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E别的
VICE是全球最大的青年文化媒体公司。这里有身临现场的体验报道、被忽略的群体、刺激你思考的不同角度、令人不适但真实的社会观察、以及题材多样的纪录片和在线视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商务部发声:延长调查!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哈尔滨,大赢家!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发表声明 ·  3 天前  
国资小新  ·  2024年度央企海外十大精彩瞬间,等你见证! ·  3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法国调查报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E别的

勃学,一场 “伪失败人士” 的角色扮演游戏

BIE别的  · 公众号  · 国际  · 2017-09-21 13:33

正文

作者:何大饼 江踏歌

编辑:麦吉

在这个知识付费风口上,有粉丝、有 title、有特别经历的人都在忙着教别人 “一小时建立终身受用的知识体系”,“如何实现财务自由”,“21天走向成功”。与此同时,又有一群在世俗看来还算优秀的人,却在乐此不疲地劝人远离成功,承认失败。

这个群体的核心成员大多有着名校学历、高薪工作、以及相当数量的狂热粉丝。他们围聚在一名浙大本科、伯克利博士、Facebook 科学家、起薪过百万人民币,但又整天宣称 “浙大三本”、“失败是必然”、“全球同步自杀” 的人周围。这个人的名字叫曾博,这群人信奉的理念则被称为勃学。

勃学之所以用勃这个字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最根本是教主曾博名字中的 “博” 和 “勃” 同音。在此基础之上,则有更多的附会。首先,勃学是一个嘴上说着失败,心里想着成功的理论。这种状态最精妙的表达莫过于一个 “勃” 字:“勃” 的感觉,是自我实现的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峰的体验。 其次,历史上有一个名垂千古但英年早逝的人,王勃。“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但最后却落得溺水而死。曾博的经历和他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 少年时代才华横溢,却难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最后,则是关于某种器官的调侃了,这在以男性为主的勃学家圈子里,也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

2017年9月,曾经无孔不入的勃学似乎已经销声匿迹,而导致勃学真正 “死去” 的真正原因,也许在于勃学家本身理念与现实的矛盾:控诉成功虚伪,却不得不追逐成功;明白失败永恒却只能够讨厌失败;对失败领悟最透彻的领导人却最向往着成功。 

勃学是什么?

知乎上 “勃学是什么?” 的问题下,曾博以 “勃失败” 的 ID 进行回答,这个发表于17年1月4日的回答,被人认为标志着勃学的正式创立,虽然《勃学纲领》的内容在之后并没有什么发展

勃学像是一个 “教主+祭司+教徒” 模式的邪教,教主曾博疯癫、极端的呓语,需要立党江踏歌徐国曦等核心勃学家大祭司的解读,当曾博号召全球同步自杀时,大祭司们异口同声地将 “自杀” 翻译成 “精神自杀”,并以 “向死而生” 进行美化,努力让勃学以更温和的姿态继续扮演先知。而外围教徒则一边念叨着教主 “自杀”、“三本” 的咒语,一边汲取些许正能量,努力向教主曾博靠拢 —— 名校学位,名企 offer,肉身翻墙。

靠着批判虚伪的成功、揭露永恒的失败,勃学自2016年秋迅速发展,成员大多来自知乎。最初,作为一名物理学博士,曾博在知乎上回答了很多物理、数学方面的问题,也写了很多科普干货,因此收获了相当多的粉丝。

成也知乎,败也知乎。在知乎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曾博开始感到厌恶,并逐渐放弃输出 “干货”,转而针对知乎的商业化策略进行尖锐批评。曾博的这一行为吸引了一大批反商业反成功学反智商税的追随者,他们自称为勃学家,跟随曾博在知乎上唱衰知乎。2017年上半年,勃学家们陷入集体封号的危机中,勃学相关话题被屏蔽或限制流量。直至今日,知乎的搜索结果中仍然屏蔽曾博相关 ID。

纵览勃学相关问答,在2016年11月就开始走红的勃学核心们,主要就失败和成功进行探讨:在失败方面,失败是永恒的,成功是短暂的,人人皆失败,不能沉浸在虚幻的成功中,由此产生浙大三本论劝退学等;在成功方面,抵制虚伪的成功学、鸡汤等,讽刺知乎上的成功人士(被称伪成功人士),由此衍生出全球同步自杀理论、怼收智商税的知乎 live

7个月前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布的文章《勃学浅淡》中对于 “勃学” 和 “自杀” 的论述

“勃学整体太消极,各种自杀、失败满天飞,没接触过的人乍一看曾博的言论,必定产生反感。” 立党说到,“在我看来,其实这些话术都是负面情绪宣泄的手法而已,没有一个人真的想自杀,但影响力越大,受众面越广,受到质疑也就越多。大部分人不关心曾博想表达的是什么,只是看到了这些字眼。”

不过,虽然曾博早期提倡肉体自杀,但不排除有转变思想否定真正自杀的可能,于是我联系了曾博。然而,正如邪教教主,曾博面对我的问题,总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呓语。

“你自杀过吗?” 

