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连云港赣榆区-20250208223946 ·  3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69㎡望江?白鹅潭席卷刚需市场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范迪安:戏虽落幕,台还敞开 ·  3 天前  
财宝宝  ·  985,在单位里,基本是混不出来的。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宝宝的“轻轻一抓”也有学问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8-03 17:18

正文

/编辑 :乔乔


小孩子们的抓握动作在很小的时候就发展出来了。但是,和成年人已经发展成熟的精细动作相比,小朋友们的动作相当「简单粗暴」,有的时候甚至会给物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婴儿在8.5~12个月的时候就发展了对物体尺寸的敏感性——他们会去抓取 可抓住的物体 而不是更清晰的物体,这显示了最初的手眼运动的结合。但是,为了 有效地」抓住物体,儿童需要学会的可远不止这些呢。



为了抓住一件物品,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比如,为了抓起一个杯子,一个人可以抓着杯子的把手,可以抓着杯子的身子,也可以托着杯子的杯底。很多时候, 如何抓取取决于我们的意图 。比如,当我们想要用剪刀剪东西的时候,当然会握住剪刀的把手,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也会握住剪刀的刀片——当我们想把剪刀递给别人的时候。



如果考虑到 抓握的意图 ,那么在许多种方法中,只有一种是舒适、有效的,而那需要 精确的运动和动作

当我们抓握物体时,有两种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一种叫做 首阶舒适 ,一种被称为 末阶舒适 。这种区分方法将一个抓握的动作分成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想要抓东西的人探出手,用手把物体控制住;在第二个阶段,个体使用手操纵手上的物体,进行想要做的动作。比如,在个体喝水时,首先要先伸出手抓住杯子(第一步),然后再把杯子举到嘴边,抬起杯底让水流进嘴里(第二步)。

无论在哪一步, 我们在下意识地计划行为动作的时候,都会试图保证动作尽可能舒服、方便 。优先保证第一步舒服的策略称为 首阶舒适策略 ,为了让动作在最后完成时保持舒适的策略是 末阶舒适 策略

例如,一个人想要拿起一个扣着的杯子去接水。如果他使用首阶舒适的策略,就会平伸出手(大拇指向上地)握住杯子身。这样,在动作开始的时候他的手势是舒服的,但当他想要倒水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手翻过来才能让杯子口冲上。而如果他使用末阶舒适策略的话,在第一步的时候就会大拇指朝下地伸手取杯子,这样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不舒服,但动作结束时能保持舒服的姿势。


想必你已经看出来了,当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手部动作的舒适性产生 冲突 的时候, 末阶舒适的策略是更好的 。所以, “末阶舒适效应”(end state comfort effect) 就是在手动物体操作的结尾而不是开始阶段保证舒适位置的倾向性,它 是个体的动作计划能力、协调能力与执行能力发展成熟的指标之一

在一项考察儿童的抓握能力的研究中,2.5岁和6岁儿童几乎没有显示出末阶舒适或者先进的计划能力。反而,他们在实验中捡起木棒的方式显示了强烈的始阶舒适效应。那么,儿童要到多大才能显示出和成年人一样的 「末阶舒适效应 呢?

为了研究动作计划在儿童中的发展规律,研究者Thibaut等人邀请了4岁、6岁、8岁和10岁的小朋友,用两种任务测试了他们的“末阶舒适效应”。

任务1
儿童拿起一个水平放置在两个木桩上的接力棒,接力棒的两头用 红色 蓝色 标记。然后儿童需要把接力棒竖立在放置在靠左或靠右一个盘子上(如下图所示)。研究者对接力棒放在哪个盘子上,以及红色端和蓝色端哪一头与盘子接触做出了规定, 儿童需要根据要求,自发改换出手方式,一会儿要掌心向上地抓握,一会儿要掌心向下地抓握
掌心向下拿起来→竖立在自己右侧的 黑盘子 上, 蓝色一端 向下
掌心向上拿起来→竖立在自己左侧的 白盘子 上, 红色一端 向下
任务2
儿童需要拿起一支两头都削尖了的铅笔,在纸上描画特定的点或者线,或者在两条给出的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和二者平行的线。这种任务要求的精细程度要高于第一种。


结果发现,到10岁为止, 儿童在 末阶舒适效应 上的达成率已经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了 ,而其他年龄段的儿童达成率都低于10岁组。

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没有孩子会在特定的任务上犯错或者不犯错,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要么是末阶舒适的,要么是首阶舒适的。没有人是「摇摆不定」的。后来研究者又增加了任务难度,他们发现儿童的表现在不同任务中具有一致性。


可能要点击大图才能看清楚哦


研究者发现: 儿童对动作计划能力的成熟过程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孩子在六岁时就能够形成“末阶舒适”的策略,而有的孩子要等到十岁; ② 很少有孩子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说明从首阶舒适到末阶舒适的过渡是一个相当迅速的过程,孩子们仿佛一瞬间就领悟了一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