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被蒋劲夫家暴女友的消息刷屏了。
他的日本女友中浦悠花在INS上自曝被蒋劲夫家暴,还附上了一组照片,累累伤痕,大片淤青,令人触目惊心!
蒋劲夫之前的人设是身材挺拔的阳光大男孩,给人很温柔的感觉。
他和中浦悠花从今年7月份曝出恋情至今,才短短4个月,之前他们还在社交网站上秀恩爱,撒狗粮,举止十分亲密,看起来正处在热恋中。
所以面对家暴消息,网友震惊不已。从热恋到家暴,这也反差太大了。
接着,蒋劲夫发道歉微博,证实了家暴。
匪夷所思的事情出现了,蒋劲夫的微博下面竟然足足有40万人点赞!
很多网友表明他认错态度好,感觉好圈粉。
有没有搞错,施害者发一条微博就被原谅,是因为你没有被打吗?
打了人,说句对不起,承认错误就可以了?那法律和警察是摆设吗?
有的网友甚至说打得好,指责受害者,说是受害者的错。
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
先表明我对于家暴的态度是零容忍。
家暴的人不仅应当承认错误,也需要承担违法的后果。更不要说通过一条微博就被洗白了。
真心希望我们中国的女性遇到家暴也能够像中浦悠花那样及时报警,用法律对抗暴力。
因为现实情况是很多被家暴的受害者处在沉默中。
家暴有多普遍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近25%。可是近90%的家暴受害者为妇女,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
今天推荐一部与家暴有关的日剧《直美与加奈子》,讲的是两个女人联手杀掉其中一人丈夫的故事。
她们之所以要杀掉这个男人,是因他对其中一个女人加奈子实施严重的家庭暴力,而她们认为无论是报警还是离婚,都无法摆脱这个施暴者的报复、控制与伤害,唯有走上杀人这一条路。
我注意到,无论在心理咨询中,还是在有关家暴的影视剧中,被长期家暴的妇女有一些相似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一、长期隐瞒遭受家暴的事实,直到实在瞒不住了才会告知他人。
在我遇到的个案中,有位女性被家暴7年,前六年都未曾向自己的家人吐露过一个字,直到后来被丈夫打到住院,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才知道她遭受了家暴。
日剧《直美与加奈子》中,
加奈
子一直向自己的好友隐蔽自己长期被打的事实,并且佯装家庭非常和谐与幸福,直到直美无意中触碰到好友的手臂,但她却疼得大叫,她才了解到好友被家暴的隐情。
在我国,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家暴受害者因为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选择长期忍受家暴,而不是寻求外界帮助,这不仅无法让暴力行为停止,并且会进一步助长施暴者对其进行伤害,让家暴愈演愈烈。
(因为家暴,这对闺蜜走上了杀人的不归路)
二、受害者认为女性在实施家暴的男人面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分百的弱者,而不敢实施任何反抗。
当我问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来访者:当你被打时,你有反抗吗?她答:“我哪里敢反抗,他一米八,一百八十斤,他打我就像打一只小鸡,我只有默默忍受挨打的份。”正常情况下,女性在体力上没有男性强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真的动手打架,相信很多女人都不是男人的对手。“但是女性对男性暴力的反抗主要不是依赖体力,而是依赖精神力量,你有没有反抗的胆量,有没有反抗的决心和意志才最为关键。”
【1】
很多女性也很担心如果
自己
反抗,男人会施加更加严重的暴力,那还不如挨打得少一点,轻一点。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的副教授周美珍老师写过一个案例,对于家暴受害者也许是个启示:“有一个反抗家庭暴力的个案,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我们家有个邻居,结婚三天,新娘就被新郎打了,邻居们都觉得这个新郎太过分,妇女们纷纷安慰新娘,连我这个不懂事的孩子都听明白了,大家都在劝新娘要忍着,说男人年轻的时候火气旺,老了就好了;年长的妇女还现身说法,诉说自己是怎么忍过来的。那位新娘却是一个极其刚烈的女性,她不理会周围妇女们的劝说,每次发生家庭暴力,她都奋起反抗,她说:我打不过他,咬也要咬他一口。她头上冒着鲜血,却依然带着一拼生死的决绝神情冲上去咬她的丈夫,面对如此拼死反抗的妻子,她的丈夫害怕了,暴力行为逐渐消失。这位妇女并不是用体力战胜丈夫,而是用精神力量,是她大胆坚决的态度,不屈不饶的精神成功地制约了家庭暴力。”【1】
