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真正被重用的却只有四位,五 ... ·  2 天前  
重庆日报  ·  新重庆·夜读丨又闻橘香(节选) ·  昨天  
重庆日报  ·  新重庆·夜读丨又闻橘香(节选) ·  昨天  
鱼羊史记  ·  女人这样给你发消息,说明想你入骨了 ·  2 天前  
晨报平遥  ·  探访平遥摩崖宝藏,记录文明遗迹 ·  3 天前  
晨报平遥  ·  探访平遥摩崖宝藏,记录文明遗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运河防御探照灯:二战中的盟军光线坦克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2-24 11:02

正文

1942年,在英国乡下劳瑟堡地区, 牧羊人诺曼·哈德 日子 要没法 过了。 英国陆军部占用了这里的城堡和土地,最近也不知道在鼓捣什么,戒备非常森严,他的草地都被用帆布围栏圈了起来,去放个羊都要接受严格安检。 最奇怪的是晚上,整片地区亮如白昼,据说在五英里之外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报纸上的内容,简直是不让人睡觉。

陆军部的人似乎还喜欢在大晚上折腾坦克。 农民们建起的石墙和篱笆全都被压坏了,地里全是履带压过的痕迹。 虽然政府给大家发放了补偿,但哈德森他们还是觉得不如把牲口全卖掉,然后搬到个安生地方算了。
让哈德森他们饱受其害的是英国陆军部的一种“秘密武器”——运河防御探照灯。 这其实是一种搭载了大功率探照灯的坦克,用来在夜间进攻时照亮敌人阵地,或是利用强光和闪光对敌人产生致盲及炫目效果,让他们一时难以还击。希腊人马塞尔·米扎奇斯和英国前海军军官奥斯卡·索伦很早就提出了将探照灯安装于机动车之上,用于夜间作战的设想,并得到了富勒将军的支持。1934年时,他们曾向法国军方推荐自己的发明,但法军认为这种装置过于脆弱,没有接受。1937年,在富勒的游说下,英国陆军部使用三台样品进行测试,1940年,鉴于轴心国势力已经可以威胁到英吉利海峡,英国陆军部决定采购300台这种装置用于防御敌人突袭和清除水雷,这也是“运河防御探照灯”一名的由来,叫这么一个低调的名字也可以使这个项目变得不是那么显眼。英国将劳瑟堡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改建,以适应坦克部队训练需求。1941年6月,第11坦克团被调到这里进行训练,该团官兵当时还对CDL一无所知,还在纳闷这里为何如此戒备森严。
除了英国之外,美国也在1942年时对CDL产生了浓厚兴趣,艾森豪威尔和克拉克等高级将领观摩了演示活动,并决定将这种设计引入国内生产,最终一共生产了497辆。

在夜幕之中被CDL的强光照得透亮的劳瑟堡,形同鬼片。附近的农户们一直忍受这种情况到1945年。

如今早已恢复平静的劳瑟堡。

一、技术特点与生产经历

英国的CDL曾经使用过玛蒂尔达II和丘吉尔步兵坦克的底盘,美国的则全部使用M3格兰特坦克的底盘。 两国还曾经利用M4谢尔曼的车体分别建造样车,但从来没有进入量产阶段。按照生产时期和底盘型号不同,CDL的探照塔一共有A/B/C/D/E五个型号,形状不同,但在功能上都大同小异。
CDL的探照塔A-D型均为筒状,外形不对称,左侧呈方形而右侧呈弧形,全周装甲厚度65mm,有的型号为51mm。 该探照塔安装于坦克炮塔座圈之上,受供电线路限制,不能像原本的坦克炮塔一样作360°旋转,只能左右各旋转180°。探照塔内部被一道隔板一分为二,靠右位置安装一盏发光强度为1300万坎德拉的碳弧灯(一个100瓦的灯泡发光强度约为100坎德拉),灯光通过一系列透镜聚拢,最终从炮塔前部的一个61x5.1cm的狭窄出口中射出。该出口位置还设有装甲挡板,在手动操作状态下,每秒可开闭两次,在电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每秒可开闭6次,以制造炫目效果,平时可关闭以保护光源和透镜,每秒6次闪光足以将直视其光芒的人暂时致盲。