“自杀过,我已经死了。”

“是割腕吗?还是吃药?” 

“是睡眠。” 

“为什么现在还活着?”

“我活下去的只是因为自杀理论还不完善。很多人不想死,我无法说服他们。”

而当我问到勃学是什么时,曾博隔了几个小时才回复我。

“我自杀了”

“再见”

“当时的情况是”

“我的尸体在路上” 

“被一个小女孩看见了”

“把我强奸了” 

看到他给我的回复,我有些不知所措,硬着头皮问他经历这些是否生气。 

“没有” 

“我不生气” 

“我很开心” 

“我想要再次被强奸” 

我继续迂回地提问所谓的 “向死而生” 究竟是什么,最终得到了答案。 

“直接自杀” 

嘴上说着失败,心里想着成功

来自郴州的曾博高三时曾是省模考第一名,高考发挥失常没能去理想的清华大学,转至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该院年级第一,后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凝聚态物理 PhD,现为年薪百万的 Facebook Research Scientist; 然而身为失败人士却仍然努力奋斗、追求成功,并达到了一定成就,让曾博受到众多质疑,被评价为 “伪失败人士”。除了教主曾博,大多数勃学家祭司也都毕业于名校。

勃学的创始人之一江踏歌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配图是勃学核心曾博在勃学群里的聊天截图。 “在硅谷的中国精英的野心。第一年工作就有了30万刀的存款,有了30万刀,也不想着付首付,而是继续在纳斯达克拼杀。我猜他应该是想直接搏出全款吧。所以,有些不清不楚的人,还要跟他学着说什么失败,什么自杀。知乎,微信就是他情绪的垃圾桶,你要把垃圾桶里面的东西当真了,那你是什么?” 

曾博连续给这条朋友圈评论了八条:“啊” “傻逼” “快删了” “我明天就自杀,把钱全部给你” “30万越南币” “而且我说的是30万越南币,好吗” “那你就是成功” “快删了,不然我拉黑你”。一天后,江踏歌删了这条朋友圈。

“已经自杀,并且拉人一起死” 为曾博的群昵称

这个反商业,反智商税群体的核心成员们,对金钱也充满渴望。曾博在微信群里发表最多的内容,除了 “自杀” 的呓语,就是股票分析。

勃学家的角色扮演游戏

勃学这场扮演游戏,由勃学家们组局,有人表演,有人观看,探讨着生与死、失败与成功等终极问题。和谐运营至今,靠的是用相似经历、共同理念基于现实关系的社群。从早期的人人网到知乎再到微信群,不少人都是校友、同学,也有因勃学而建立恋爱关系的人。线下聚会、直播、微信都让他们的关系从线上转移到线下。

尽管曾博强调勃学没有门槛,是去中心化的。但无论是在知乎还是在微信群里互动的中,都可以看到明显的话语权的不平等。“教主” 曾博的言论永远会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祭司” 们的言论也往往会得到大家的回应;再下一层次的话语权则在曾博现实中的朋友同事手里,他们也几乎是实名制的,被教众所熟知,尊称为 xxx 老师。

而没有任何身份信息的 “教众”,他们的说的话往往会被忽略,但很多人仍然乐此不疲地刷着 “勃勃我爱你”、“徐老师好帅”,“我一百本,zs(自杀)了” 以及 “你一百本,那我一万本,原地爆炸”。 

事实上,勃学群的运行方式是具有中心性的,最中心的人物就是曾博。在接近100人的勃学群里,不是每个人的话语都能得到同样的重视。对于曾经寄予过清华特殊情感的曾博来说,拥有清华大学背景的人往往也能得到他的 “偏爱”。曾博对于勃学家祭司 “爱” 的表现形式也随心情而定 —— 有时是他们的爸爸,又或者是情谊满满,“立党,我爱您”、“江老师,我要爆你**”......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核心勃学家中,没有一位女性。8月中旬至今,由江踏歌主导的勃学 T 恤卖出了100件左右男士 T 恤、10件左右女士 T 恤 —— 这与勃学家的性别比例基本相当。

不过,从曾博愿意再次被小女孩强奸的对话中,我倾向于认为曾博的确不愿意或不擅于与成年女性交流。

外围勃丝的乐趣

个人魅力强大的曾博收获了众多粉丝,不断重生的知乎小号总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上万关注,他不爱粉丝,却并不耽误粉丝喜欢他。

“我喜欢他开玩笑调开的风格,黑各个学校啊,动不动就自杀,很幽默。” 粉丝马先生说道,“bobo 拿勃学当娱乐而已,可能是一种表演型人格,其实他这辈子不可能自杀。全世界都自杀了,bobo 都不可能自杀。” 

