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界历史编辑部
《世界历史》是国内世界史学科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本号是《世界历史》唯一官方公众号,定期发布《世界历史》编辑部活动信息、《世界历史》每期目录、摘要和论文、国内外世界史研究动态。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他是一位军事家,垂涎弟媳美貌杀死弟弟,迎娶弟 ... ·  4 天前  
历史园地  ·  课件大赛一等奖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界历史编辑部

第四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

世界历史编辑部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11-20 09:25

正文

2017年10月27-2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世界历史》编辑部合作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在厦门大学顺利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以及台湾、法国等海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姚百慧、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李一平、《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论坛主题为“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国家建构与国际关系变迁”。与会青年学者共提交了36篇论文,按主题分为6个小组,对美中日等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东南亚华侨、东南亚地区主义与秩序和东南亚海洋与政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一、东南亚的地区主义与秩序


团结与合作是东南亚地区各国历经数十年的沧桑发展出来的共同愿望,二战以来,东南亚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的变迁深受复杂的区域内外环境变化和东南亚本土多样性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南开大学王元认为李光耀利用英国和马来西亚联邦对新加坡建立亲华亲共政权的恐惧心理,巧妙促成了三方联合抓捕新、马左翼领导层的“冷藏行动”,最终建立起威权政治,并改变了马来半岛的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中国人民大学罗永忠发现20世纪60年代参与印(尼)马冲突调解的各方决定将非正式协商等方式机制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东盟的成立。南京大学李峰以微区域理论和对微区域实践的历史分析探讨了东南亚“增长三角”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合作。福建省委党校栗广运用多边档案分析了美国与1951年旧金山和会处置南海诸岛归属等问题的历史大环境。暨南大学张维镇、周金燕剖析了英国在中越战争中的立场,老练的英国在安理会积极推动“双撤军”决议草案等举措体现了平衡苏、越扩张的色彩,是一种基于自身利益基础而非中立的行动。厦门大学陈遥指出中国目前在国际上面临比较严重的信任困境,并给出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提升“国际信任力”的建议。



二、东南亚华侨问题


东南亚华侨是沟通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桥梁,华侨问题在我国东南亚研究领域中起步很早。厦门大学王付兵对1912至1978年的新马闽籍华人方言群分布情况的变迁进行了论述。台湾师范大学邵轩磊考察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中共方面、日本帝国和汪精卫政权交战各方以国家建构为中心的华侨政治论述基础、侨务政策以及华侨应对的过程。厦门大学沈惠芬从东南亚华侨寄给家人的信件入手,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太平洋战争对华侨生命、财产、心理及家庭的影响,揭示了个体华侨及其家庭的战争记忆。武警指挥学院李枫借助云南省档案馆收藏的民国卷宗,对抗战后期昆明的缅甸归侨励志社、联合会两大社团进行了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吴文浩关注了暹罗废除治外法权对中国的影响,指出中国精英对暹罗及其废除治外法权过程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平兆龙认为越南明乡人参加异国科举是其融入当地的重要体现。




三、美国与东南亚


冷战初期,面对中国和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渗透”和“扩张”,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是加强非共产党的“自由”或民族主义政权,同时遏制、反击共产主义在地区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翟韬指出建国前后围绕“中美关系神话”的宣传和反驳是美中之间争夺东南亚等地华侨的文化冷战。福建师范大学江振鹏认为冷战初期美国在印尼的活动充满心理战的色彩,其先后通过驻印尼新闻处的公共外交项目和中情局的“隐蔽行动”培植印尼国内的伊斯兰反共势力和其他非共、反共团体组织,以削弱印尼共产党和中国的影响力。吉林大学孙丽萍、苏志东分析了“9·30”事件后美国约翰逊政府在国际援助印尼财团会议中的重要作用。武汉大学杨勇萍探讨了美英两国在南越政府“诱降计划”缘起中的重要角色。湖南师范大学讲师邹志明以美国促成菲律宾介入越南战争和菲律宾的撤出为中心,考察了越战时期美菲同盟关系中的非对称性和菲律宾独立倾向增长等复杂特征。另外,厦门大学薛斌关注了20世纪初期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推动的全球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项目在暹罗的进展。



