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仅是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还不足以引发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是结构化产品的滥用才导致了危机的蔓延。
资产证券化是指,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
当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被卖完,银行家发明了风险较大的担保债务凭证(CDO),然后又发明了CDO的CDO,风险不断升级。一层套一层,直到人们可以对不属于自己的资产下注,然后再也没有人能说清基础资产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CDO指投资银行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收购了一批金融资产(大多为房屋抵押贷款),然后由SPV发行多种不同清偿顺序和利率的债券。风险承受度低的就购买清偿优先的债券,风险承受度高、要求回报高的就购买清偿顺序靠后、利率更高的债券。
而信用违约掉期(CDS)当时则成为了为CDO上的保险。如果债务违约,CDS卖方则需要向买方支付赔偿金;反之,CDS买方则需要支付保费。当各界都认为房价会涨时,持有CDS就变成了一个稳赚保费而不会亏损的买卖。
简单而言,B银行持有A银行的CDS,而C银行又向B银行买这个CDS,B银行得以换得流动性。此后,CDS在市场上不断被炒作、转手,最终持有者可能已为G银行。据公开资料,危机前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抬高到了逾60万亿美元。
此时,高得离谱的房价终于涨不上去了,买房者不再愿意支付次级贷款的高额利息,房子最终被抛回了银行,违约就此发生。此时A银行已经有了B银行做保险,而其实B银行已经将保险卖给了C银行,这一环节不断推进,最终CDS是在G银行手中,然而当消息来临时,G银行尚未来得及转手,而这批CDS已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 2%的违约率。
粗略计算,如果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减去G银行收到的这500亿保险金,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银行的亏损总计达800亿,G银行由此濒临倒闭。而如果G银行倒闭,那么为A银行承担保险责任的一方便不复存在,A银行也将立即面对资不抵债的破产风险。这种循环也加速了危机的蔓延。
“2015年开始,我当时所在的对冲基金以十倍杠杆做空MBS,到2016年末转为做空银行,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我们看来已经糟糕到一无是处。公司在两年内通过做空赚了将近2亿美元。”一名对冲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然而,这只是一场有流动性支持的“虚假盛宴”。
事实上,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也看到了泡沫的迹象,因此从2003年~2006年,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连续17次加息,将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房贷违约不断出现,这进一步加速了美国房市泡沫的破裂。
当宽松的利率环境不再、房价高涨的预期渐灭,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因为房价下跌而拒绝偿还贷款,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全球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