日剧《直美与加奈子》中借着一个上海阿姨之口表达了女性对家暴行为要奋起反抗的坚决态度,她的话语进而启发了女主直美,产生了帮朋友杀掉家暴丈夫的想法。当然,我不是鼓励女人杀死暴力丈夫,但我非常欣赏对家暴进行反抗的态度。面对家暴,我们不仅要强硬地说“不”,还要有打回去的决心、勇气和行动力!(这里的“打回去”不是指身体上的对抗,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反抗)
给你们看看视频截图,感受一下上海女人的霸气。
三、受害的女性总是抱着幻想,幻想施暴的男人有一天会意识到错误,自动对女人停止暴力。
在《直美与加奈子》中,加奈子长期被家暴丈夫达郎殴打、折磨,好友直美劝她离婚,或者杀死丈夫,
说家暴的男人会一直施暴,没有停止的那一天。
她的
父亲就是一个家暴男,曾对她的母亲家暴长达几十年,直到父亲病世。
加奈子不相信直美,总觉得自己能够让丈夫改变,下一次她就不会再挨打了。
加奈子一直在瞒着丈夫服用避孕药(天天被打,哪里还敢生孩子),后来达郎因为想要孩子,要求妻子去看不孕不育的医生。
加奈子
去看了医生,回家后,决定与丈夫好好谈一次。
他们在一家高级餐厅吃西餐,加奈子手握刀叉鼓起勇气,带着无比的恐惧情绪对丈夫说:“如果我们要怀孕,请以后不要再对我施暴了。”说出这话后,她忍不住双手剧烈地颤抖着,以至于手中的叉子触碰着盘子,不停地发出“噔噔噔”的声音,达郎按住妻子颤抖的手,一脸诚恳地答应了妻子,说以后不会再打她了。
可是,当他们吃完晚饭,一回到家,关上房门,丈夫立刻开始对妻子实行无比残暴的殴打,拽着她的头发撞墙,辱骂她,把她关在阳台淋雨过了一夜。
早上起床后还命令被折磨了一夜的加奈子为自己做早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奈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了,放弃了丈夫会停止施暴的幻想,决心和好友一起杀死丈夫,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过上安全、自由的生活。
对施暴的丈夫总抱有幻想,总觉得对方会在自己或顺从或包容或劝说下改变,停止暴力。这是很多女性没有离开充满暴力的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看不清真相,因为不死心,于是让自己深陷暴力的深渊。
四、迷恋男人施行家暴后的温柔,依赖婚姻关系中的那一丝丝的温暖和安全。
一个朋友的朋友,名叫明悦,遭受至少每月一次的家庭暴力,眼睛差一点被丈夫打瞎。我们劝她离婚,她却为施暴的丈夫开脱和说好话:“其实他不是一个坏人。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也挺好的,我生病的时候他会用心照顾我,工资卡也会上缴。冬天手冷的时候,他会用他的手给我捂手。他不打我的时候,我们的夫妻关系还是很好的。”我的一个来访者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丈夫平常对我真的挺好的,早上会起床给我做早餐。”其实,事实的真相是,她的丈夫前一天晚上将她打得无法下床。
家庭暴力有一个循环周期,在暴力发生之后,会进入了“甜蜜期”或叫“蜜月期”亦或者叫“悔过爱恋期”。在这个时期,“施暴者忏悔,求饶,献花,买你喜欢而平时又舍不得买的东西,送给你好吃的,柔情蜜意也是有可能的,伤口还在疼痛的女人会认为,这才是真实的他,他是爱我的,动手打人可能确实是他一时糊涂。
时常,暴力还会伴随着洗脑,比如他说,你确实是错了,惹我生气了我才打你的,让你内疚,更加依恋他,然后就开始酝酿下一轮的暴力了。
”
【2】
这一情况在经典的家暴影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有非常生动的演绎,冯远征饰演的家暴丈夫安嘉和每次打妻子之后会千般悔恨,万般求饶,求原谅,各种保证下次不会再打妻子了,对妻子也非常温柔体贴。
会说,自己是因为太爱妻子了,才会因爱生恨打妻子。
还会说,因为妻子也有错,不考虑自己的感受,不听自己的话,外出与谁谁谁见面,是妻子逼自己动手的……
妻子被洗脑,原谅了他,下一次他却更加疯狂地实施家庭暴力。
“《受虐妇女》(The Battered Woman)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Lenore E. Walker,提出了一个现在常被用来理解亲密关系暴力的方法,即“
