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551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看到墙要倒,有人选择扶,有人选择踹一脚。。
探讨墙倒众人推的一些困境。
连续忙了几个月,周末都没休息。
今天中午直播完,陪达婶吃午饭,去看了个电影,《焚城》。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达婶问,为啥要去看这种火灾的电影?
达叔说,不是去看火灾,而是去看,在重大灾难面前,一些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在重大抉择前,都会有决策流程,平时你压根就无缘得见。
谁会拍给你看?
港台日韩欧美。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看热闹的过程。
达叔以前写文章,分享同行不互撕,仍然不妨碍身边一些朋友互撕,然后呢?
一个大V野路子出身的大V,以凶狠好斗、蹭热点、博流量出名,和另外一个名人互撕。
然后,对方主动漏出一个破绽,引他上钩。
貌似既能泄私愤,也能博流量。
这个大V,能忍住不撕咬么?
不能。
刚咬上,就被报警诽谤、被引蛇出洞,被反杀、拘留了8天,账号也被撸掉了。
说明什么?
野路子在真正的头脑面前,还是略显稚嫩,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就一定要吃吃喝喝,天天玩在一起,做酒肉朋友么?
也不是。
达叔和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几乎不吃饭,把事办完,吃个麦当劳,吃个盒饭,然后各忙各的。
简单、高效,各自攀登,山顶上见。
这基本都是新一代创业者、年轻人,相互合作的范本,见面喝茶、喝咖啡,聊完就撤。
达叔每周见那么多潜在的合作者,见各种大V,都是这个套路,都不吃饭,更不喝酒。
这也是一种筛选策略,是一种决策流程,慢慢身边就会都聚集这种追求效率的合作者,不事儿逼。
负面案例是什么?
史玉柱为代表的上一代创业者,最近出了个大新闻,以前搞泰山会,当大哥,给各个朋友兄弟做担保。
然后,在经济下行期间,被担保的人暴雷,把史玉柱自己,也给炸伤了。
被强制执行,3.5个亿。
这是全部么?
不是。
前面已经被执行8.7个亿了,总共加起来,超过了12个亿。
这种交朋友、江湖义气的代价,就有点太大了。
每个人的风险系数不一样,你连自己的枕边人,都未必能够了解对方的全部财务状况,更何况是你的酒肉朋友。
在你并不掌握充足信息的情况下,敢于做出帮别人担保的动作,就是风险敞口失控的开始。
这,也是一个对自己安全的决策过程。
在《焚城》的开头,刘德华在决策位子上的时候,端起酒杯,为香港的效率第一,而发表祝酒词时,是坏人么?
不是。
都是善意的政策。
但每个政策,都会有漏洞,都会成为别人钻漏洞,提高赚钱效率的工具。
问题是,底层人看到的每个政策,都只能解读出善意的一面。
而有钱人,拿到任何一个政策,都能找到漏洞、能找到利用政策的一面。
达叔原来在职场的时候,做销售,特别喜欢研究奖金政策。
如果你在职场里,年初拿到新的奖金政策,都推演不出公司今年的策略方向,都不知道有哪些赚更多奖金的方向。
你就肯定不是一个好销售。
有漏洞的政策,才是好政策,才能筛选出队伍里的聪明人,才能低成本激励更多的聪明人。
在影视剧里,如果按照主人公的线索来看,能分成两个等级:
一派,是坐在办公室里,决定全城几百万人命运的高层;
一派,是在一线扑火,以命相搏,用自己的肉身来保护全城安全的基层工具人。
两派人马所掌握的信息密度,一样么?
极大差别。
基层的消防人员,自己带着消防车去扑火,连能不能喷水,都是要听命令的。
说不能喷水,就不能喷,即使不理解,也得执行命令。
而另一派人马,在进会议室前,是要签保密协议的。
即使会危及几百万人的生命,也得先把自己的位子保住,也要保守秘密。
会议间隙,都会打电话,让自己的家人先走。
自己有危险么?
会被专车,接到城市的地堡里,继续指挥。
掌握最一手、最及时的信息,要求前线十几分钟一汇报,汇报晚一点,都不行。
只有这两个能量级么?
不是。
更底层的有,在垃圾场里讨生活的南亚人,有在垃圾场附近摆摊、失去房屋的小业主、打工人。
更高层的有,代表国际大资本、从发达经济体运送洋垃圾,送到落后经济体,两头赚钱的大商人。
华语片里,普遍的缺点是什么?
商人,始终是不法商人,是负面角色。
而在另外一些经济体的作品里,体制内的坏人更多,是始作俑者,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假如影片的结尾,是另外一个,拯救失败,整个城市最后炸了,谁会造成更大伤害?
很明显,是莫文蔚的角色,她率领的一群甩锅决策者,自保者,会拉更多的人下地狱。
决策的理由,是什么?
可以是天灾,不能是人祸。
失火现场,里面有放射性物质,用消防车喷水,造成的污染范围扩大,就是决策失误,是要承担责任的。
但没及时处理,最后下雨造成了更大范围扩散,那就是天灾了,追求不到决策者头上。
这种决策逻辑,才是职场高管们,在面临公司重大决策们,遵循的最重要原则。
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未必总是一致。
当两者冲突时,先保自己的个人利益,组织利益往后排一下,这才是最大的道德风险。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为啥如此出名?
恰恰是因为,能做到的人,极少。
标语,要反过来看。
缺什么,喊什么。
在整个影视剧里,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刘德华饰演的角色,以前假如是公司三把手的位置,是几乎不可能娶一个消防员做老婆的。
即使是在年轻时娶的,自己达到那个位置后,也不会再让老婆,冲在第一线,去灭火,被烧死了。
正常的逻辑是,像莫文蔚的老公一样,伴侣变成一个富商,变成另一个组织的高管。
不会再是一线的炮灰。
甚至是他的小舅子,也不可能再是在一线做消防灭火,鸡犬升天,才是大概率事件。
工业垃圾,始终都会存在,只要经济仍然在发展,工业垃圾、污染性的垃圾,就一直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最终这些危险的垃圾,我们发达了,不要了,被运送到哪里去了?
必然有一个经济体,有一个区域,仍然在承受这个风险,他们就是下一个故事的成本项。
在他们的地方,就继续会有莫文蔚的角色,就会有富商的角色,在继续做垃圾回收、转运、剥离的生意。
肮脏的交易,低廉的成本项,承担抹布一样的工具人,并不会因为你看不见,就自动消失了。
只是,转移了。
转移给了谁?
经济更落后的地区。
回收价一吨25美元,处理价700美元,你看不上的工业电子垃圾,在很多低能级城市,甚至是争抢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