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警示骗子冒充杨天南先生的严正声明
(如上封面非最终定版,一切以出版社定版为准。)
芒格经典演讲不同译本读者感言集萃(1)
芒格经典演讲不同译本读友感言集萃(2)
同一个演讲的不同译本,差别会有多大?
交完书稿后,人大出版社的领导专门找到我,提到芒格在哈佛法学院的演讲——“跨学科技能:教育的意义”——非常经典,希望我能重新翻译一下。这篇演讲网上也有中文译本,巴芒读友会里的同学在学习了同一个演讲的两个不同的译本之后,纷纷发表感言,有些也非常精彩,现将其汇集陆续刊出。细节之处见信达雅
文/阳晓霞 北京
谢谢分享两份译稿,太珍贵了,让我体会到什么是翻译的信达雅。
都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是译文要准确,达是要通顺明白,雅则是语言简明优雅。说实话,旧版译文,我没有读完,实在有点读不下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原来那份译稿只是古板地直译,里面的词语、句式还有逻辑,有很多都留下了原来英译中的痕记,从句跟从句,定语特别多,并没有转化成我们熟悉的中文语言思维和习惯,芒格的书本来就不太好懂,看得云里雾里,所有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头疼,读起来拗口费劲,职业病都快犯了。 但天南老师的译稿,读起来非常地舒服和流畅,兼顾信、达、雅,特别是“达”和“雅”。有几点感受: 一是天南老师会适当加入关键性的背景素材,例如,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这段文字的来源,整篇文章的大背景。 二是整个文章衔接得非常好,不突兀。包括用AB举例时,前面加了一个假设,读起来更自然流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会用一些过渡词。 三是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雕细啄。例如,上一版中,我们的教育是否已横跨了足够多的学科?这句话明显是英语直译过来没有打磨,其中“已”和“了”两字重复,“足够”就已经包含了多的意思,而天南老师翻的就很精炼,细节之处见功力。四是词语的搭配和逻辑上的雅。例如,上一版中用的“纠正‘带锤子的人式’的倾向”,两个“的”读着特别别扭,对比老师翻译的“治疗持锤人倾向”,一是用词更精炼,二是治疗二字比纠正听起来更舒服,几字之差,差之千里。 还有上一版译为:“学术界相互隔离、不相往来”,老师版译为:各学科之“门派鲜明、壁垒森严”。细细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译者的文字功底。 五是独一无二的译者注就像是小礼物,瞬间让人轻松3秒。芒格的思维和逻辑确实不简单,严谨又高深,有时会很绕,让人皱眉头,当我看到天南老师括号内的译者注瞬间就乐了,例如,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家都很忙;常识即基础;众人独醉我独醒。 芒格的文章太需要这样简单直白又有智慧的注解了,懂芒格者天南老师也。——————————————————
有道有术,读者之福
文/刘志宏山东潍坊
先读了原译,耗时很长,越读越枯燥,很多句子要读几遍才能明白意思,真的有“不忍卒读”之感,但又心有不甘。
好不容易读完了,也没有大的收获,字都认识,但是组合成文章太晦涩难懂了。 只是隐约明白,芒格大概在讲他的通识智慧、飞行员的检查清单,这些内容之前有过了解,所以有印象。然后读了杨老师的译文,突然感到文字有了活力,文章有了生气。读到最后,心中莫名有种兴奋感,因为我明白了,芒格原来是在讲述一种非常厉害的学习方法,有了这样的秘籍、心法,我们就能理解芒格为什么会如此有智慧。这是一条通往智慧源泉的路,这篇演讲稿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呀! 读完了杨老师的译文,我又去读了一遍旧译,还是耗时、难懂。对比之下,我体会到天南老师翻译功力的深厚,也稍稍领略到一点翻译的奥妙。个人认为新旧对比,突出的不同有以下几点: 比如:“不希望飞行员在面对Y危险的时候做出的反应就好像遇到的是X危险,仅仅因为他的脑袋里只有一种面对X危险的模式。”这句看起来只是把英文句式不加处理地译成了中文,不符合我们常用的表达习惯,重点表达不准确,在中文语境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杨老师的翻译显然是将原文消化吸收之后,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完全是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通观全文,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他们非常明智,在主动向心理学寻求借鉴”VS“明智地试图从心理学领域寻求帮助”、“眼见为实”VS“我亲眼见到过成效”…… 2.