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餘年來,歷史學領域出現了文化史、生活史研究蓬勃昌盛,傳統政治史研究日益消褪的明顯趨勢。輕薄短小、趣味化、娛樂化的議題趨近常民大眾的生活,是容易親近感知的歷史,較諸冷硬厚重的政治課題更受歡迎。日治時期臺灣史領域也因這股學術潮流的影響,文化史、生活史、娛樂史大行其道,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未見令人振奮的政治史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政治史研究幾乎等同於制度史研究,既冷又硬,充滿距離感。岡本真希子的大作《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如書名所示,以官僚史、制度史為主,可說是典型的政治史研究作品。但是,本書對於所謂「政治史」書寫方式具有相當突破,不僅克服政治史的沉悶枯燥,並以生動活潑的筆調展現寬廣與多元的研究視野,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政治史研究」示範。此書出版於2008年,十多年後的今日終於有中譯本介紹給臺灣讀者,在政治史退潮的此刻,可說別具意義。
本書出版後做為岡本真希子之博士論文,主要探討戰前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官僚王國」如何建立,尤其是臺灣、朝鮮兩處規模龐大的官僚體系有何特性與異同。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究殖民地官僚的制度與機能,勾勒殖民地文官體制的整體面貌、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階序關係、臺灣與朝鮮兩處殖民地官僚結構的組成與差異;第二部討論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聚焦在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高級文官的學歷、資格,因應各自條件所形成的官僚體系特性與流動規則。第三部則以1930年代發生的減俸及縮減加給問題為觀察焦點,剖析殖民地官僚反對減俸運動與本國的政治互動、朝鮮與臺灣官僚內部因不同利害關係所造成錯綜複雜的合縱連橫行動。
依據岡本真希子自己對本書內容所做的比喻:第一部是殖民地官僚體系固著的「骨骼」,第二部是流動的「血液」,第三部則是「病灶」分析。從這一比喻,讀者可以窺見岡本的寫作企圖心:不但梳理殖民地官僚制度的完整架構,還要有血有肉、面面兼顧;不只提供靜態的制度性描述,並掌握人事運行流動狀態;不僅提出巨視的結構觀點,並聚焦於微視的個案分析。極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本大部頭的作品中,岡本真希子不僅能夠游刃有餘地達到上述幾項目標,並且以生動流暢的文字、犀利的洞見,吸引讀者沉迷其中。
1990年代隨著日本國內政治變動,學術界出現「日本帝國史研究」潮流。在早年經濟起飛、高度發展的時期,日本社會全力追求經濟層面的「Japan as No.1」,對於「二戰之前日本帝國究竟如何運作」的課題幾乎不願碰觸。直到經濟泡沫化、政黨解體重組,終於停下腳步,探索反省過去。日本學術界開始以戰前日本帝國擴張時期所控制的地域為範圍,針對複數殖民地、複數民族所構成之近代日本進行跨域的比較式、批判性研究。1992年山本有造的《日本植民地経済史研究》、1992至1993年岩波書店出版岩波講座《近代日本と植民地》共八卷系列專書,探討日本帝國與殖民地的構造、產業、人流、去殖民等課題開始,帝國史研究逐漸興盛,駒込武的《植民地帝囯日本の文化統合》、小熊英二的《「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歸運動まで》等書,是其中頗為亮眼的成果。
2000年以後日本帝國史研究仍方興未艾,並逐漸深入各主題史蔓延,2006年岩波書店又出版岩波講座《「帝囯」日本の學知》共八卷系列專書,闡明日本帝國各種近代知識的形成過程,接著又有青壯代學者如淺野豐美的《帝囯日本の植民地法制—法域統合と帝国秩序》、西澤泰彥的《日本殖民地建築論》、山路勝彥的《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覽會》等等循此路徑。岡本真希子的大作《植民地官僚の政治史—朝鮮.台湾総督府と帝国日本》正是此波成果中的佼佼者。
本書的學術座標初步可如上之「日本帝國史研究」加以定位,但是,筆者認為,此書的內容並不僅僅是帝國史研究而已。岡本真希子早年受早稻田大學由井正臣教授指導,奠定政治史研究的專業基礎,熟悉日本近代政治人物與官僚的公私文書;並且長時間參與各個學術團隊,累積研究養分。她參加中京大學檜山幸夫教授的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編纂團隊、學習院大學宮田節子教授的朝鮮總督府官僚錄音資料整理計畫、早稻田大學淺古弘教授的戰前臺灣判決紀錄編目等研究團隊,涉略過日本、臺灣、韓國從檔案文書到影音的各類主題史料。她同時也是東京大學若林正丈教授、臺灣大學吳密察教授合辦的東亞史工作坊,以及京都大學駒込武教授主持讀書會的常客,透過歷次研討活動,熟悉朝鮮與臺灣殖民統治的各種研究取向。積極參與各個學術團隊、廣泛接受各種訓練,使得岡本真希子養成堅實而多元的學術背景與研究能力,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吸星大法」,快速吸收各家精華,淬鍊成自己的獨門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