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1988-1997,“黑色7月”的记忆
1、那时的高考是在七月,大家称之为“黑色七月”。教室里旧风扇吱吱呀呀,和着窗外的嘈杂的蝉鸣声,最后冲刺的一个月,考生们除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得忍受炙热之苦。
2、那个时候的考生流行喝保健品,最火的当数“红桃K”。
3、农村孩子需要提前一天坐车到县城住宾馆,遇上晕车就恼火了。城里有车族不多,学生们大多是骑自行车、坐公交到考场,少有家长陪考的现象。
4、那个年代,教室里没有空调,甚至很多没有电扇,学生靠摇蒲扇和课本解凉。有的高考场地,用大澡盆子放冰块给考生降温。
5、由于录取率低,当时很“流行”复读。不少复读生有早晨5点起床,点着蜡烛读书的经历。
6、志愿填报是在高考之前,常常听到身边人落榜的原因:“哎,志愿填飙了”。那时没有一本二本,只有重点院校、一般院校、专科院校、本科自费生、专科自费生之分。
7、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收学费,以前不仅不用交学费还要国家发生活费的大学生,到这一届开始自己掏钱,后来学费越来越高,不少农村学生考上大学要通过办“升学酒”才能凑够学费。
8、1995年之前,高考的科目是6门;而从1995年开始,高考科目变成了“3+2”,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历史和政治,理工科加考物理和化学。
80后:1998-2007,“非典”的痛、“扩招”的压力
1、80后最恐惧的两个词,一定是“黄冈”和“海淀”……每年高三学子做过它们的试卷,连起来可绕地球32圈!!!
2、那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用上了文曲星,复习累了,会玩华容道、贪吃蛇解压……当然,以学习之名让父母买的复读机、随身听里,大多人听的是周杰伦、孙燕姿。
3、80后经历了高考由3天缩短为2天,高考从7月提前至6月,对学生来说,备考压力更大,但高考结束后可以多玩一个月了。
4、2002年,中国首次冲进世界杯,那年赛事十分精彩,对爱看球的高三男生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遗憾和抓狂。
5、2003年,当高考遇见“非典”:备考期间,学校每天都要进行消毒,给学生量体温。有学生因为体温过高被安排在隔离考室考试。这个特殊的高考时期,痛并紧张着。
6、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改变了大批80后的命运。但没有想到的是,4年后,这一代人开始在1/100、1/1000的求职道路上,拼的“头破血流”。
7、据说,80后很多人拼命学习就是为了跟喜欢的人读一所大学。
8、恋爱不再是差生的“专利”,学校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霸情侣”,家长和学校也越来越包容,很多时候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90后:2008-2017,选择增多高考并非独木桥
1、2008年,注定对四川考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降临,四川地震重灾区孩子们的高考因此推迟了一个月。失去亲人的痛苦、余震不断的紧张、环境变化的适应……这批最早的90后四川考生,注定比同龄人承受更多。
2、2008年之后,四川高考不再考英语听力,只进行笔试,这个政策一直持续了8年,要到明(2016)年才恢复。
3、90后的人生一定会遇到两个男子,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他们一个是薛金星,一个是王后雄。
4、为纪念高中时代的结束,也为了高考减压,越来越多的90后有扔书撕卷子的集体“宣泄”习惯,这样的新闻每年都要见诸报端。
5、不少妈妈为了孩子,辞职陪读、异地陪读、补课、陪考……承受高考压力更多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
6、部分高考加分项目逐渐取消,2015年开始,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优秀学生等10项加分项目不再加分。
7、三本成为过去,2015年开始四川高考取消三本,合并到二本录取,而越来越多的二本优势专业,提到了一本录取。
8、许多同学通过自主招生,早早进入心仪院校;还有不少同学初中、高中就出国学习;选择出国的同学越来越多,一些高中的“尖子班”换个说法就是“出国班”。对于90后,高考早已不是独木桥。
结语
高三,是枯燥的,无味的,灰暗的,痛苦的,削瘦的……
黑板上的倒计时,每天提醒着我们还有多少天这样的日子就过去了。
但无论对于60后、70后、80后、90后……高三,却是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年。
那一年,伴随着一模、二模、三模的压力;
那一年,伴随着情窦初开却压抑着的爱恋;
那一年,伴随着家人的期望,梦想的召唤;
如果没有高三那年,承受巨大压力的考验,我们怎会一夜之间成熟和长大?
如果没有高三那年,同学一起的冲刺努力,我们不会收获至今可贵的友谊!
如果没有高三那年,我们怎能自信地进入大学、社会,将理想转变为现实?
高三那年,记忆满满,这里面,有我,有他,还有你!
高三那年,我们的青春曾飞扬在云里!
对自己狠一点,不让青春留有遗憾。
有计划,有目标:如果你决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谨以此文怀念70、80、90后的高三,我们曾共同拥有过的那一年……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蓝橡树深耕国际教育,挖掘中国家长的需求,筹备2年,推出“蓝橡树未来学校”。把教育理想落到实处,我们要做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
课程基于IB国际文凭体系自主研发,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5大技能为教学目标,即:思考力、社交技能、沟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研究技能。课程以英语为载体,将5大技能的培养融汇在课程设计中,每周设置一项亲子共同完成的探究式课后作业。
如果您的孩子现在在公立学校就读,对体制内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感到不满,对国际教育也心有迟疑,那么蓝橡树未来学校的课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暑期开设的课程是面向幼儿园大班-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语言与文学探究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