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饶恒
原载于17年《国资报告》第4期
2016年,用不到半年时间,中央企业完成了420户“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工作任务,实现了良好开局。
对于这样一个改革难题,中央企业是如何快速推进的?资金从哪里来?困难企业怎么处置?人员怎么安置?中央企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一些实招值得企业借鉴学习。
如何快速推进?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中央企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2017年1月,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开展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两个方案明确要求,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中央企业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工作。
完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将各项工作有机融合是做好处僵治困的基础性工作。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建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总部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企业建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处僵治困两级工作推进机制。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横纵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横向上加强总部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力度,纵向上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信息报送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制定出台处僵治困专项工作考核办法,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单位领导班子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业绩考核直接降档处理。
兵装集团强化工作协同,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将处僵治困专项工作与内部重组整合、过剩产能退出、“三供一业”移交和厂办大集体改革等工作协同推进,有机融合。
处僵治困往往涉及单位多、情况复杂,制定出台专项制度文件是保证工作合规、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为此全面梳理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及要求,并结合内部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专项制度文件,包括专项治理指导意见、人员分流安置指导意见、人员安置补助资金管理、专项治理评价工作指引等。
制度搭建完以后,中国五矿及时组织召开国家相关政策及制度文件培训会,促进二级公司及所属相关企业提升工作效率。
困难企业怎么处置?
中国五矿认为,处僵治困专项工作的难点在于“一企一策”制定治理工作方案。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现实可行的治理目标、工作计划、和新举措及保障措施,避免屡次试错对工作进度造成重大影响。
为此,他们将处僵治困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前移至方案制定环节,组织各单位深入分析“僵尸”特困企业历史成因,并根据历史成因结合集团战略及现实可行性“对症下药”,明确企业关闭退出或改造激活的治理方向。在方向明确的基础上,分类制定前置条件以便明确具体治理方式,其中兼并重组类的前置条件为三个月内签订重组协议,债务重组类为一个月内签订债务重组协议,破产重整为一个月内确定破产重整意向方、两个月内进入申请破产环节。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对于“僵尸企业”,处置方向之一是破产清算,关闭撤销,二是让它烈火重生,凤凰涅槃。
早在处僵治困专项工作开展以前,宝武集团即在集团内重点亏损单元实行“嵌入式”支撑、项目化管理方式,以帮助企业早日扭亏脱困。
2015年初,为改变重点亏损单元(八一钢铁和韶关钢铁)的经营状况,宝武集团从提升制造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支撑等方面制定协同支撑项目,在集团范围内抽调48位专业骨干,以全脱产方式派遣到重点亏损单元现场工作2年,“无缝嵌入”到现有的管理体系中,实现最大程度融合。同时,集团从内部各专业领域选派231名技术专家,赴现场提供短期支撑。对项目采用“矩阵式”管理,按照“每周小结、月度检查、季度推进、半年评估、年度总结”的方式,定期对协同支撑项目进行跟踪检查。
项目推进实施一年多来,协同效应明显。2016年,八一钢铁同比减亏25.4亿元,减亏幅度达到50.9%;韶关钢铁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利润同比增加25.6亿元。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处置的方式与宝武集团类似。他们针对个别重点困难企业,专门成立工作组,抽调工程、审计、法律、财务等方面精干力量,驻点企业帮助企业梳理业务流程,解决困境。同时聘请相关专家专门赴企业调研,提出建设性意见,有针对性地整改。
2016年,新兴际华完成5户企业处置工作,两户实现扭亏为盈,两户大幅减亏,减亏幅度分别为79.2%、46.7%,一户企业债务重组基本落实,总体上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资金从哪里来?
资金支持是有效推进处僵治困专项治理工作落实的关键。除了财政支持,大部分资金都要靠企业自身筹措。这些钱从哪里来?
“僵尸企业”处置的根本目的是盘活资产,让低效资产发挥更大的价值。一些中央企业遵循这一思路,加大改革重组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深挖企业价值。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专业化重组,坚决退出低效无效企业,加快减亏增效。集团公司通过吸收合并、股权划转等手段,重组内部同质化竞争、技术水平偏低企业,整合同地区重复投资资源。同时充分运用公开挂牌转让等市场机制和手段实施坚决退出,广泛借助产权交易所、投资咨询机构等中介力量,深入挖掘企业价值。
中国电子所属彩虹新能源在清理低效无效资产、盘活存量资源基础上,不断推动光伏玻璃产业科技创新,垂直整合,形成了光谷行业石英砂矿到光伏玻璃再到光伏电站的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经营性扭亏为盈。
宝武集团为了应对钢铁业“寒冬”的严峻考验,2016年开展了扭亏增盈、降本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各单位聚焦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全力提升全员参与度,全年公司实现降本增效119亿元,助推了员工队伍士气的提升,助推了公司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多重组整合、少破产清算”,多家子公司实现减亏。
诚通集团所属湘江纸业通过整体搬迁,与上市公司岳阳林纸优化整合,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政府收储方式盘活1109亩搬迁后土地,释放资产价值10亿元。
诚通集团所属南京兰埔成公司通过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6130万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带来新的市场化管理机制。截止2016年底,这家公司同比减亏52%、资产负债率降至50%、职工安置率100%。
债务怎么处置?
