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1-25 23:33

正文

文丨张是之
今天知乎上有个问题的回答上了微博热搜,知乎下面一片好评,微博下面也是一片点赞。
我看了下答案,把凄惨的生活描述成诗情画意,感觉每一个字都冒着「奇葩说」那股子狡辩的内味儿。
这个问题和回答是这样的:
他竟然把这些都说成是正常的,我来解读一下。
「楼道里都是香气,有的人家炒鸡,有的人家烧鱼。」
很明显这说的是筒子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连着许多房间,每个房间一般都是单间,十几平米。
筒子楼大概就下面这样的:
什么有的人家炒鸡,有的人家烧鱼,是,这描写的是很诗意。
可你也不想想,你为什么能知道人家炒的什么菜?还不是因为没有油烟机?还不是因为厨房就在走廊过道里?
很多人没见过,或者在电视剧里见过,就是下面图片这样的:

不光是在走廊里共用厨房,筒子楼就连厕所也是共用的,而且是连排蹲坑,毫无私密性可言。
「快递大概不会一天就到,APP 也没有那么多奇怪的功能」,说这话的人还用什么快递呢?用邮局用包裹就也可以啊,邮局包裹肯定不会一天就到,没人逼你用快递。
也别用微信、别用知乎,知乎就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功能,知乎程序猿就有可能因为你这个回答在加班 996,您别用啊。
说什么这就是 996 之前的生活,996 之前那住筒子楼的时代,就没有淘宝、没有快递、没有网约车,没有微信、没有吃鸡,也没有被那些被他成为陡然富起来的人。
筒子楼不用炒,没有开发商,大家一起继续住筒子楼不好吗?继续吃着自己家的炒鸡,闻着别人家的烧鱼,难道不香吗?
什么炒鸡烧鱼,说的轻巧,就该让那些知乎微博上点赞的年轻人,凑到一个筒子楼里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去过几天这样的日子,再问他们这到底是不是正常。
以前吧,学校里教的那些错误的东西,出了校门也就忘了,接受社会的毒打之后,会迅速正视现实。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现在呢,很多人发现了一块大的市场,把学校里教的那些谬误重新包装,再次打包卖给已经走上社会的学生。
而且包装的非常精美,让年轻人发现,原来不是学校教错了,而是学校教的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结论是,老马牛逼透彻,送上膝盖。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剥削」、「物化」这样的大词,就是这么来了。
充满诗意的描写,让你以为那就是真相。但这些年轻人拿真让他们付出成本,去面对真相的时候,恐怕逃的比谁都快。
这个世界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他看到人类今天这种不可理喻的狂妄,和难以理解的相互倾轧,一定会发笑,这才让你们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开始嘚瑟。
要知道,人类过上好日子,能吃饱饭也才没几天。工业革命之前的农耕社会,产能有限,食不果腹是常态。
再往前看没有人类文明的时代,那差不多就是我们今天电视上看到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你死我活。
人类记忆深处,充满了各种恐惧,对饥饿的恐惧,对高处的恐惧,对未知事物,先进技术的恐惧。
所以避孕技术出来,有人反对;堕胎技术出来,有人反对;剖腹产技术出来,有人反对;试管婴儿出来,也有人反对;代孕出来,那更是要反对。
而他们反对的理由无外乎伦理和道德,现在再看那些关于避孕、剖腹产、试管婴儿的反对,简直可笑。
不过我们今天不再说代孕这个话题,说说房子和工作。
众所周知,随着上海房价的上涨,调控政策也跟着升级加码,购房难度进一步加大。
前面有读者问我怎么看上海的调控,还能怎么看?
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见不得别人好过系列。
当我们的祖先一只脚刚刚迈出丛林,但认知还停留在从丛林法则之中,你死我活相互杀戮是常态。
当我们进入农耕文明,食物还是长期匮乏,在直觉上就是,你看到别人多吃一口,你就感觉自己是少吃了一口。
这种经验直觉,从丛林时代到农耕文明,一直根植于我们脑海深处,刻写在我们的遗传密码中。
现代社会,这种恐惧有所减弱,我们对饥饿的记忆可能不再那么刻苦铭心,但在其他问题上的经验直觉依然在发挥作用。
所以很多人在面对房子的问题的时候,本能的直觉反应是, 炒房团把房价炒高了,富人都把房子买走了,穷人就没有房子了。
在他们的直觉反应中,和丛林时代、和农耕文明时期一样: 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你再多吃几口,我就没得吃了。
他们的肉身进入了 21 世纪,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而他们的思维却还停留在远古时期。
富人把房子都买走,就没有穷人的房子了,这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
他们眼睛只盯着有限的存量,却没有看到那无限可能的增量。
于是他们会不停地呼吁管制、呼吁限购、呼吁增加购房难度,于是真的就限购,真的就增加大家的购房难度了。
但这样的管制和限购,帮助穷人了吗?并没有。
实际上,不仅没有帮助穷人,反而会害了他们。
悲剧之一,原来打算买房子的人,误以为调控会降低房价,那就再等等吧,结果凑够的首付后来连首付都不够了。
悲剧之二,费劲心思住进了廉租房,从此再也不舍得搬走,甚至为此放弃更好的工作发展机会。
悲剧之三,花上好几代人的积蓄,买到了廉价的回迁房,结果发现各种质量问题,住着闹心,卖也不好买,悔不当初。
这些都是管制和逆市场化的结果,只是很多人看到了故事善良的开始,却没有料到如此悲催的结局。
我们说, 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这其实是说要跳出远古时期那种你多赚我就少赚的狭隘思维。不能只看存量,还要看到那些可能的增量。
需求通过交易被发现,财富通过交易被创造,有交易才有财富。
房产的严格限购,本质是在阻挡人们自行决定怎么「分饼」,这反过来就削减了人们「做饼」的信心和欲望。
于是我们看到,供给一定会进一步减少,市场上原有的饼(房子)卖一套少一套,而未来的饼(房子)却并不会以市场大白菜补货的速度增加。
于是房价,主要是大城市的房价会进一步攀升。这跟限购的初衷貌似有所背离。
他们以为的真相是限购就能把房子留给穷人,而实际的真相是所有人买房子的困难都增加了。
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2021年01月25日

——————

题图: Edward Mitchell Bannister

上一篇: 上帝有病,得治

延伸阅读:

1. 到底谁是让拼多多员工加班的“幕后黑手”?

2. 炒房的真相

3. 「血汗工厂」的真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