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偏弱的时候,国内大多数的机构或者投资者都认为人民币会继续贬值
,理由之一是美联储降息后会打开国内的降息空间,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贬值。
到了7月,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从贬值趋势突然变成升值时,市场共识快速转向,理由之一变成了美联储降息后打开国内降息空间,在继续降息的推动下,经济预期改善,所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升值。
当然除了上述理由外,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继续贬值的理由还有
:外资流出、居民持汇意愿增加,国内经济基本面较弱,短期内很难改观;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继续升值的理由有:美联储降息、出口走强、央行政策调控、经济基本面预期改善等。
美联储降息这一个非常客观的事情,可以充当同时看多或者看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论据,至于其他的理由,看起来也都特别的正确,都是非常有力的论据。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却偏偏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好似和市场大多数人的看法反着来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该如何判断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市场共识和实际走势反向而行的情况
,下一期的内容我们再来讲讲目前市场看汇率常用的一些指标和方法。
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定义:
到底什么是人民币汇率。
我们一般谈到人民币汇率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但这并不能反应人民币币值的变动情况,人民币兑欧洲、日本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货币的汇率情况往往被大家忽视。
比如今年上半年大家一直担忧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其实还伴随着人民币兑其他币种的升值。也就是说如果把人民币放在全球的维度来看,虽然人民币比美元弱,但仍然强于其他币种。从图表中大家也可以发现,在人民币升值的区间内,人民币不仅比美元强,比其他币种都要强,是当之无愧的强势。人民币既弱于美元,也弱于海外其他国家币种的时期,主要集中在2016年、2019年以及2022-2023年等国内经济明显偏弱的阶段。
鉴于市场和广大投资者更关心的主要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情况,因此我们下文所讲到的汇率,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我们现在看到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其实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变:
在2005年之前人民币长期执行盯住美元的定价机制,在1:8.7的水平上长期维持;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这期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开始逐步市场化,出现波动,不过仍然以跟随美元变动为主;2015年811汇改之后,一篮子货币拥有更高的权重,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进一步打开了汇率市场化波动的空间。
从汇率制度的变革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度正在朝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改变,只是这个时间比大家能感受到的周期要更长。未来随着进出口在国内经济占比的逐步下行,相信我们会看到汇率完全由市场化决定的时候。
从理论上来说,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汇率定价理论主要有2种:
利率平价和购买力平价。
利率平价
是指两国的汇率受两国利差影响,在完全自由流动的市场中,套利资金由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流动,使两国汇率变动到套利空间消失的位置。根据是否有远期对冲,还可以分为抛补和无抛补定律。不过大家不需要区分这么详细,只需要记住汇率波动和两国利差有关即可。由于资金的流动速度快,能更好的解释汇率变动,所以这也是目前市场用于解释汇率短期变动最常用的理论,用两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来拟合汇率的趋势。
购买力平价
是指两国的汇率受两国物价的影响,在货物自由流通的市场中,资金通过外贸套利的形式将两国汇率不合理的空间消灭。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袋大米在美国如果价值10美元,在中国如果价值20人民币,则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兑换应该为1:2。但由于贸易壁垒,货物运输时间、难度,服务贸易较难定价等不同问题的存在,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并不强,因此只有学术界有较多的讨论,市场基本不关心这种理论。
从理论上来说,利率平价理论确实足以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19-2021年中美两国利差走势和汇率出现了很大的背离。所以现在市场谈到中美利差的报告中总会有一句“自从2022年之后,汇率和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相关性较好”。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2022年之后的相关性好,而在于2022年之前为什么相关性不好。但市场上所有关于汇率的报告对于2019-2021年间为什么汇率和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出现差异避而不谈,颇有点类似“只要把不相关的日子都删掉,那么剩下的每一天相关性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