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错刀  ·  泰国“饭圈女孩”,涌向重庆朝圣 ·  4 天前  
十字路口Crossing  ·  2025 开年对谈:AI ... ·  4 天前  
十字路口Crossing  ·  2025 开年对谈:AI ... ·  4 天前  
柳州晚报  ·  柳州中燃​最新发布→ ·  4 天前  
柳州晚报  ·  柳州中燃​最新发布→ ·  4 天前  
读嘉新闻  ·  比亚迪,突发! ·  5 天前  
读嘉新闻  ·  比亚迪,突发! ·  5 天前  
李楠或kkk  ·  这是第一个 AR1 芯片的 meta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魏坤琳:认知科学对终身学习者的启发(下)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4-06 18:22

正文

大多终身学习者常用大脑,却不懂大脑。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教你科学用脑,告诉你大脑的三大规律,并提出学习建议:1)学会对付偷懒的大脑;2)善用好奇心助力学习;3)成为学徒。P.S.此文根据魏坤琳公开演讲&开智第 50 期公开课整理,此为下篇。

事业有成的「聪明人」几乎都是终身学习者,但想成为 21 世纪的终身学习者,面临两个困境:信息过载和学习方式陈旧,那该怎么办?答案是在认知科学指导下学习。

认知科学提倡遵从大脑规律学习,大脑学习规律有哪些?该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助力终身学习?

掌握大脑三大规律

大脑有以下三个特点可被应用到学习上:

1)大脑永远想偷懒;2)大脑永远爱新奇,渴求模式;3)大多知识以内隐形式存在。

大脑永远想偷懒

大家没有意识到,我们常夸一个学生聪明说「这个孩子挺爱动脑筋」——但其实没有人愿意动脑筋,大脑在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情况下偷懒。

我们做脑科学实验经常会用核磁共振扫描人的大脑,这种技术可以让我们看到人脑那些区域是处于激活状态的。经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没有做任何思考任务,大脑的能量消耗也很大,成人的大脑一般是 1.5 公斤,大概占体重 2 %,但却消耗了整个身体 20% 的能量。

正因大脑耗能极大,所以大脑会自动优化效能,会尽可能把所有的能量都花在刀刃上,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偷懒,寻找省力的诀窍。

譬如我是研究人是怎么控制运动的,假设你刚开始学习打羽毛球,主管决策、认知、监控的脑区,也就是你的大脑前额叶,它会特别活跃,学习新知识非常耗费大脑能量。

但学习一段时间后,你的动作开始自动化。你把球抛起来落到某个高度击打,大脑会告诉你胳膊挥到什么程度,并根据落点调整,不断优化运动,抛球、挥拍、击球……这时再看核磁扫描,以前非常耗能的前额叶脑区活跃度没那么高了,与运动有关的其他低耗能脑区开始活跃起来。

这表明大脑在学会一个运动后会想方设法降低它的能耗。这是大脑爱偷懒在运动学习领域的应用,也适用于任其他学习。

大脑爱偷懒的特点还体现在大家平时喜欢刷朋友圈和微博,这其实也是反映了大脑爱偷懒的特点。看有深度的书多难呀,你需要思考,你需要理解,大脑耗能高,就不想做了;刷微博多简单,手指轻轻一划,新奇有趣,大脑不要耗能,就喜欢做。

大脑爱偷懒还体现在:你不断囤积电子书,大脑让你自以为看过了,给你满足感;你囫囵吞枣看完一本书,大脑让你以为掌握了书里的知识,给你虚假的成就感。

大脑永远爱新奇,渴求模式

第二点是好奇心。英文专门有一个词来形容好奇心,叫「seeking」,「seeking」是一种能力,是我们天生的倾向。小孩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你留意看小孩儿眼神,他们总是贼溜溜地四处扫望。不止小孩,成人也好奇,比如路上有车祸,吃瓜群众都围过去看……

大脑还渴求模式。心理学上有个著名「格式塔效应」,我们大脑倾向于在混乱中找到模式,擅长于找到看似不相关的东西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我经常用格式塔效应跟同事开玩笑说,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但是今天还不能告诉你,快下班了,我先走了。同事好奇心吊着,急于补全心中的模式拼图,就会拽住我说,你赶紧告诉我,要不我今天睡不着觉。我就不得不告诉他,他就会很爽。

