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周知道
尽一切可能去发现我们的用户想知道的信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感觉我是一个依赖模仿他人的机器人​ ·  昨天  
每日豆瓣  ·  情绪价值拉满的礼物,我提名TA ·  昨天  
每日豆瓣  ·  洗头忽略这一点,头油头屑永远都洗不干净! ·  21 小时前  
每日经济新闻  ·  《哪吒2》票房突破91亿元;马云现身阿里巴巴 ...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周知道

新版赤名莉香“单身式恋爱”走红日本:谁规定爱情不能是自由的?

南周知道  · 公众号  · 生活  · 2020-12-18 10:02

正文


今日话题

字数: 2256 阅读时间: 5min

无论在影视作品、流行歌曲,还是现实中的“模范情侣”,都基本都在告诉人们爱情就是炙热、激烈的。而到了当代,爱情开始变得越来越“自由”了,爱情不再只有天长地久和一生一世。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爱情为什么不应该是单一的。







(IC photo / 图)



最近,一种恋爱模式又流行了起来——“单身式恋爱”,即“喜欢时全情投入、分手后潇洒说拜拜”。


其中,日剧《东京爱情故事2020》里,女主角赤名莉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她不再像29年前老版中那样的为爱痴狂,而是潇洒自如,不追求约定,不渴望占有。那么,这种恋爱观有问题吗?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爱情越来越无感了?


“单身式恋爱”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类似的网络热词近些年频繁出现。比如“食草男”、“无性症候群”等。所传达的意思都大同小异,那就是人们对爱情越来越不感兴趣了,比起恋爱,他们更关注于自身的个人生活。


对此,不少媒体或专家备感担忧,认为这是“爱无能”的表现,个人选择趋向于理性和自我,不敢在关系中投入和付出,也不相信爱情,长此以往社会恐怕会愈加疏离。






逃避爱情,

不想被社会规训






其实,专家们之所以如此焦虑,并不是因为他们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而更多是现实的考量。那就是在主流话语体系中,爱情是和婚姻家庭高度绑定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恋爱的终极目标还是结婚生子。但如果大家都不恋爱结婚了,那么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没有人生孩子。


但这也恰恰是当下年轻人对爱情不感冒的原因,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甜蜜”的背后是社会无尽的规训。对于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如果他恋爱了,那么等待他的不仅是买房、买车等经济压力,还有必须要上进努力、迎合主流追求的沉重心理压力。


比如有人要是不想买房或者是在自己的爱好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就很有可能会被伴侣指责“不够爱我”。如此看来,这是否就是一个华美的陷阱?外界只宣扬爱情有多美好,人们要去追求它,却将那些背后的阴暗面只字不提。


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不去追求爱情或者对爱情不投入太多。这种现象在竞争压力激烈的东亚尤为明显,在韩国即出现了所谓的“N抛世代”,年轻人主动放弃恋爱、结婚、生子。


据韩国统计厅发布《2019年人口住宅总调查》统计结果,截至2019年11月1日,韩国单人家庭数量达到614.8万户,占比30.2%,首次超过30%,比2018年增加近30万户。其中,20多岁的单人家庭数量持续增加,去年已增加至111.8万户,是韩国单人家庭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IC photo / 图)






爱情模式为何如此单一?






而“单身式恋爱”另外一个引发争议的点则在于自我、自由和爱情之间的关系。人们很自然地认为爱情就意味着占有欲和永恒,即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就会为之付出一切,且希望和对方永远在一起。但真的只有这样才算是爱情吗?


其实,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或许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爱情。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对于爱情的认知都来源于主流话语体系的“灌输”。无论在影视作品、流行歌曲,还是现实中的“模范情侣”,都基本都在告诉人们爱情就是炙热、激烈的。比如《神雕侠侣》《泰坦尼克号》等经典爱情作品,所呈现的都是很极致的爱,彼此可以为对方牺牲一切,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实现永恒。长此以往,人们就形成了这样的“爱情观。”


从某种程度上说,爱情实际是个创造出来的概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是没有爱情这个说法的,男女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生育和劳作。相反,私人的情欲是被排斥和压制的,就像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言:“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性作用的。感情的激动破坏了原有的关系,而感情的淡漠则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在当时,爱情是一件很反叛的事情,它意味着个人自由意识的出现。无论是中国的《梁祝》还是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带着浓厚的反抗色彩,用死亡这种最极致的方式来对抗传统社会的伦理。


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个人意识和自由开始崛起,爱情的价值被赞颂。这股风潮刮到中国是在民国时期,“于千万人中寻找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在今日看来很矫情的话语,实际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感悟,他们的确是如此热切地渴望着爱情。


不过,这只是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于爱情的想象。但是这种观念却在逐渐破产,人们意识到那可能只是某种被美化了的情感。这些爱情故事固然很美好,它们却回避了一个问题,之后呢?爱情的浓烈程度还会一直持续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爱情都是稍纵即逝的,是极具流动性的。当热烈过后,人们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爱情带给人们的高峰体验是真的,它并不具备改变一切的魔力。就像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中所言:“爱或许能移山倒海,却不足以拯救你爱的那个人”。而最终能够拯救你的,或许还是你自己。


所以到了当代,爱情开始变得越来越“自由”了,爱情不再只有天长地久和一生一世。最典型的莫过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无论是在萨特加缪的书中还是在新浪潮电影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爱情的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有萨特波伏娃这样保持开放性关系,但终身相爱的情侣;也有像《祖与占》中那样,一个女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男人,且不想选择任何一个,只想享受当下。就像萨特所言:“爱是趋向他人自由的”,即爱情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可能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而爱情最大的价值是在于过程中的自由体验。


如此看来,“单身式恋爱”一点都不新鲜,它不过是个人很自然的选择而已。相反,由此引发的种种担忧的出现恰恰说明了人们对于自由的恐惧。时代正在变得越来越保守,稳定和保守正在成为绝对的主流价值观,在这种语境下,考编制、结婚生子才是靠谱选择,任何追求自由的举动都会被视为不正常。


实际上,这种话语体系才是更值得社会去反思的。对于自由的追求,本就是人类的天性,而爱情绝非自由的对立面,正如罗大佑《恋曲1980》中所唱:“你不属于我 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