四、中国与东南亚


由于“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和现实的外交需求,再加上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华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东南亚保持了长期的关注和影响。中美关系演变向来是影响冷战时代东南亚国际关系变迁的一组重要变量,本次与会学者还发现中苏围绕修正主义的斗争同样在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华东师范大学游览认为1963至1964年间中国对越的全力支持使中越两党结成了暂时的反修阵线,而实际上越南劳动党的反苏立场只是为抗美战争的现实服务。暨南大学邵笑指出越战期间的中国援越政策缺乏稳定性,中越以自我为中心看待援助问题致使两国之间滋生间隙。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李云逸探讨了中法两国对1970年“朗诺政变”的态度,对柬埔寨问题的共同关注促成了两国间的政治对话并最终实现政治关系的缓和。华东师范大学韩长青考察了泰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立场转变对泰中关系的影响。关于中国与东南亚早期关系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严赛从清政府对戛于腊问题的态度中分析中央王朝对边外夷人的治理模式。此外,六盘水师范学院孟凡明探讨了有东南亚华侨参与的晚清实业救国思潮与第一届南洋劝业会的缘起。


五、东南亚海洋与政治


作为“季风吹拂下的土地”,海洋对东南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南亚附近海域作为战略通道、主权与疆界的一部分和资源宝库,深刻影响了现代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贵州财经大学邱显存探讨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菲马北婆罗洲主权之争中的“不介入”立场,指出美国对东南亚领土争端和南海问题的反应、立场具有较大的继承性和连贯性。南京大学郭剑回顾了历史条约在越南和柬埔寨海洋边界划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双方应在对历史条约的理解中寻找共识。厦门大学崔浩然认为中越“非正常化时期”越南敌视中国的国家战略是决定其南海政策走向的根本因素。

对东南亚地区政治,青年学者们对印尼具有高度兴趣。厦门大学高艳杰考察了新中国和印尼建交及其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认为印尼面临的内外环境和“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中师范大学陈翔基于不对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印尼的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福建师范大学宋宏梅认为印尼共产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诉求偏离了民族国家建构这一最主要的历史进程。


六、日本与东南亚、东亚


二战时期日本的入侵使其成为第一个对整个东南亚地区施加政治影响的国家,日本帝国的短暂统治对东南亚地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通过将战争赔偿与政府官方援助、民间投资等经济合作形式相结合,实现了经济上重返东南亚的目标。厦门大学史勤考察了日缅战争赔偿谈判中对《旧金山和约》援引和适应性调整的现象,认为对缅赔偿问题上经济合作与赔偿一体化的形式成为日本打开东南亚局面的范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臧扬勤讨论了美日之间在分担东南亚开发援助责任上的协调与合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赵姝岚指出当今日柬关系和日本在柬埔寨在国家形象是依托官方发展援助建立起来的。厦门大学金向东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中日韩三国对柬埔寨官方发展援助的现状及柬埔寨的开发合作环境。另外,厦门大学包广将提出了理解国家间信任生成与流失的“关系-网络”双向互动框架,从不对称关系的历史演变解释了中日、中越信任关系的变化。台湾政治大学刘晓鹏考察了《匹兹堡信使报》的专栏对美国黑人的抗战宣传和国民党形象建构的变化。

与会的专家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点评,肯定了本次参会学者在学术梳理、选题的创新性和原始档案利用上的进步,并着重对论文可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建议:第一,历届论坛都最为关注的问题意识再次引发了专家们的强烈共鸣,他们认为学术梳理不能是简单的前人研究成果堆砌,对青年学者在大背景下如何把问题很好地提炼出来表达了更高的期望。第二,在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档案运用方面,不仅要开拓语言能力,掌握多国档案,还应紧扣主题注重所用档案的精准性。第三,鼓励青年学者开拓视野,要全面认识问题的复杂性,思考国际关系演变的各种内外历史动力。第四,专家们希望学者们的写作技巧能有所改善,指出论文的核心概念和逻辑结构要明晰,论文注释须规范,并认为结语不应只是对前文的总结,更要反思漏洞和阐明未来的趋势。

 


 本文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薛斌供稿。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世界历史编辑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