医院年终奖(绩效)观察丨开工大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湖南人有自己的「三亚」,这座宝藏小城也太Chill了吧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24-12-19 08:20

正文

上周,我们发了湖南第二城,衡阳。

评论区有小伙伴说,写一期常德。

无比巧合的是(我发四),第二天真的,回到了老家。

这是第三次写常德。

恰好是我来广州的三年里,第三次回常德。

每一次和常德,都是在成长里愈发陌生,又在年少记忆中重拾熟悉。

如此循环往复,年复一年。

也是大多数小城和小镇青年远走他乡,而逃不掉的命数吧。

这座我出生和长大的湘北小城,常年和衡阳、岳阳、株洲被议,谁是湖南第二城。

大多是败了。但丝毫不影响,它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走出来,

且在这个时代还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来对桃花源的精神向往。

活在山水田园,悠然自洽。

有山有渔,有湖有“海”和“沙滩。

还有那一碗淋上牛肉浇头热腾腾的米粉,

和一桌在不同钵子里跳舞的钵子菜。

2200多年的城市文明,早化作沅江的滚滚浪潮。

霸蛮的常德人在这不大的山光湖色里,

将生活的每一处,都开启了度假模式。

这里有中国城市第一湖,有常德人自己的沙滩公园,还有将松弛感拉满的大小河街,以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所以,这一次,且不稍显矫情的论乡愁与湘愁了。

而以一个土生土长常德佬,带着回老家“度假”的心态,

用12小时走出一条常德人的“桃花源本源度假”之路。

清早嗦一碗米粉,后去太浮山环山绕岭;

上午在柳叶湖环湖路,一脚踏春,一脚踩秋;

下午走过热闹的河街;

晚上嘛,到桃花源喝碗擂茶,看实景剧《桃花源记》。

现场入梦,穿越时光。

当繁花在黑夜中散落,船也缓缓靠岸。

梦醒时,整个常德,本就是一出大型的《桃花源记》。

我这样度过了忙里偷闲的一天。

在常德,亦看见了,

一个我从未认真看过的「武陵」。


9:00 AM

小镇上,嗦碗红烧牛肉粉

湘北入冬,一种神秘的魔法开始侵蚀每一寸温热的皮肤。

尽管,常德人的一天在这入深冬的时节,是从打寒颤开始的,但他们能迅速找到这几乎唯一的消解之法——一碗红烧牛肉粉。

这一天恰逢集会,人们得起个大早上街赶集,常德人称为“赶场”。

十里八乡的老老少少们大都步行上街,一边盘算着今日赶场清单,一边先直奔小镇粉馆。

哪怕要排队,也得先嗦了这碗梳子背的“抻tou”粉,那才得劲儿。

不到200米的街市,前中后大约开着三四家粉店,每一家都在熙熙攘攘中等待,后大快朵颐,哪怕是到了9点,临近集市尾声。

当那满满一勺浇头淋下去,慢慢浸润梳子被状的米粉,温热的幸福已经在身体游走。

浓郁的汤汁,滑爽的米粉,还有熬到香浓软烂的牛肉块,一碗米粉,纳尽湖湘百味。

汤泡湿粉是经典,干腌粉更浓郁,凉拌粉、炒码粉和炖粉轮流登场。

我习惯了一碗红烧牛肉粉带来的踏实和稳定,当这碗米粉下肚,也就意味着,到了家。


10:00AM

太浮山上,追最后一抹秋色

比起太阳山,我更想去等一场太浮山的日出日落。

当第一缕曙光扯破黎明前的黑色幕布,一轮红日从山峰间喷薄而出,光蔓云海,铺满山坡,山顶上的庙宇如同人间的接收站。

自然10点到这里,是什么都看不到的。但一路环山绕岭,离村庄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近。

一路的秋色,竟然还有所保留。似油画般被渲染过的满山,是深秋与冬,在做最后的交接。

在常德,这座山算是一处隐秘角落,位于临澧县城西南约12公里处。

相传汉代浮邱子,曾在此修行得道,古为“洞庭四十八福地”之一。

是沅澧名山,主峰第一峰,谓之太浮金顶。

有99岭,33岔。

其中“二十四景”在明清时期,曾闻名江南,日出、云海、雾凇为“三奇”。

尤其是雾凇。

等到深冬时节,山顶雾凇凝结,银装素裹的山林,万物生灵沉睡。

一个插曲。

路过崭新的常德火车站,被一个停车场的银杏迷住。

对于每一次都只能在冬天回到这里的我来说,

这抹秋色,算是一大恩赐。


12:00AM

一顿钵子菜,吃尽常德味

钵子菜,是常德美食里的大咖。

号称只要给妈妈一个、两个、三个钵……她就可以给你炖出全世界。

荤的素的,淡的浓的,甚至一锅大杂烩,你想吃的都有。

△ 钵子菜是大菜,六分开,来镇桌,其余未上的小菜做点缀。图by “陈征”

在钵子菜的名单里,排在第一位的是鸭。

不是批量饲养的,而是在水塘稻田里自由长大的谷鸭。

只是,不太爱鸭的我,最爱那一钵香喷喷的炖牛肉。

△ 回家必点!必点!必点!