以中国铁物债务重组工作为例,2016年,诚通集团创新推进中国铁物托管工作,秉承市场化、创新型方式推动,取得一定成效。中国铁物与金融债权人在9个月时间内完成债务重组协议签署。
在组织方式上,形成“托管组+管委会”管理模式,确保实施托管迅速进入企业开展工作,为第三方开展专业化工作、重大业务事项快速决策奠定基础。
在资产盘活方面,探索“定价比选+创新交易”模式,推进北京丽泽、成都泰博等在建项目有效处置,迅速筹集资金68亿元,确保了公募债券如期兑付。
在债务重组中,加强与债委会沟通,确保各方利益。通过与债委会积极沟通协调,达成兼顾多方利益的“本金安全+变现还债+留债展期+利率优惠+转股选择权”重组方案,既满足了债权人本金安全的基本诉求,又解决了中国铁物短期偿债压力和财务成本负担过重问题。
在诚通集团持续推动下,去年末,中国铁物结束了连续47个月长期亏损局面,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随着今年中国铁物与债权人全面签署债务重组协议,托管工作已转入业务整合发展时期。
2016年,中国电子也积极推动深化改革,密切联系金融机构努力推进高负债且有发展前景企业实施债转股。今年初,中国电子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市场化债转股相关协议,开展约100亿元债转股工作,以减轻企业经营压力。
人员怎么安置?
妥善分流安置员工是处僵治困的基本工作。一些中央企业把维护员工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多措并举、平稳有序推进了员工安置工作。
宝武集团坚持“员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的原则,把维护员工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通过协调内部转岗、协力业务回归、拓宽经营范围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员工通过公开竞聘直接转岗、业务培训再上岗。同时,鼓励员工自主创业,企业可保留劳动关系为保障离岗人员待遇,公司还对离岗人员工资进行单独预算,按月及时发放生活费。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纳入处置的企业多是资源枯竭的老矿井、老企业,涉及人员多、负担重。在杨涧煤矿等公司的示范下,中煤集团69家清理处置企业完成近3万人的分流安置任务。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为职工提供再就业渠道,通过重新招标外包队伍、加强待岗人员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鼓励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安置富余人员1万余人。通过加强企地关系协调,维护职工权益,努力为分流员工安排好出路和退路,保持了企业和社会稳定。
新兴际华坚持一企一策制定处置方案,按照人头做好处置费用的详细测算,进行多方案比较和完善,二级公司全程参与方案制定,做好处置费用测算把关,上下结合,充分讨论,报集团公司审查,最后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程序后,形成企业正式工作实施方案。
困难难以解决怎么办?
处僵治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治理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现实困难难以解决。
为此,中国五矿在集团层面加强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让企业灵活变通,避免“一条路走到黑”。
对于一家企业的治理,一方面依赖于实施之前的充分论证,另一方面也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比如,中国五矿下属部分企业拟通过“兼并重组”方式进行治理,前期也与潜在重组方进行了洽谈并取得初步意向,但在企业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市场化境恶化,潜在重组方重组意愿弱化,致使重组工作止步不前。在此情况下,公司及时将治理方式调整为“破产清算”和“关闭撤销”,工作取得有效进展。
工作节奏也需灵活调整。中国五矿认为,实际工作中人员安置分流和资产清理处置一并推进较为理想。但受内外部环境限制,“一并推进”多难以成行。在这种情况下,需做到“人、资分离”并灵活安排工作节奏。有的需要先行分流安置人员,以最大程度减亏控亏;有的又需要先行推进资产处置工作,进入法院受理后,资产变现及人员分流安置由法院指定的破产管理人主导推进。
在处置过程中遇到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困难,工作难以推进时,中国五矿同样及时改变推进方式,以“僵尸”特困企业债权人为主体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最终使企业进入法院受理环节。
截至2016年底,中国五矿以“改造激活”为治理方式的企业共58户,已有25户实现扭亏、增盈或减亏50%以上;以“重组关退”为治理方式的企业共46户,已有4户完成关闭退出,16户正在相关环节程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