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樱桃小财女
这个是以前的【樱桃小房子】,现在的【樱桃大房子】的备用号,资讯都发在“樱桃大房子(ID:ytdfz8)”上了,如果樱桃大房子又找不到了,到这能找到樱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ABC回应比基尼安睡裤争议:去年1月已停产 ·  昨天  
界面新闻  ·  古驰卖不动了,母公司开云集团净利腰斩 ·  昨天  
t0mbkeeper  ·  “你要自由干什么?” ...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湘潭一企业哪吒2手办卖了2亿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樱桃小财女

香港没有墙,但香港人有一堵心墙

樱桃小财女  · 公众号  ·  · 2019-07-26 22:11

正文

作者 | 刘侃昱

来源丨格隆汇

1



昨晚和太太商量了很久,最后决定,今年9月把儿子转回内地读书。


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因为不断转换环境,对孩子的适应和成长都是一种挑战。我和太太都在香港工作,但我们都是内地高考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尽管我们都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流的大学,但对内地那套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体系并不认同。我们的理解,这种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眼光与性格都是存有天然瑕疵的。所以在两年前儿子小学毕业时,我们把儿子从北京转到了香港。


儿子是个天生的阳光男孩,心地善良,帅气开朗,酷爱运动。在我们看来,这种性格的孩子,到哪里都会是受欢迎的对象,再加上儿子有很好的语言天赋,粤语很短时间就能日常表达和对话,从小练就的一口顺溜的美式英语更是让我们都自愧不如,所以我们从没有担心儿子融入的问题,我们唯一担心的,是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以后,他的成绩能不能跟得上。


但,恰恰是我们最不担心的融入问题,出了大问题。


这个问题,我和太太此前都遇到过。我们曾经在诸多场合遭受过不加掩饰的排斥与没来由的白眼,比如公司的香港同事、街上的出租车司机、百佳超市的收款员,甚至吉野家、美心、镛记的服务员,而原因只是因为我和太太都说普通话。我们尝试过学习粤语,但天资不够,对这种有9个音调的语言实在学不来。


香港这些年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再加上政治摩擦,媒体误导,香港人的心情并不愉快,整个社会徘徊停滞,戾气集聚,族群撕裂对峙,甚至盲目排外,逢中必反——这个“外”,这个“中”,明显包括了不会说粤语,只会说普通话和英语的我,虽然我一年缴的个税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港人,虽然再过两年我就是香港永久居民。


好在我是一个成年人,走过多个国家,经历过各种人和事,我有很好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来适应这种“排斥”,所以我并不抱怨,哪怕大陆朋友聚会是经常批评香港在自己“作死”,我也都是莞尔一笑,勤勉解释:大一统的迷思(myth)要不得,要允许多元社会中少部分人对国家民族的不同理解。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多一个能说话的香港,不是坏事。



2



但我完全无法接受一个社会对一个11岁孩子的排斥。


他太小了,小到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分辨社会的善恶真假,更无法保护自己。这个社会展现在他眼里的一切,将对他未来的成长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如果社会是温暖的怀抱,这个孩子未来大概率也充满爱心。 如果目光所及,皆是冷眼与排斥,这个孩子的内心能生长的,会是仇恨,还是迷惘?


我一直以为,“划界”、“排斥”只是成人世界的游戏,小孩家家的学校,断不可能如此,直到我亲身感受到。儿子是他们班里唯一的“大陆”学生,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那种“非我族类”的冷漠对待,来自老师明显的故意刁难,也来自同龄同学的集体排斥。这种自动划分界线的迷惑与苦恼,让原本开朗活泼的儿子一度变得敏感、沉闷甚至内向。儿子的连续倾诉与抱怨,我不以为然,并想当然以为只是换了环境后的不适应,因此我让他要做得足够谦虚,足够热情,主动去打成一片,主动去参加各类活动。


半年后,情况貌似有所好转,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儿子参加了Drama班,年级的足球班,积极承担班上的各类“辛苦活”,脸上的笑容也慢慢多了起来。但直到后来我亲自接触几件事后,我才明白, 儿子脸上越来越少出现的偶尔笑容,那只是儿子迅速长大了,在努力自我调节,但环境其实并未改变,他一点也不快乐。


儿子酷爱足球,在北京也受过相当系统的训练,技术算有模有样。去香港后,足球班的各种训练,他从不拉下一节。我一直以为这个运动集体里,他融入是绝不会有问题的。直到有一次他们足球队踢训练赛,我突然好奇,陪着他去看看。在接近球场的时候,遇到一个胖胖的香港小孩,也与父亲一起过去。儿子说这是他们的队长,并非常热情地与对方打招呼。


我一直没能忘记那个香港小孩的反应和眼神:他异常冷淡地看了一眼儿子,根本不搭理,像没看见一样,满脸不屑地扭过头和自己的父亲说话,并一路不回头地走向球场。


儿子尴尬地冲我笑了笑。


我内心瞬间冲起一股凉凉的寒意: 这个所谓的足球队长,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啊,他哪来那么大的仇恨啊?


到了球场,我能看得出儿子在努力“融入”:主动凑上前,和队员沟通,和教练沟通。但我也能清楚看得出其他队员看待儿子的异样眼神。他们基本都是看一眼,然后扭头自己一群凑一起说话,把儿子撇在一边—— 撇开的距离也许只有一米,但却无比清晰、刺眼。


儿子仍然积极参加了训练。及至开赛,被特意通知来参赛的儿子却被教练叫下了场——儿子很失落地一个人坐在了场边。中场休息,教练训话,儿子跳起来凑过去认真听着。下半场开赛,儿子依然不能上场。


这次,他异常落寞地坐在场边,不和我说话,并把脚上那双珍爱的红色足球鞋脱了下来。


那次直到终场,儿子也没有机会上场。 我终于知道了儿子过去的抱怨不是年少矫情。


我和太太后来都很小心翼翼,不太敢直接问儿子有没有上场。这个周末我和太太回了北京,儿子则早早出发,独自去参加足球队的训练与比赛。晚上太太电话过香港,很隐晦地说,儿子你今天踢球辛苦了,自己早点睡吧。


他在电话里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没憋住,很小声回答:妈妈,我今天还是没能上场。


我的眼泪一瞬间就下来了。


我陆续问了很多类似我们这样“内地生”的父母,他们也几乎都面临着相同的苦恼,也都在后悔把孩子转到香港就读。及至儿子的地理老师考试时因为莫须有的理由给了全班唯一一个孩子,也就是儿子,近乎羞辱性的10分的时候(我检查了试卷,卷面至少可得85分以上),我知道儿子面前横着的这堵墙,儿子自己是没有能力推掉的了。


是时候让他回北京了。 我不需要高大上的所谓“国际视野”,我需要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立着一堵厚厚的墙的香港,给不了。



3



世上本没有墙,砌墙的人多了,墙也就起来了。


香港人经常自得于大陆很多墙,这不能说,那不能讲,还不能上Facebook,不能上Twitter,但他们没有发现,可怕不是有形的墙,而是无形的心墙。大陆人这不能说,那不能讲,但心里其实明镜一样的,而且他们会翻阅所有的墙,去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