大多知识以内隐形式存在

我们学习的通常是外显的知识,它能够表达出来,写在纸面上,但这些外显知识永远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知识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继续打羽毛球的例子,你要问我为什么要从那个角度击球,有时候我说不出来具体原因,因为有些知识是内隐的,即使我大脑知道,也不一定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人类知识中有大量这样的内隐知识,无论是知觉的、运动的、知识的……还有些知识存在于情景,跟当时的背景和人有关,无法一一言说。还有些数据本身是高维的,但是表达出来就已是降维粗浅化,丢失了很多信息。

对付偷懒大脑的四个诀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熟知大脑的各种规律,再逆向利用,学习效率反而会提升。先说如何对付大脑爱偷懒。

尽量下课后记笔记

我讲课的时常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做随堂笔记,然后下课把笔记一合,就以为自己记住了课堂的内容,但其实大脑在偷懒,你写下并不代表你记住了。

正确的记笔记方法应该是上课时只记几个要点,下课后找个时间通过回忆把笔记补全。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查阅课本和资料把这些地方弄懂,同时对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重组。

这在心理学叫「必要难度」,同时还利用了「记忆的生成效应」。也就是说,你自己生成的记忆会更加难以忘记。

2011 年,Betsy Sparrow 提出「谷歌效应」。说的是当我们适应互联网后,记忆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平时绝大多数知识不再装到脑子里,而是装在互联网上,我需要什么东西,搜一下关键词,全出来了。我们并没有理解这些知识,只是记住了他们放在哪里。

现在我们常常感叹自己记忆力下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发达的互联网让我们可以直接检索需要的内容,自己生成记忆的机会减少了。

所以,如果你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留在表浅,不提取,不和其他记忆连接的话,永远都无法记住,尽量间隔提取,形成自己的独特记忆,这样更容易记住。

考试

说实话,没有人不讨厌考试的,我说考试好,也并不是说我现在身份是老师,就帮考试说好话,是认知科学家们说是考试好。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有目标,有指向,记忆会增倍。

我曾经在自己的课做过实验,上课前说,我今天讲的内容非常重要,下一节课我会随机抽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虽然会立刻哀嚎起来,但在面临全班同学面前复述的巨大压力下,他们都会开始努力听课。后来的结果也出奇的好,全班同学在期末的成绩平均分都有显著提高。

考试还有一个作用,逼着你去重新梳理知识。如果你问学生,学会了吗,他肯定说,我学会了,我记住了,但是这样的回答可信吗?别忘了,大脑最喜欢会偷懒,会欺骗你。你以为你学会,考个试不就知道了?

考完试,你做错的、你不会做的题目就表明那些知识点没有掌握,从而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练习。

切换场景

尝试做一个小测试:在限定时间让你背单词,第一次是在一个房间里,第二次是在不同房间里,两次的效果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结果是第二次的效果明显比第一次好。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记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跟情景连在一起的,不同房间的多样性情景,会产生不同的情景记忆编码,有效提高记忆效率。

交错式学习

还以期末考试为例,学生复习科目通常是五六门。一种策略是一直复习一门课直到完全掌握,再复习另一门;另一种策略把一门课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先复习这门课的一部分,再复习另一门课的一部分,如此交叉复习。

这两种策略哪一种更好呢?答案仍然是后者。

后者这种方法被称为交错式学习,是指将某一段学习内容分成若干节段或专题,各部分交替着学习。与之相对的是批量式。

交错式学习很好地结合了分散学习和其它促进学习要素的作用,学习者必须不断克服不同学习内容间的干扰,迫使学习者注意到其间的异同,从而促成了编码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更好地表征,促进学习保持和迁移,是经大量研究证明的有效学习策略。

善用好奇心助力学习

既然大脑天生好奇和喜欢寻求模式,那么就顺水推舟,主动为大脑创造好奇与模式,让大脑为我们服务。

假设你面临这样一个情景:开学时,老师发你一套历史书,三本一千多页,让你在这学期把这本书学完,你会不会觉得学习变成记忆觉得无聊动力不足?你会不会要记的东西太多而心生疲惫?

