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问题,将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哪些变革?
从长期来看,制造企业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
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聘用更多掌握高技能和多技能的工人,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的波动。此外,此次抗疫出现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产品生产不及时、跟不上需求的情况,这也会使生产相关医疗物资和医疗器械的制造企业更加注重推进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构建智能工厂,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同时着力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及抗风险能力。而区域内基于模型的生产资料智能整合将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若干家具备不同能力的工厂快速整合生产口罩已经见诸报端。
中国制造企业将更加主动地拥抱数字化转型。
春节后,很多企业选择让员工居家在线办公。可以预见,制造企业会对远程协作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等软件提出迫切的需求。数字化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协作效率,提高生产与运营的透明度,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创新商业模式,由卖产品转向卖服务。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智能服务,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远程指导,基于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故障预警,这些智能服务会逐渐从理念变成现实。显然,此次疫情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会有更清晰的方向。
有别于传统制造业,生命科学、智慧医疗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这次疫情暴露的,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全球缺医少药等一系列问题,将带来机遇和挑战。国家势必会更加重视研发各种应对病毒的检测、抑制和治疗的相关药品和试剂,会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加强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与此同时,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人机协同医疗等技术,将会被更多关注,解决医疗资源不足、跨地域远程就医等问题。而提供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制造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的理念将全面更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此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将推动各种技术融合。比如从前期的人工排查到现在结合手机信令的大数据已经可以反映出个人的防控风险,大客流场景也已经部署了基于AI的场景测温系统等。实际上,信息技术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值得广大制造业从业者深思。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深水区,逐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开始淘汰所谓的“粗放型”产能,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迈进。2019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在现在GDP 中的占比分别为7%、39%、54%;而2002 年,三者的占比分别为13.7%、44.8%、41.5%——第二产业的比例,已然被附加价值更高第三产业所超越了。即便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今天,中国制造业依旧保持着最为了不起的韧性和价值。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2月19日国内N95口罩和防护服的日产量分别达到33.6万只和13.3万件,这相当于之前全国N95口罩和防护服生产能力的2倍。眼下市面上口罩、酒精和消毒剂等物品已经逐渐可以买到,疫情也已经初步得到了控制。面对天灾的冲击,只有中国这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方能力挽狂澜,“世界工厂”数十年积累的厚重底色,给全社会提供了安全感。
天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