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你翻书,伴你共读。各位亲爱的悦读书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读《傅雷家书》这本书。
今天的共读目标是《傅雷家书》的第三个部分,来自傅雷1956年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
傅聪在国外的生活,由不习惯到如今稳定下来,名气大升的他,更是获得许多知名人士的赞赏。
勃隆斯丹太太,傅聪的老师赞赏道:“我从未听过弹萧邦弹得那么细腻灵巧,那么精美雅致……他弹的萧邦是远离尘世的无与伦比。”
当年的《法国晚报》更是赞叹:“不管奖金的额度多么高,也不能使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得到成熟与性格。在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中,才华毕露的中国钢琴家傅聪,由于他优雅的文化背景与成熟的领悟能力,在全体参赛者之间,显得出类拔萃。”
看来,傅聪在父亲的协助跟自我努力下,在国外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取得惊人的成绩。然而,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自认为这就是他的高度。接下来的日子,仍旧在音乐这条路上力闪闪发光。
一:傅雷忙碌之余,不忘培育孩子
在1956年里,傅雷格外忙碌。相继撰写各种稿子之余,连续参加了上海政协等等的会议。还受邀到杭州、黄山、安徽等地方陪同朋友游玩,好不快乐!
夫妇俩虽然累,可生活充实之余,孩子又有所成。无论如何,心里不缺的都是快乐,再想起后来的傅雷夫妇,被各种病痛折磨后,竟是死于被冤之下,多想时光就停留在这一年,岁月静好。
在傅雷的看法里,作为一个自学的艺术家,如若不关心大局,与社会脱节是要不得的。因此,傅雷时常在书信中跟傅聪传达当下国内的一些重要思想改革等。例如在一个会议上,很多人都会作自我检讨,更有一位上海说书的艺人大胆说出:“我们要领导给我们干部,要强的干部;吃饭不管事的干部,我们不要,我们不是养老院……”这样的说法,别提那时候正处于思想改革开放的初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甚少人会有勇气说出来,让傅雷为之动容。
傅雷的费尽心思,让傅聪专注音乐之余,仍不能忘了生他养他的祖国。除此之外,虽然这一年他格外忙碌,还是不忘为儿子准备译文,整理相关艺术家的材料让傅聪参考。这种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一个作为父母学习。
二:多忙多累多难过,仍旧需要正常作息
书信里有句说话很是喜欢,傅雷说:“你这一行的辛苦,当然辛苦到极点。就因为这个,我屡次要你生活正规化,学习正规化。不正规如何能持久?不持久如何能有成绩?”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超强压力,让我一下班便到处放纵自己,导致作息混乱,应付工作更加费力。就这样如此循环下去,身体无法支撑,心情也反复无常,很是辛苦。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思想的调整过后,才发现最能解压的方法,莫过于按照原来正常的作息,而不是各种消耗时间的放肆。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爱情上不尽人意,也是同等道理。
说起工作,少不了的便是谈理想。曾经喜欢写作,因为一番热情便扑进了作者圈,然而一段时间过去,热情也随之变淡。每天要写的稿子如同曾经读书时的作业,毫无兴趣可言。但为自己许下过的承诺,怎能轻易放弃?想起写作的初衷,投入更多的感情,感觉慢慢地回来了。
在傅雷家书中,对于傅聪弹莫扎特时并未能领悟到弹奏者的本意,傅雷对此写道:“感知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由此得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其实,除了艺术上、写作上,对于我们日常的工作,其实也是如此。与其麻木得如同机器人般朝九晚五,倒不如尝试为此投入感情,将工作视为己出,输入输出均用心对待。这时候才发现,其实一切并非这么辛苦,坚持的理由除了金钱,更多是因为热爱和实现自我价值。
在1956年里,最让傅雷夫妇高兴的,莫过于是傅聪回家了。家里热闹了许多,可归来的人,终究还是会走,家里又静下来了。傅雷说,即使跟儿子谈了一个多月的话,但好像一切只是一个开场白。父子间的说话,永远都是说不完的。
儿子就好像父亲的一面镜子,反射出的影像都是相同的思想和感情,父子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的莫大幸福。
有时候觉得,无论是父子间的感情,还是父女间的感情都十分微妙,无法用言语表达。同流着一条血脉的两个人,相互牵挂,相互无条件的付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就对方。
这难道不比世间的一切情感更为深厚吗?
今天的领读到此为止,明天将继续探讨《傅雷家书》中1957年的书信,祝书友们生活愉快。
PS:目前签到系统正在维护升级,暂时一段时间无法签到,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