但是如果老师提出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你会不会觉得你的好奇心被勾引起来,给了你努力的方向和强烈的目标,让你产生思考:这个问题有地理、制度政策等原因,你就会主动去看这本书。

开放式提问会给你无穷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我平时也会自己会给自己提开放式问题,接着就会翻很多书,看很多个人的观点,然后再综合各家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考。

除了开放式问题以外,也需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相当于自动化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每遇到问题,这些方法会自然出现推动你思考。

思维习惯以问题开始,

第一个就是:看到任何不懂的事物问一个为什么。

譬如你刚刚看到格式塔效应图像,你就可以问:为什么大脑会自动补全?怎么实现的?所有的心理学的问题或者是任何学科的问题,都是从几个基本的「为什么?」开始的。

第二个是:除了老师的解释,书上的解释,还有别的解释吗?永远都在问自己,还有别的解释吗?

这是典型的科学思维,用术语讲即是备择假设,备择的理论是什么?因为你提出这个问题,形成自己观点,你就必须得找证据,科学研究就是这么起来的。

第三个是:创新思维。面对一个难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其他脑洞大开的方案?两者差异是什么?我能想到最好的方案是什么?这个方案是否需要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问完这些问题,你就得马上要找新知识、新见解、新书,开始新的学习了。

第四个是:批判性思维。它的问题模式是:真的是这样吗?譬如说以前历史书上说劳动创造人,我会问:真的是这样吗?人类的起源真的是劳动造成的吗?动物不劳动吗?什么是劳动?怎么定义劳动?

如此四个思维习惯循环往复,不断用不同问题激发好奇心,保持求知的动力。

成为学徒,成人学习的最佳方式

大多知识都以内隐知识存在于大脑,如何获得更多的内隐知识呢?

大家都知道名校出生的孩子有很高的成才率,除了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孩子们本身的高素质之外,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略且重要的因素:同侪动力。

有学生问我,毕业后我应该选什么样的工作?我建议他仔细想想:哪份工作环境可以让你学得更多?

在科研界有个明显的现象,全世界某个领域的主要论文都是几个顶尖实验室的人做出来的,获诺贝尔奖的人在几个实验室的人获得的。聪明人扎堆出现,一流的实验室往往汇聚了一大批资源。

这些顶尖实验室有一套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习惯、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这些东西不在课本上,不在他们发的文章里,这些都是内隐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外面你根本学不到,你得靠近他们,你得去往他们集聚的地方去学习。

同时,研究学习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普通人想进入一个领域,有效学习是直接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就如同学习编程,你想从小白想进阶为大师,需要直接进入编程领域的社区,跟程序员交朋友,先帮他们打杂搞好关系,随着自己技能的增长逐渐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

找工作也是,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以开始工作不要主要考虑钱,而是考虑跟优秀的人干活,考虑跟他们学到的东西,开始内隐式学习。优秀的人的公开演讲、论文和书往往不会教给你研究和思考的方式,你需要去到他身边,安静做一个门徒,观察他、模仿他,慢慢地变成他。

这同时也是应对信息过载的最佳解决方案:当遇到信息过载,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这个圈里的人,才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你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信息。

最后,学习内隐知识还要注意「知行合一」,意思是学完了理论知识,还需要使用「输出」这个方法来对知识进行检验。

「输出」具体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你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得用一篇文章表达出来,想到一个创意用具体的代码表现出来。

为什么强调「输出」,因为你可以看书看一辈子,把各个学科都打通,但是最后你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的话,对它的理解和学习都是不够的,只有在行动中你才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是有漏洞的,才会发现以前认为自己理解了的东西其实没理解。

小结

查理·芒格说:有一个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最后,期待各位掌握认知科学,让生活越过越好,成为烧脑的终身学习者。

认知科学是什么?看看魏坤琳的答案!
认知科学对终身学习者的启发(上)

 戳原文,听叨叨魏聊怎么与孩子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