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哪些资源是稀缺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里,有个角色叫瓦里斯。
瓦里斯/《权力的游戏》剧照
瓦里斯年幼时是个奴隶,后来获得自由却一无所有,和朋友伊利里欧以偷窃为生。起初两人专偷贵族的珠宝财物放在集市出售,但他们很快发现销赃十分艰难。
于是两人开始合谋分工,瓦里斯负责盗窃,伊利里欧则向贵族们声称,自己能找回他们丢失的珠宝。
后来瓦里斯不再自己动手偷窃,转而向其它小偷收购赃物。渐渐地,两人的“生意”有了起色,一边整个城邦的小偷都来找瓦里斯销赃,另一边整个城邦的贵族都来找伊利里欧寻回失窃的珠宝。
两人意识到信息的高价值和低风险,两头抽成赚了不少钱,他们用这笔钱教奴隶小孩儿识字,溜进贵族的城堡里偷看他们的信件,很快两人便成了整片大陆首屈一指的情报贩子。
瓦里斯的发家史刚好反映了现今的
三种稀缺资源:资本、信息、影响力。
资本是最显眼的资源。
知乎上有个游戏:假设有100个人,每个人都有100元钱。每轮游戏每个人拿出一块钱随机给另一个人。假设在18岁带着100元的初始资金参与游戏,一天玩一次,一直玩到65岁退休。这样的规则尽可能地保证“获得财富的概率随机”。
游戏运行了17000次,在公平的规则下,结果依旧残酷。
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最终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 城市数据团
资本增值速度大于劳动增值速度,
是既合理又不合理的常态:
你辛辛苦苦工作十几年,加班加到过劳肥,好不容易混到了月薪五万,鼓起勇气一天两趟往售楼处跑,结果中介告诉你看中的那套一个月就涨过了五万。
知乎答主肥肥猫在一篇文章里说,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其实特别形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的快。
信息是最隐秘的资源。
上次去广州路过上下九街,一路是各式货品批发市场。
朋友夸张地告诉我这儿的东西很便宜,“早年精明的商人把东西从这边运到两条街之外,就能开出高一倍的价钱。”
但值钱的不是两条街的运输劳动,而是掌握“哪条街缺什么东西”的需求,也就是掌握了信息交换的节点。
有个朋友在求职中介行业,他介绍说求职中介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有招聘指标的HR交付一定费用,把内推信息和岗位需求交给中介,中介拉各种应届生求职群,为没有大公司直接人脉的毕业生提供职位信息有偿内推。
在这个流程中,招聘方和求职方的信息不对称,给了求职中介发展的机会。房产中介、婚姻介绍所的套路莫不如此。
有的人可能会问,这种中介也赚不到什么钱呀?
小中介生存状况确实不佳,但不要忘了,靠信息赚钱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投入,而且是明显规模递增的行当。
信息买卖的尽头,是信息垄断。
近乎垄断的信息产业能带来多大的利润?看看某搜索引擎就知道了。
怎么判断一个信息有没有价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个信息有多少人知道。
赚大钱的人,依赖的是“不对称性信息”,
他们挖掘别人不知道的。而普通人创业,大多数依赖“公共信息”,人人都知道的信息,也就不值钱了。
影响力,则是最不问出身的资源。
互联网普及之初,许多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壁垒要被打破了。
一些行业甚至到了边缘地步:只要不去特别偏远的地方,现在旅游已经不需要导游了,直接从网上搜攻略就成。
但另一方面,网上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往哪儿看才好。这时候有能力让大家注意到他的人,就掌握了第三种核心资源:影响力。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曾指出,之后30年,
谁把握了公众的注意力,谁就掌握了未来的财富。
广告是最早有意识赚取影响力的形式,到了现在,网红在家里唱一支歌,就能收到好几万的礼物,这也是注意力带来的价值。
所以贫穷可以被改变吗?答案是:可以。
但不光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最重要的,还需要更多的运气。
很多文章都提到
穷人思维,比如一心省钱,害怕风险,眼光短浅之类,但这些都是在既定的贫穷状态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因为没钱,输不起,所以不敢做看不见直接收益的事情,不敢花吃饭的钱投资自己。
在和平年代,阶层流动缓慢才是常态。换句话说,阶层的跃迁是场接力赛,你若想超过一般人的速度赶到前头,势必要抄一条更险峻的近路。
你很可能会承受比普通人更多的失败。
但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想给你两条建议:
一, 选择那些能接触到核心资源,或者以后可能掌握核心资源的事情来做。
重复一遍,资本、信息、注意力,很多可以通过人脉获得。小钱不必省,大决策需谨慎,把为数不多的钱花在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二, 不要等一切都尽善尽美了再行动。
《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里,盖茨比在狂风巨浪中救下酒醉的富翁,就此迎来成功。有机会,先抓住它,很多时候机会只是在等待“最合适的人”,而不是最好的人。
最后送大家一张图,希望大家都能在看清其中的收益和代价后,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