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9
日—
11
日,在洛阳参加了河南省优质课观摩交流会,现场观摩学习了九节优质课。可以说,课如其人,每一节课,都是该授课教师阅读、阅历、思维、喜好与个性的交融与呈现。九节课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课才能收获理想的效果,观摩学习之余,亦有很多的感触,现将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记录如下:
优质课选题:
选题,一定是要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虽然中学的历史课堂是属于普及性质的,没有大学历史的专业性强,要求老师们对每一段历史都有相应的学习和了解。
但人的喜好是无法勉强的,喜好不同,平日所涉略的阅读就不同,自己心悦的历史时段,积累的素材自然较为丰富,对于课的理解和整合会助益更多,而且自己喜欢的内容,课的生成与自我的认知及情感会更自然的融为一体,课堂的呈现会更具有感染力。
优质课设计:
参加优质课比赛或展示的选手,都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基本素质和专业功底都很扎实,所以要想脱颖而出,课的设计必须要用心为之。
第一,
整合教材,体现创新
诱人的优质课,要体现原创性的整合。
例如本次观摩课中,《纲要》上第
13
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这节课采用“图说历史”的方式,分别用三副图(奏折,清朝形势图,西洋镜)串联起来整节课,依托“图说”的方式,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隐于图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循图求史,枯燥的历史立时丰满立体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在追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好的创意,灵动课堂,吸引听众。
第二、依托情境,素养立意
素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基本要求。若处理得当,寻常的课也可以熠熠生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紧扣素养生成,具体如下:
(
1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
(
2
)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
(
3
)收集、辨析并能运用史料的能力;
(
4
)解释历史的能力,包括:
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科学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的能力
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简言之,关键能力,就是能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优质课,需要借助合适的载体,依据学情,设计逐层递进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思维,达成素养。
第三、难课深入浅出,易课深入挖掘
对一节课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这节课的处理,契合了师生们的“需求点”。
所谓的“需求点”,以自身的体会,就是难度较大的课,如何能上的透彻明白;而常规易懂的课,又如何有超越预期的收获。这就非常考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的驾驭,对重难点精准易懂的输出,对常规点拓宽挖深的平衡。
这两类课处理起来都是难度极大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本次展示的优质课中,《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时囊括了“素养立意”和“易课深入挖掘”这两个突出的闪光点,对工业革命拓宽挖深,培育思维,让人们在学习中有惊喜的收获,赢得了听者的青睐。
第四、宽泛阅读,贯通融合
课改下的课程融合,是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理念相互渗透、整合,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可融合的学科很多,语文、地理、政治、音乐、美术、多媒体等。所以
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备课,书的选择,极要专又要广,唯专且深,才能对历史问题的认知“横看成岭侧成峰”,才不会因为浅薄而固化认知,才能厚积爆发,对课堂和知识的把控游刃有余。
但是当特别强调学科的专业性时,课堂往往又会呈现出沉闷和乏味,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学科间的综合利用,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课堂氛围的烘托,甚至借助其它学科来助益本学科问题的深度挖掘。因此
我们还需要广博的阅读,需要跨学科的了解,泛观博览,为“史”所用,在不减弱历史学科“历史味”的前提下,适当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学科融合比起单一学科的课堂构建,更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从人们向强的心理来说,教师跨学科的热爱和广博比起只囿于一行的有限格局,会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对教材的处理来看,能通过其它方式来展示一段历史,无疑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途径来了解历史不同的侧面;从课程达成的效果来看,宽泛阅读学科融合,可以多角度的理解历史,也更容易与史共情,全身心的融入课堂,真切的“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