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噶吼,2017年已经过了一半,从开年起,各个分析机构,扒拉了一下“一行三会”打算在2017年出台的文稿,惊呼2017年可能是“最严监管年”。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一周前,中国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基金业协会各自向自己的会员机构征求了《投资者适当性实施指引》的征求意见稿,而这些征求意见稿,即将在7月1日生效实施。
这几个证券行业组织出文的根源,其实早有预兆,证监会2016年12月12日出的130号令——《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所以从去年开始,开股票户和买基金、理财产品之前,都要填一个调查问卷,测一测你是什么风格的投资者,但是因为规则没有正式实施,各个机构也没有拿到执行细则,所以这个测试基本上就跟星座差不多,处于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尴尬境地。但是发了征求意见稿之后,A股股票被划入了“中风险”等级,以后想当韭菜,还得先看看自己够不够格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号称“史上最严”的适当性管理办法吧。
首先,是产品进行了风险等级分级,一共分成五级: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低风险”里包括了一些国债、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保本理财等等产品,“高风险”是一些信用评级AA-以下的信用债、场外衍生品等等,而我们非常熟悉的“A股、B股、AA级信用债和新三板”都属于“中风险”产品。
其次,以后金融市场上就分成两种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专业投资者是受金融监管的券商、银行、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等机构。剩下的投资者想要成为专业投资者,如果是法人,最近一年净资产不低于2000万,金融资产不低于1000万,有2年以上投资经验;如果是自然人,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或者近三年来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有2年投资经验或投资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剩下的全都是普通投资者。
普通投资者想要进行投资,需要填一个问卷,根据问卷得分,把投资者分成5类: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性和激进型。这个五级划分跟产品风险等级划分是一一对应的,原则上是不能买超出自己风险评级的产品的。
当然啦,有原则就有例外,这个例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签署“产品或服务不适当警示及投资者确认书”,表明“这个锅我自己背了”;另一种是把自己转化成专业投资者,这个转化程序还是很复杂的,要向券商提出申请,然后提供经济证明、书面承诺知晓转化后的风险,券商可能会给出一些模拟场景或是问卷查看你的风险承受能力,然后决定要不要把你转化成专业投资者,而这整个转化的过程都需要录像,这个录像资料要保留20年备查。
最后,让券商们非常头疼的是人员和设备配备。比如说,认定了投资者的类型之后,还要回访。尤其是对于销售“高风险”型产品,不但要在销售时提示风险,而且还给了24小时的投资冷静期,24小时后必须回访,购买了之后,每年都要回访一次。另外每个季度都要安排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投资者适当性的确认程序,至少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而这所有的资料都要留20年备查。
关键是,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不仅仅是一纸文书,证监会要求券商每半年就要自查,行业协会可能会不定期开启现场调查。一旦被查出违规,罚款事小,还有可能全行业通报甚至警示、停业。这下证监会可要“动真格”了。
然而这个“投资者适当性”目前还只是证监会一家的措施,还有银行和保险、小贷等等途径不在监管范围里。还有人说,只要在填问卷的时候都选最激进的那种就行,但这个问题,一来割的都是自己的肉,二来证监会对于“异常报备”用户,也是有关注和调整的权力的,所以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真实情况作答,谨慎匹配吧。
市场不太景气,保护投资者不被割光,也许也是监管部门割肉的动机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