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流传,不是因为能让孩子成才,而是它能让家长老师省心、省钱、省口舌。此外,它还是一本乡村教师防坑指南。
正经读过书的人,都不会把《弟子规》看做是挽救青少年的宝典。
用百度的新闻搜《弟子规》,你就会发现都是一些乡镇的小学在推广这些东西,县一级的都很少。
河南孟州、安阳的村委会,烟台的乡村,合肥经开区的居委会组织老头们学习过,城乡结合部居多。湛江和漳州的也有,广东、福建都是发达省份。偶尔有大学,一个山西师大的老师在运城学院讲《弟子规》。
热衷弟子规的地方不一定是穷地方,但基本都是乡村。它几乎不适应商业气息浓烈的城市。
对,这就是弟子规的适用范围。
它只适应中国的农业社会,在城市生活当中完全不适用。而它能指导的只有体制内家庭和农业社会的孩子,这孩子家里如果是开店、做生意的,那就完全不适用。
这不奇怪。因为作者李毓秀就是个康熙年间的秀才,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一辈子想考公务员的民办教师。秀才能免自己的赋税,这一年就省了很多钱。所以他写指南,那就是农村和仕途的二合一。
秀才们相对清贫,大多抠门。在《笑林广记》当中有好多先生的段子,跟今天嘲笑我们金牛座的差不多。
李先生能指导的人生,就是憋着读书做官的富裕中农到小地主之间的阶层。但《弟子规》是特别高明的一个文本,作者特别有用户思维。
《弟子规》,原本叫《训蒙文》,就是小学生入学教育材料。所以内容也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我简单摘录一些内容,翻译成大家熟悉的公号标题体吧:
一、《桌面越乱的人越有创造力?你错了!》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弟子规》
好墨很贵,臭墨在教室里扰民。先生当然希望大家带好墨,但是墨磨偏了浪费。所以就要告诉大家,墨磨偏了你心都是歪的!
其实是过日子省。
老师告诉大家,墨磨歪了的人,抄《弟子规》。
二、《你指着别人的时候,还有三个指头对着自己!》、《跪舔有钱人就能让你富起来?别做梦了!》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弟子规》
这个厉害了。要大家传授本事给同学们,那就可以让大学长带着大家自习,老师看点闲书(有老师上课让大家念书自己看水浒的)。
不然大家谄媚富人和欺负穷人,那就是防止校园欺凌。不让同学们喜新厌旧是为了避免攀比,跟今天的学校要求穿校服差不多,大家的衣服都是一个样子,就没攀比了。
攀比非常损耗人,很快穷孩子就不爱上学了。老师舍不得穷孩子退学,穷孩子的父母对老师一般还特别孝敬。
所以老师禁止攀比,攀比的小朋友抄《弟子规》。
三、《背后夸人的姑娘,运气不会太差》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弟子规》
这几句是一个乡村教师的自保指南。我们知道乡下人爱传闲话,孩子们容易把父母说的恶毒语言传给别的孩子。
好多小说、传说里都有这个情节。一个孩子他爸爸是神仙、英雄或者紫禁城里的皇阿玛,大明湖二小的教室里大家就笑话他(她)是野种。
这事不像今天可以撕一下。很可能这孩子他娘直接就吊死了,老师会惹上很大的麻烦。
所以老师直接就禁止孩子们传闲话。传闲话的,跪着抄《弟子规》。
四、《逆子偷爸爸一毛钱,一辈子禽兽不如!(视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弟子规》
孩子有调皮捣蛋的,乡下孩子能有什么擅为、私藏,无非是拿爸爸一毛钱买了糖了,把家里鸡毛、骨头(那会儿还没有啤酒瓶)偷偷卖了。别急,万能的《弟子规》帮你解决问题。
老师说,不许擅自卖家里东西,不许擅自拿爸爸钱。不听话的,哼,继续抄《弟子规》。
五、《就算卖了你,她也是你的亲妈啊!》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弟子规》
当然也有爹妈是混蛋的。哪朝哪代都有,赌博倾家的、喝酒家暴的。
我们知道私塾的老师和今天的老师不一样,今天的公立学校,老师的雇主是国家。那时候不一样,私塾老师的甲方就是家长。
看见孩子被家长凌虐了,老师多少也有点心疼,但是老师能说什么呢?当让还是让孩子自己反思,「孩子要忍耐」,跟爸妈好说好商量。当然还爹妈仇恨你,才显你的孝道。
这就是有用户思维。对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同学,继续去抄《弟子规》。
六、《谈钱伤感情,把钱都给我,你们感情就好了》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弟子规》
这个有意思了,孩子们发生了冲突,一起买了碗凉粉,分不均匀了。老师过来了,你们俩握握手吧。
都别把钱看这么重,小孩子吃什么凉粉?闹肚子!都不许吃,我替你们吃!
