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癸卯月 丙辰日
1972年1至4月,马王堆一号墓出土,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马王堆二号墓、三号墓出土。马王堆二号墓的墓主,第一代轪(1轪(dài):车毂(gǔ)末端圆管状的盖冒;车轮。)侯利仓,是汉王朝派往长沙国的丞相,死于吕后二年。马王堆一号墓的墓主是利仓之妻,下葬稍晚于三号墓。三号墓的墓主人,利仓之子,二代轪侯之兄,葬于汉文帝初元十二年。
帛书《老子》出土于马王堆三号墓。帛书《老子》有甲、乙二本。
帛书《老子》甲本用半幅的帛书写,后面附写四篇佚书。佚书都没有篇题,共九千余字。第一篇近五千字,内容是发挥孟子的一些论点,还有和《大学》、《中庸》雷同的字句。第二篇一千五百字,内容是“伊尹论九主”。第三篇一千五百字,是兵法类的著述。第四篇四百余字,综述五行及德、圣、智的关系。
帛书《老子》乙本用整幅的帛书写,前面附写四篇佚书。佚书都有篇题。第一篇《经法》,尾题“凡五千”字,分为《道法》《国次》《君正》《大分》《四□②》(2□:此符号代表出土文物中脱失的字。)《论》《亡论》《论约》《名理》等九章。第二篇《十大经》,尾题“凡四千”字,分为《立□》《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行守》《顺道》等章。第三篇《称》,尾题“一千六百”字。第四篇《道原》,尾题“四百六十四”字。学术界称这四篇佚书(3佚(yì):弃用;隐遁。佚书:失传的书。)为《黄帝四经》,内容是通过黄帝和臣下的问答,阐明治国安邦的主张。
马王堆出土文物为重新认识道家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彻底抛开浩如烟海的流传本《老子》的影响,运用古汉语知识和历史知识潜心钻研楚简《老子》和帛书《老子》,是研究道家文化的必由之路。不能用现代的标准为古人改错——滥用通假。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结构和内容一致,与流传本《老子》大相径庭。帛书《老子》甲、乙本由于抄写年代不同而有所差别,但结构相同,思想内容一致。由此可推断,其祖本一气呵成,出自于一时一人之笔。更因为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与《庄了》的思想一致,与司马谈的《论六家》中的道家思想一致,帛书《老子》是《老子》的本来面目,至少可以肯定地说帛书《老子》的思想属于历史上存在过的黄老思想。
流传本《老子》历经几千年,随着中国传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淡化,它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然而因其版本之众、所译语种之多,更因为其思想内容之深刻,它仍然是一朵灿烂的奇葩。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纪山镇郭店一号战国时期楚墓出土,此墓规模小,葬具仅一椁一棺,墓主只能是下层贵族。出土竹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简730枚,简上字数13000余个。楚简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篇,两千多字。楚简其余部分皆为儒家思想,分别为《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
郭店楚简,从表面现象看,是儒家借鉴老子思想。因为楚简《老子》三组内容互不关联,各组内部又无写作逻辑性,属于摘抄性质。这三组摘抄片段占《老子》的三分之一,占郭店楚简的五分之一,而郭店楚简的百分之八十是儒家的内容;从内容上看,老子思想对儒家产生了影响,郭店楚简的儒家著作回答了老子所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儒家的哲学思想在这里开始形成,并且将这种哲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伦理学的研究之中。《太一生水》反映出儒道之分歧,老子将构成世界本原的基本物质高度抽象为“气”,而郭店儒家将构成世界本原的基本物质归结为虚幻的“太一”和具体的“水”。“太一”借鉴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一”是董仲舒一元说的原形,而“水”是向管仲水地说的倒退。
郭店楚简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一个历史事实:《老子》在流传过程中被儒家改造吸收,儒家在改造吸收《老子》的过程中创立了儒家的哲学。创立儒家哲学体系的历史人物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学者董仲舒。郭店楚简《老子》片段是流传本《老子》的原型。这种改造吸收《老子》的过程也就是《庄子·天下篇》所说的“道术将为天下裂”。
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派别,以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学说无所不包,以修身、治国、安邦为宗旨,核心是“无为而治”的王道思想。秦王朝和汉初,道家学说得到中央集权的推崇,这一时期的道家学说被称之为黄老学,因顺应汉初修养生息的社会需要而达到鼎盛时期。汉武帝时代,道家学说失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学说首当其冲。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道家思想被儒教所改造,被封建时代所扭曲。我们所见到的流传本《老子》,是儒教的附属品。中国的封建社会不仅改造了道家,而且改造了由印度所传来的佛教,儒、道、释三位一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色。
本文选自《长沙真言》总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