该探照塔所发出的光束的照明范围为31x311m,照明距离为910m(如今的汽车远光灯照明距离约在60-100m左右),相对水平位置上下均可作10°的俯仰。 炮塔内只有一位操作员,位于靠左的操作员舱室,负责控制灯光,探照塔的旋转,以及更换碳棒——碳弧灯的两根碳棒电极通电后接触在一起,然后缓慢分开,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碳棒中间会一直产生发光的放电电弧,而碳棒本身也会逐渐消耗。为了快速更换碳棒,还为操作员准备了防烫的石棉手套。探照塔上还装有一挺用于近距离防御的机枪,由操作员负责操作。除了白色光源之外,探照灯还可以加装蓝色或琥珀色的滤镜以改变灯光颜色,蓝色光可以传播得更远,实际使用中可以用三个分别为白、蓝、琥珀色的探照灯来照射同一目标,以加强炫目效果,还可以把碳弧探照灯换成红外线灯,支持装备夜战设备的部队行动。
探照塔的结构示意图。
英军使用过的两种探照塔,早期型在左后方开有一个圆形的舱门。
探照塔顶视图,左侧为操作员舱室,右侧为容纳探照灯和透镜的舱室。
探照塔内安装的1300万坎德拉碳弧灯及凸透镜。

玛蒂尔达II和丘吉尔

在玛蒂尔达II的底盘上安装的是装甲厚度为65mm的B型探照塔,这也是第一款实用化的运河防御探照灯。 英国还在普通的玛蒂尔达II上面加装了一种起吊能力为5吨的起重机,用于更换探照塔。除了探照塔之外,在坦克底盘之中还加装了一个发电机,由传动轴带动滑轮和皮带提供动力,还在两侧挡泥板上加装了用于夜间行驶的防空灯。
目前唯一存世的玛蒂尔达II CDL。
用来为玛蒂尔达II吊装探照塔的玛蒂尔达II起重机。

用丘吉尔底盘改装的运河防御探照灯没有留下照片记录,只出现在一段文字记载当中。 皇家陆军第88野战炮兵团在1945年2月的一份报告上这样写道:“一辆装备探照灯的丘吉尔坦克停在我们的阵地后方,在晚上为这片区域提供照明,它把光柱投向镇子。黑夜亮如白昼,炮兵们忙碌的身影被投射到了夜幕之中。”鉴于丘吉尔的炮塔座圈直径比玛蒂尔达和格兰特都要小,所以,倘若基于丘吉尔的CDL真的存在的话,探照塔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型号。
丘吉尔II CDL想象图。
英国CDL的探照塔由兰卡夏郡的伏尔康铸造与机车制造厂制造,部分组件由肯特郡的南部铁路设备制造厂负责完成,底盘则由军需部提供。
M3/M3A1格兰特(T10)

从长远来看,M3格兰特更适合作为CDL的底盘。 因为它的速度更快,能够跟上装备M3/M4坦克的部队,而不至于像英国步兵坦克那般迟缓。在改装成CDL之后,车体右侧的75mm火炮仍然保留,因此还保持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基于M3/M3A1格兰特中型坦克的CDL在初期使用B型炮塔,后来改用观察装置更为完善,在出光口右侧装有一门假炮的D型炮塔。美国使用的探照塔和英国的差不多,只是换装了美式的观察装置,并将原来的BESA机枪换成了美军制式的勃朗宁M1919机枪。

除此之外,利用铸造车体的M3A1改装的CDL全都被美军留作自用。 所有的M3 CDL都是在1943年6月-1944年年初期间利用翻新车辆改造而来,某些还换装了重载悬挂,因为车体新旧不一,所以侧面逃生门的布局和有无都存在个体差异。车内装备一台由发动机动力带动的10千瓦发电机,为探照灯提供动力。鉴于探照塔内的空间只够容纳一位操作员,车长的位置被移到了车体内驾驶员左侧的位置。相较于英国型号,M3 CDL的探照灯要更加耐用一些,而且防尘性能更佳。
出于保密需求,美国的CDL底盘和探照塔是分开制造的,探照塔由新泽西的铁路车辆冲压公司制造,而车体则由纽约的美国机车公司负责翻新,两者在伊利诺伊州的罗克艾兰军械库组合在一起。 为掩盖其真实用途,美国将基于M3格兰特的CDL型号定为“T10工厂牵引车”,而操作它们的乘员则称其为“小发明”。