“先生,这……”
“哎,言语忍,忿自泯。你们四个,去那边抄《弟子规》。”
七、《二大爷,我给你站住!》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弟子规》
我们知道好多村子,一村都是几家人,甚至就是一家人,都是一个祖先。不说族长,就是那些个长辈们都很挑剔,教书先生如果得罪了他们,就麻烦了。
所以要对孩子们说,遇到长者要赶紧行礼。长者不说话,就退到一边去,别妨害人走路,还要下马下车。
各位,这是关键。教了三十个孩子,这就是三十个行走的人肉推销员,跟发传单的差不多。族里的长老们头一次看见这些规矩都是吃了一惊的:“这是干什么?”孩子们解释:“我们先生说了,对长者要这样做。”
老头们很受用啊:“啊呀,活了六十多年,这先生来了,我才有了剥削阶级的感觉啊。那村西头那家先生怎么不教这个,他不用心啊。”
于是两家小学展开了一场礼仪大赛。最后所有的孩子们一出门就在路边长跪不起,跟藏族同胞一样一步一磕,镇上买个毛笔要带干粮。
八、《十个吃货最爱地点,别挑!挨个吃过去!》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弟子规》
当然了,也有好的建议,比如不让孩子们喝酒。
那天《关系攻略》有个留言:一个年轻爸爸跟我说,儿子两岁,他舅舅总要给孩子喝酒抽烟,但确实很疼爱外甥,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说你要保护你的儿子,说得客气而坚决。你小舅子一定会找到比这个有趣的无聊娱乐活动,但你儿子太小,他只有你保护。
比如,如果这个舅舅学了《弟子规》,就能知道不给孩子喂酒这件事了。
九、《别再让养生帖和贱人文绑架你的眼球了!》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弟子规》
再比如这些话,就能教育很多做自媒体微信号的家伙。
张口闭口都是「贱人」、「滚蛋」、「婊」什么的,就不是体面人。
至于教育不要传谣,更是连用户都教育了。
好了,就先这些吧。《弟子规》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给家长的专项教材,用途特别明确
不像《三字经》,开头谈人性,谈学习,还有蚕织丝蜂酿蜜,属于3+综合的综合课程。《弟子规》就是一个纪律道德课,上来就告诉孩子父母,这东西管用,你不是想打小孩吗?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按着这个来,帮你找一个。
二、乡村教书先生的自保指南
前面我们说了,这个文章偷偷地把讨好甲方和避免惹事的事情都搞定了
三、解决了传播问题
降低了先生和家长对孩子的执法成本,过去的家长教育孩子,无非是罚打罚跪、罚抄三字经百家姓。
老师和家长罚让孩子抄这本书,这书就多了很多抄本。我们知道雕版印刷对教书先生还是很贵的(那时候的活字很少,而且雕版更便宜。别信教科书上说毕昇影响多大,中国雕版师傅太强大,木头和胶泥活字一比效果都是渣渣。所以一直到西洋人进来,金属活字才推开),有大量的学生手抄本就容易手抄和推广。
我小时候,从我爸爸那里翻出来好多手工蜡纸刻印的劝学诗。据说是我爷爷存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本书会在作者死后几十年才被刻印出版,就是因为大量的手抄本存在,它是个神奇的教书先生用行业内管理指南。
《弟子规》被广泛刻印、推广,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了。
那时候的中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家民族出现了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路。有人觉得通过改善孩子教育是可以做点什么的,但是见识太短,不得法,就求助于这种私塾先生的秘笈,这就是「礼义为干橹、忠信为甲冑」。
我们知道这派的主张没有什么用,大清国还是亡了。
同样今天也是如此。那些乡镇小学的校长和老师,看到乡村的不景气,孩子们缺乏照顾、教育很难。也是希望找到点什么、做点什么,所以降低家庭和学校管孩子成本的《弟子规》就被纳入了选择范围内。
这几年在力推《弟子规》的人,主要是和尚,然后是成功学大师,大家可以想想是为什么。这俩职业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19世纪中期的东西完全脱离今天的现实生活了,仍然合用。
教《弟子规》比开科学兴趣小组便宜。什么试验台、天文望远镜都不用考虑。课本都可以不买,还是上个世纪的经验,让同学们手抄就行了。
这和把中医药进入乡村医保体系是差不多的。开点汤药,告诉对方你看也给你治了,你当年交的钱有用了,至于有没有效果……看吧。
税收不靠农业,所以没有人真正太在乎农村的孩子。普通劳动力只要有初中文化,听话、懂规矩就够了,这正是弟子规可以大放异彩的范围。
1977年、1978年和1979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唯一可靠的出路是外语和数理化。绝对不是告诉你要饭前便后洗手,见了二大爷要停车这样的日常生活指南。
一万本《弟子规》加在一起,都不如一本《平面几何》的价值高。
不过对有些行业还是有用的,看见一条新闻是这样的:
去年起,洪都监狱本着“德法同行,修身正己,成就新人”宗旨,引入国学改造灵魂,计划用3年时间分步打造“一狱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监区文化工程,将《弟子规》打造成服刑人员的第一规,帮助其矫治恶习,进一步降低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使他们回归社会后能做一名奉公守法的公民。
当前,该项工程已初显成效,全监狱服刑人员无论文化层次高低,均能背诵《弟子规》,增强了行为规范养成意识。
你觉得这是:初中欠下的文言文,早晚在监狱里补回来?未免太乐观了。
搞电信诈骗、卖假药的年轻人们背下了《弟子规》……我看见一个商业奇迹正在冉冉升起。
*今日码字官*
熊太行,官方认证的仕图君
《关系攻略》出品人,前杂志主编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
微信公众号:仕图 微博:仕图熊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