除了牛肉,这一次朋友还推荐了一家隐藏在市区之外的农家私房菜。

一锅香辣鱼,一碗小炒牛肉。

直接香迷糊了。

13:00 PM

沅江边,看尽常德人的诗情画意

沅水将常德市区一分为二,江南为鼎城区,江北为武陵区。

每每从武陵过了桥,上学的记忆就像被叠成一摞的扑克牌,一张对应一段画面。

当时我们称桥的这头,为桥南,桥南市场是女生们相约逛街的“胜地”。

在还没修建大桥时,轮渡是唯一的过江工具,早期码头来来往往,甚至可以渡车。

△ 沅江边。图by 刘晓倩

即便有了大桥,轮渡依旧我们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过江方式。

如今,再一次站到江对面,曾经的荒芜已是高楼一座座。

这边的武陵阁,倒还有点老派头,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诗画墙,仍值得特别推荐。

但六公里的沿江堤上,比诗墙更抢眼的,是四座仿古阁楼。

△ 武陵阁在对面。图by 刘晓倩

曾经我一直分不清四座阁楼,常常走错,但它们却是大有讲究。

从东往西依次是排云阁、春申阁、武陵阁、渔父阁。

上世纪90年代初,常德为了修整城区的防洪大堤,筑起了这一道守护了常德人几十年的长堤。

且为了城市美感,开始对闸口通道动心思。用时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闲时又能陪着常德人诗情写意,时称“五朵金花”(因为原有五座阁楼)。

何止于仿古美化,还专门研究取名。

最有名的武陵阁,被称“常德的天安门”,以常德旧称“武陵”为名。

已不在的三闾楼,是为了纪念屈原。

排云阁,则是纪念刘禹锡。

这位才子诗豪,被贬朗州司马,于常德的十年里,倾注了大半生的诗情,成就了他人生中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排云二字,便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春申阁,源自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常德人。

最后一个,渔夫阁,很有桃花源的意境,但它是为了纪念常德桃源人,宋教仁(号渔夫)。

不论从哪座阁楼穿过,都可以几步到江边。

△ 沅江边。图by 刘晓倩

生生不息的江水,伴着历史的长歌,将常德人的诗情画意缓缓氤氲而出。

再走一遍诗墙,这座被吉尼斯总部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一千多首,全是先秦以来,各朝吟唱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

《百代沧桑》叹时代变迁;《名贤题咏》歌武陵;《兰芷风华》全是民俗风情;《千古绝唱》囊括了先秦至清末历代名诗。

一口气,刻满八大篇章。

恰如余光中的赞誉: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

自然,再长的诗,亦是这漫长岁月和时光的点缀。

我更喜欢在一座座阁楼内,吃上一顿钵子菜后,再入阁。

在这骄阳灿烂,江水静默的江边公园走走停停。

△ 沅江边。图by 刘晓倩

看江水中的野鸭子,看缓缓而过的轮渡,看桥上的车水马龙。

也看常德人在这江边,慢悠悠的日子。

最后,可以推荐过人民路,到访老西门。

在现代和历史里游走,感受常德城市文化里最精华的一部分。


14:00PM

好灵醒的大小河街与德国小镇

沅江岸边,诞生了“古城”常德,也是今天的大小河街。

在这条2000多米的繁华河街上,曾经见证了1943年前的洋行、店铺、住宅,四合院和窨子屋。

那段记忆,早已经随着战火远去。

经过了大规模翻新和改造后,河街焕然一新。

曾经我觉得又是刻意仿古,没了人味儿,但这次,以往的刻板印象被颠覆。

在阳光晴好的午后,来大小河街,于江边和三五好友开一壶茶,简直是一大人间理想。

放下偏见,我开始爱上了这里。

虽是仿古,但尽力还原了明清时代河街风格,且注入了许多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常德丝弦。

丝弦声声,撩人心绪。

整条河街分为大河街、小河街,全程不长,约1.5公里,却将姻缘桥河,又叫穿紫河最美的一段囊括。

不喜欢主街上太热闹的朋友,可以直奔河边,沿河有许多茶馆。

小清新也好,文艺范也罢,只要往这河边落座,彷佛世界所有的喧嚣都归于平静,只此一刻,人间可太值得。

晒太阳的老人家安然打盹,聚会的年轻人谈笑风生。

孩子们在河边围着水里的鸭子叽叽喳喳,江水里,几艘游船大摇大摆的从对面的高楼前缓缓而过。

不多时,茶已沸,茶韵随着轻轻垂柳,在和煦微风里荡漾开来。

湖中的嫩绿水草,像是江水的披肩,水鸭子翻了几个跟头,惊醒了几处芦苇丛,微风轻拂过,留下心动的痕迹。

走过一条马路,和河街风格截然不同的,是德国小镇。

同享一江水,却是一个充满古典风韵,一个有着异风情。

虽然吐槽千万遍,德国小镇像是那个中看不中用的“洋娃娃”,但这里天然摄影棚的属性,还是让人彷佛有了一秒跨越到德国汉诺威小镇的既视感。

仍然是往江边靠近,比起异国风情的建筑,常德人更喜欢在这江畔草地上,晒太阳和遛狗。

17:00PM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