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进口水果的商品果成果率高达80%到90%,上架后的损耗率也只有5%到8%;而国内水果的商品果成品率只有50%到60%,流通过程中带来的损耗高达30%。
这些数据的存在在向我们表达什么?——中国水果损耗率极高。
说到损耗,很多生鲜经营者可能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深受其害,又没有好的方法来控制。事实上,我们对生鲜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很原始的阶段,比如采购1000斤的商品,只卖掉800斤,剩下200斤就是损耗,也就是说该卖掉的商品没有卖掉而造成了“硬”损耗。
其实,损耗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更多的是隐藏在销售中,也就是说我们该抓住的销售机会点没有抓住,该赚的钱没有赚到。例如苹果完全可以通过定价、陈列、理货添货等手段售卖掉,结果这些方式我们没有把握好,造成销售不理想而引起的“软”损耗。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说一下。
门店A和B的荔枝进价都是5.5元/斤的时候,每个店都进了1000斤的荔枝,A门店上午售价7.98元/斤,下午售价6.98元/斤, 最后售价是5.3元/斤;B门店上午和下午售价都是6.98元/斤, 最后售价是5.8元/斤。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发现,A店刚开始定价很高,销量却很少,虽说价格逐渐在下降,最后低于了进价,但还是没有卖完,剩下100多斤,最终不仅没有赚钱 ,还亏了64元。B门店却相反,开始定价不是很高,销量还算可以,上午和下午一直没有变化,直到晚上才把价格降下来,而且最终仍然高于进价,结果也比较理想,盈利800多元。
也就是说,A店定价高的时候没有卖出去多少,最后不得不通过不断降价来让这些荔枝卖出去,结果还是有剩余,而且还没有盈利,造成大量损耗,这也是在定价中很多超市常犯的一种错误:敏感水果定高价甚至天价。
说到底,我们和竞争对手拼也就是损耗的管控力 ,如果生鲜商品损耗越大,利润也就越小,我们的竞争力也就越弱。
相较这点,世界水果强国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世界上的水果生产强国究竟是怎样做来降低水果损耗的呢?
德国人的严谨与效率是众所周知的,对于他们来说,建设物流园区是最好的尽本分的方法。在园区内,大家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农民种好自己的果子,加强在种植与技术上的标准化,包装公司保障产品的外观,更可以让有能力与经验的人操盘水果的销售大局。
德国的物流园区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是管理、资源、标准化与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西班牙作为水果出口大国,当地人建设物流园区的目的更为明确,他们只是想让水果的流通方式更加简洁。
所以,首先由合作社统一收取果农的产品,在物流园区内完成收购、整合与销售任务,再由物流中心进行仓储、管理和物流分配。
这样大大简化了水果的中间转手环节,加速了水果从产区到市场的时间,延长了水果的货架期。
智利的物流园区仅包括仓储、进出口、包装、办公室、物流服务 、货物配送。
根据不同的货物会有不同温度的仓储,用射频电流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货物配送则包括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和Just-in-time Delivery。包装根据水果的差异会有不同层面的包装和不同果品的包装,由此来降低水果的损耗率。
现在水果一般采用源头直采、批发市场进货等渠道,关键在于拿货的时候把好质量关。水果的新鲜是销售的前提,这就得注意水果有无病虫及枯萎的现象。对于有包装商品,须查看其包装是否完整等等。只有把拿货的工作做到最细,才能将损耗控制变为可能。
为了尽量避免损耗,可以用保鲜膜、水果包装盒等。陈列也要讲究陈列量,比如看起来要丰盈,赏心悦目。虚拟陈列要做,在水果上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好水果,减少损伤。
水果是快销型产品,为了保持新鲜度,需要不时根据品质进行价格调整,目的是保持其质量,降低损耗,从而加快出售速度。为了更好地定制价格,也需要对同类型商铺的价格进行造访,避免不合理定价引起顾客的反感进而影响销量。
应适时把握折扣时机,以便将不同品质的水果以不同价格尽快销售出去。对失去销售价值的水果,只能做损耗处理,否则影响顾客的信任度。
根据不同的水果采取不同的方法:直接冷藏法、散热处理法、冰盐水处理法(把制冰机里面的冰块加入水即可),对水果进行保鲜。要减少水果的腐烂、变质,也要对它们的特性及储存适应的环境加以了解。
控制水果生鲜的损耗,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只有对商品的进、存、销进行合理的控制,损耗才会减少,从而在提升水果店面销售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毛利。
在保证门店销售业绩的同时降低损耗才是有效提升毛利的最佳法子。
◎ 编辑:艾米 执行主编:王彩霞
◎ 来源:龙商网&《超市周刊》
◎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 约稿+爆料:13716921512(王彩霞)
◎ 广告合作:13521436424(邢忱)
◎ 培训合作:15010621527(陈敏)
◎ 项目合作:13810589361(高伟)
◎ 国外考察:18500351765(王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