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游独立评论
每周1到2篇独立评论,解构历史与政治,做深度阅读者的好朋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中期震荡上行,留意结构交易过热 ·  2 天前  
辽宁发布  ·  新闻发布会丨2024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及20 ... ·  2 天前  
辽宁发布  ·  新闻发布会丨2024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及20 ... ·  2 天前  
济南都市频道  ·  女子酒店泡澡遭无人机偷拍?刚刚,三亚警方通报 ·  3 天前  
济南都市频道  ·  女子酒店泡澡遭无人机偷拍?刚刚,三亚警方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游独立评论

张鸣:唐德刚走了,史学有点寂寞

北游独立评论  · 公众号  ·  · 2024-05-26 07:30

正文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
唐德刚先生走了,媒体的朋友觉得我该说点什么。看到报纸上唐先生的大幅照片,感觉自己是该写点什么。写什么呢?
我不认识先生,仅仅是先生的读者,千千万万喜欢先生文字的读者之一。只是,在有些人看来,我作为一个弄史的人,写作风格,跟唐德刚先生有几分相似。甚至还有记者问我,是不是受了唐德刚先生的影响。就凭这个,我也该写几个字。
没错,我很喜欢唐德刚先生的文风。 但要是说我的写作风格受他的影响,倒也未必,因为看到唐先生的作品之前,我写东西已经是现在这个德行了。细品品,我那粗陋的文字,其实也跟唐先生不大像。
最早看唐德刚先生的东西,是北师大出的内部资料,唐德刚先生做的胡适先生的口述史,绝对是没有版权的。不过,那是在80年代,这种事稀松平常。
这套胡适口述史,正文远没有注释多。而恰好吸引我的,是注释。
唐德刚的注释,跟别人不一样,对正文的考订解释,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文字,是在做评论。大段大段的评论,恣肆汪洋,好看煞人。

几乎每段正文后面的注释,都比正文多得多。有考订,有解释,更有点评、调侃、借题发挥,甚至还有自家身世与胡适身世的比较,我就是在这套书里,得知了唐先生的一些经历,比如如何到美国留学,如何到餐馆刷盘子挣学费。

▲1958年,胡适与唐德刚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前 合影


让人想起当年梁启超为蒋百里的《 文艺复兴史 》作序,结果序言比人家正文还多。后来再看唐德刚先生专门写的《胡适杂忆》,虽然也觉得内容比较丰满,但《 口述史 》注释的那股子放肆的劲儿,似乎却少了一点。
先生的口述史名篇《李宗仁回忆录》,做的中规中矩,史料价值极大。但由于没有先生那特别的注释,就文字而言,对我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
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在我们这里,是本出版之后,未见天日就被封了的“禁书”。这本书,我是从跟唐德刚先生有过交情的欧阳哲生手里搞到的,书就是他介绍过来的。
读了之后,实在找不出有什么该禁的理由。好在,现在这部书的电子版已经满天飞了,可以说,一禁,反而看的人更多了。
让我感动的是,即使这样一部大部头的史学专著,唐德刚先生依然旧习不改,时不时冒出他的放肆的随笔体评论, 是否精当准确是另一回事,但笔端经常有令人忍俊不禁的调侃,调侃中藏有过人的见识。 可以说,如果没了这些,书就不好看了。

我对唐德刚先生的经历不怎么了解,只从他对胡适的注释中,了解只鳞片爪。但我感觉,虽然先生也受过西方史学的科班教育,但骨子里却依旧是个中国的文人,确切地说是民国的文人。
所以,他做史,无论如何都有一股子文人味,即使不是他刻意为之,也是无意中的流露。有时候闸没煞住,流得多了,口述史就变史学随笔了。
我是个野路子的弄史之人。虽然也曾经想学正路子的人规矩一下,写点正经东西,也确实这样写过。但写出来的玩意,让正路子的人见了,还是野狐禅,时常被人讥为带注释的随笔。
可是自打见了唐德刚,我感觉吾道不孤,前面有人这么干来的,比我干的还放肆。虽然后来我得知,唐德刚先生跟黄仁宇先生一样,在美国史学界,都是非主流人士,不怎么受待见。两人的区别是,黄仁宇先生一直在努力进入主流,对遭遇冷遇,感到万分委屈,而唐德刚先生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这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主流的学问很大,理论也很深。可是主流的史学,如果没有唐德刚这样的文人掺和掺和,多少有点寂寞。

历史在唐德刚的笔下,活色生香,如见其人。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如此,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口述史,不是录音机一录,整理出文字这么简单,十分考验人的功力。

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老师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