亲密关系暴力的周期循环”( cycle of abuse)。
在采访了1500位受暴妇女后,Lenore E. Walker发现了她们经历的共同模式,它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紧张期-爆发期-蜜月期-平静期。
紧张期中双方关系变得充满张力。下一个阶段——爆发期,以虐待者与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虐待、威胁和其他争执为标志。
在蜜月期,施暴者将会道歉或保证下不为例,接着平静期到来,在这一阶段,伴侣两人平静相处直到更多摩擦发生。
最后,蜜月期和平静期将随着暴力的日常化而逐渐缩短,以致受害者陷于失控的逐渐升级的受虐境地。”
【3】
因存在着暴力后的“蜜月期”和“平静期”,很多女性会对施暴的人心存改变的期望,同时依赖着
“蜜月期”和“平静期”带来的那些温暖和安宁,也因为对施暴者还有感情,于是,她们仿佛像被一块巨大的磁铁吸住了,迟迟不敢做出离开施暴者的决定,继续留在充满苦涩与暴力的婚姻中。
家庭暴力问题很复杂,远不是我一篇文章就能讲清楚的,它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比如我们的文化使得很多人认为家暴是别人的家务事,他人不要去干涉,导致受家暴的妇女得不到足够的外界帮助;还比如我们处理家暴的执法人员也认为只要调节一下夫妻关系就能解决问题,根本不重视家暴案件的处理……
以上
总结的
4点,是针对受家暴伤害的女性,希望她们自身对家暴有更多清醒的认识,不要寄希望于对方的改变,而是应该学会保护自己,能够克服内心恐惧,进行积极自救。
当然不是像直美与加奈子那样杀夫,而是进行曝光,告知家人、朋友,以及尽快报警,取得证据,寻求法律的帮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016年3月1日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暴法》正式实施。《反家暴法》中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于家庭暴力。《反家暴法》还设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令包括: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等措施。
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家庭内部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11月25日是世界反家暴日,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反对暴力,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免于遭到暴力的伤害,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引用:
【1】周美珍教授《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心理历程》
【2】女权之声《受暴者亲述:没有人必须经历暴力,你也一样》
【3】女权之声,来自Carmen Rios, 刊于 everydayfeminism网站,翻译刘树
原文发在橙雨伞公号,本文有修改
你是否曾经遭受或者正在遭受家暴?
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是否有遭受过家暴的经历?
现在,面对家庭暴力,你持怎样的态度?
关于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大家留言与我互动。
近期热文:
29岁那一年,因为必须要长大,直面现实,我失落了一整年
如果你从未试过全情投入,那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不用等待男人的成全,你可以直接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很多中国父母的问题,在于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太不把孩子当人
《找到你》让我看到一个女人当妈后最绝望的不是没钱给孩子看病,而是“一个人”的孤立无援
微信又改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