马先生是一个流窜在各种网络亚文化圈子里的小帅哥,自称家里是望族,世代为官,父亲目前是副处级调研员,母亲是科级干部,自己则是985的本科生,之前在对高飞的采访中也露过面。他混这些社群的目的很简单,为了交朋友,也为了约炮。

“在各个亚文化社群中,勃学文化层次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主要成员都是大学生。相比于鱼龙混杂的其他网络社群,勃学更容易,产生现实的接触,心灵真诚的接触。” 马先生对勃学这个社群有自己的评价,“而且勃学一开始就是很多互相认识的人一起进入,之后也有现实的接触,甚至还促成了几对情侣。至于曾博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很多群里都没有曾博,照样热闹着呢。”

勃学粉丝韩小小在去年十二月,因为相似的经历和想法,他加入了以曾博为中心的微信群。“我有双相情感障碍,去医院确诊的那种。” 韩小小说,“我觉得勃勃和我一样,你看他有时候特别兴奋,在群里一说说一晚上,满屏都是他的发言。有的时候又好几天不来理我们,@他也没用。我一开始听他说自杀,真的很害怕。因为我割过腕,后来被送医院了。”

出身底层的韩小小说因为适应不了名校中的朋辈压力,加上感情受挫,曾经寻过短见。

“我看他说自杀,我就赶紧问他一些我做过的量表,还推荐他去医院验血什么的,因为这种精神疾病是有生理基础的,吃药是能缓解的。可是勃勃没有回应我。后来在群里呆了大半年,勃勃几乎每个月都要歇斯底里自杀一回,有时还会退群,但几天后又被立党他们拉回来了。” 韩小小说,“看勃勃挺有意思的。我这个专业毕业了工资也7,8000吧,勃勃一年挣20万美金,还整天自杀。我现在知道他说自杀就是放屁!”

另一位和曾博线下见过一次的粉丝说,“他挺乐观的吧,不乐观的人怎么会关注美股?你没看他在群里天天刷美股。自己给华尔街成功人士滋滋滋送钱,还不让知乎用户给大 V 送钱,真虚伪。” 

也许正如江踏歌所说,曾博把网络当情绪的垃圾桶,而勃学家们心知肚明地参与这情绪的宣泄。曾博经常花几个小时在勃学的微信群里和他的粉丝辩论,内容包括 “人类的意义”,“性和爱的关系”,“自杀” 等主题。他的打字速度极快,并且习惯于一条信息只发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于是往往造成刷屏,而别人跟不上他的节奏。他极端言论往往说服不了任何人,本人也无法被别人说服。但群里的人似乎舍不得骂他,最后往往只能以曾博的习惯性 “晚安” 结束。

曾博经常快速刷屏,让人无从插嘴,最后以晚安结束,粉丝大松一口气,纷纷应和

勃学已死

8月18日,受曾博本人要求,《勃学的终点》在公众号硅谷老实人报发布,宣布 “勃学已到此为止了。”

硅谷老实人报发表再也不发布勃学相关言论后,粉丝对江踏歌的评价

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曾博在知乎上怼某李姓大 V(清华本科斯坦佛物理学博士生),受到大批知乎用户乃至勃学家的反对,而后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就给一篇怼勃学宣扬自杀的分享点赞,勃学再次受到平台与民众的打压,并因为 “伪失败人士” 的信任危机和核心用户的信心丧失,似乎真的已经 “死去”。

“勃学已死” 的言论,早在半年前,就已甚嚣尘上。在年初勃学势头正火时,曾博、徐国曦等核心勃学家就因人多队伍乱了而多次退群。曾博多次表示勃学已死,徐国曦也在之前发表声明退勃。

“勃学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比较适合经历过一些,但又没有达到人生顶峰的第二阶段的人。” 徐国曦总结勃学的发展说道,“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玻璃天花板,清华毕业买不起房,来 Facebook 也可能难以达到美国人的地位,这是为什么?现实中信勃学的人,对勃学都是很有共鸣的。”

马先生并不认为勃学已死:“曾博不是还在嘛,徐老师、江老师也还在,硅谷老实人也还在。 他们说说都是娱乐的,就和自杀一样,都经常说要自杀啊,其实都是演戏。” 他又补充道,“不过,这种娱乐的东西,它本身有啥前途可言。没啥前途,受众太狭窄,核心勃学人士非常少。”

“勃勃,你觉得勃学死了吗?”

“我死了。”

推荐文章
参考消息  ·  商务部发声:延长调查!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哈尔滨,大赢家!
3 天前
参考消息  ·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发表声明
3 天前
卢克文工作室  ·  法国调查报告
4 天前
凤凰财经  ·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