旧译中一些专有名词太过模糊,明明可以用单词来表述,却写得像句子,干扰读者的理解。 比如:“这种应用范围狭窄的教育”,杨老师创造了“专精深窄”这个词,像近年流行的“专精特新”一样朗朗上口,简洁明了。 这份严谨和智慧,让我想起前些日子杨老师在人大社直播时讨论的“深入浅出”、“深入深出”,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3.旧译中对演讲背景没有交代,我起初以为是芒格对后辈毕业生的演讲,以至于读到“亲爱的哈佛大学法学院1948届的毕业生们, 如果我们当时也时不时有这样的测验,今天该会有多大的成就啊!”时,心中更加迷糊了。 杨老师在最新的专栏文章《离开芒格的日子》里写道:“译者有必要替读者着想,适时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 得益于杨老师这样为读者着想的自觉,我们得以在杨老师的译本中看到,文初有对背景的清楚交代,文中也附有多处注解,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芒格那些本身就不太易懂的话。 4.旧译中有很多不够雅观的词汇,让人读来感觉像儿戏,不像公开场合的言论。 比如:“一个聪明但称不上典型的教师”“邪恶的‘看不见的脚’”“一门愚蠢的生物学”…… 读过杨老师的译本,才认识到这篇文章的价值,非常值得仔细研读。 在《穷查理宝典》中也有这篇演讲,李继宏老师的翻译可圈可点,比原译好很多。但是杨老师的译本更胜一筹,在一些细节上,我们能看到杨老师对文字的把控能力着实功力深厚。有了杨老师的辛苦付出,真是读者之福气!————————————————
细节之处显真功
文/谭巧玲南京
一直以来,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诠释还是停留在一些手工艺品上,当我读完“芒格在哈佛大学毕业五十周年聚会上的讲话”的两个版本的译稿后,对“匠心独运”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优与劣,从一开始就一目了然。比如纸牌游戏,“玩”与“做”就是两种口吻;缅怀逝去的大师们与“以纪念我们的老教授们”也是两种感觉。 一、原翻译像是根据字面意思直译过来,总体感觉很生硬,而杨老师的原文则柔和的多,也更符合现场演讲的气氛和风格,亲切、朴素又自然。二、杨老师的翻译更能准确表达作者本意,不会引起歧义,或者让读者读不懂。比如,原译中这句“消除不良认知”,与杨老师翻译的“认知低下的良方”就是两个概念,我更喜欢杨老师的翻译。 再比如,原译:为了找到单一学科中最好的教育模型,我们不能去看那些不会受到威胁的学校。杨老师:至于最佳的专精深窄的专业教育模型,我们不能去那些毫无改变的院校里去找。 比如,原译:“带锤子的人”式的倾向。杨老师:持锤人倾向。比如,原译:“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来说,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杨老师:“在拿着锤子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非常像一颗钉子。” 五、在引用时,做一些必要的注解,能帮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比如,原译:就好像在打桥牌的时候只算王牌而不考虑其他一样。这是疯狂的行为,有点像疯帽子先生的茶话会。杨老师:就像玩桥牌时一心只想着靠大牌取胜,而忽略其他因素一样。这就有显得脑子有点问题了,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帽子先生的下午茶(theMad Hatter's tea party)。 比如,原译:考虑到他们拥有足够的天分和充裕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掌握多学科的重要知识并没有到了不可能的地步。 杨老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由于需要足够天赋和大量时间等制约因素,大量掌握的跨学科知识是不可能的。虽未读过原文,显然杨老师更好! 七、一句话如果包含的信息较多,读起来就会觉得冗长;如果句子过段,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这时可以将原句进行拆分,表达时考虑到逻辑关系,更加便于读者理解。 比如,杨老师翻译的这句:反过来,经济学则借鉴了生物学中“公用品悲剧”的启发(背景资料:加勒特·哈丁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公用品悲剧》,其所描述了公共资源因滥用而枯竭的现象),创造出来“无形的脚”这一名词,与著名的亚当·斯密那只“无形的手”遥相呼应。细节之处显真功!对比之下,更能体会到,翻译中的细节有多重要,推敲字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那些经典译作凝聚了译者多少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