一辆使用早期型悬挂的英军版M3 CDL,探照塔装有假炮和BESA机枪
一辆英国制式的M3 CDL,装有后期型重载悬挂,隶属于第79装甲师,车名为“长颈鹿(Giraffe)”。
美国制式的M3 CDL,没有假炮,注意它的75mm车体炮的炮盾前面又增加了一层护盾,这层护盾是考虑到CDL会吸引较多敌军火力,从而保护火炮不被弹片卡住而设置的。
这一辆CDL要特殊一些,车体为M3铆接车体,火炮外部带有护盾,探照塔是美军的制式,美军使用的CDL探照塔上面似乎都没有假炮。
正在发光照射目标的英军M3 CDL。


探照塔被帆布罩覆盖的英军M3 CDL。


外形丑恶至极的M3A1中型坦克,这是一个为了解决之前型号中弹后铆钉向内崩飞隐患和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而生产的铸造车体型号,只制造了300辆,没有用于作战,全部留在国内作训练用途。其中的大部分可能都被改装成了M3 CDL。

M4谢尔曼(运河防御探照灯E型/T52)

M4谢尔曼是M3的后继车型,1943年M3停产之后,用M4改造新的CDL似乎是顺理成章。 美英两国基于M4开发的CDL装有两具光源,照明能力比之前的型号更强,发电机功率也相应提高到20千瓦。操作员位置被移到了两个光源中间,探照塔上面的武器仍为一挺机枪。美国的M4 CDL使用M4A1车体,探照塔为铸造成型;英国的则使用谢尔曼V(M4A4)的车体,探照塔为锻造成型。1944年,用谢尔曼改装运河防御探照灯的计划被叫停了,最终都只停留在样车阶段。

美军版本的M4 CDL。


英军版本的M4 CDL。


M4 CDL的发光组件构造图。

二、训练与作战
盟军计划在实战中将多辆运河防御探照灯按照100码(约合91m)的间距排成一列, 各车灯光在300码(约合274m)之外交汇并形成光幕,以对敌军阵地产生致盲和炫目作用,同时为进攻部队提供照明。两辆CDL之间会留出一个相对较暗的三角地带,其余的部队布置在这个三角地带中,一边推进一边攻击敌军阵地。
CDL战术示意图。
英军第一支接受操作运河防御探照灯训练的是皇家陆军第11坦克团,他们在劳瑟堡进行训练。 1942年5月,有英军高级代表团参观该团驻地,12月时英王乔治六世和丘吉尔首相也前来参观。1942年6月,该团下属的一个装备58辆CDL的坦克营启程前往埃及负责看守苏伊士运河,但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实战,1944年4月时回到英国。

到1944年8月,第11坦克团在诺曼底登上法国的土地,还是没有经历实战。 9月29日,该部队接到命令将其车辆转交给第42和第49坦克团,换装美国提供的LVT-4两栖装甲车。除了上述部队外,英军的第152、155坦克团和第79装甲师也装备过CDL,但都没派上什么用场。第79装甲师的CDL乘员无所事事,经常被指派去参加扫雷之类的其他任务,或是填补普通坦克乘员的空缺。1944年11月的快船行动中,英军第357探照灯连装备的CDL曾经为清除德军雷场的扫雷坦克提供照明,还有一些英军的CDL在后来曾协助盟军部队渡过莱茵河。在此期间,它们的灯光吸引了大量德军火力,导致一辆CDL被击毁。在强渡莱茵河之前,英军还曾经将64辆美国制造的M3 CDL交还给美军。二战结束后,英军的这些CDL单位均被解散。

一张调侃丘吉尔首相的漫画——在CDL的强光照射之下,丘吉尔正在随地小便。注意图中的车辆为丘吉尔 CDL。
来自美军第9坦克大队(9th Tank Group)的第701, 736, 738, 739, 740 与748共6个坦克营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地带接受操作CDL的训练,1944年时调往西威尔士的普雷塞利丘陵,准备参加欧洲战场的行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