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边界在这个时代,已经被不断拓展。
随着科技蓬勃兴起,艺术家创作的工具,早已从传统的纸笔乐器,不断衍生为各种
科技手段
,科技与艺术正在各个层面产生化学反应。
数字敦煌、虚拟故宫……因为疫情宅家逛展的日子,相信更多人感受到了科技对艺术
潜移默化
的影响。
二者的结合,还有哪些“脑洞大开”的
全新玩法
?
不妨跟着小编往下看!
逼真的“身临其境”
虚拟现实系统能
突破空间、时间
以及其它客观限制,将
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
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让用户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
逼真性
。
习惯了用画笔在画布上进行二维创作的艺术家,可以放下画笔,带上虚拟头盔,手持VR画图工具,开始激进的创作了,不仅能
360度旋转作画
,甚至能够在自己的
画作中随意走动
,整个房间都是艺术家的画布。
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艺术家可以在虚拟的3D空间尽情发挥,这简直是传说中的“
神笔马良
”!
艺术家“身临其境”与作品互动,观众也不能落下。
风靡全球的teamLab,借助虚拟现实、声光电等打造的光影,装置产生的
体验超越了人与艺术品之间的界限
。
在现实的
立体空间
中,观众也能在一个盛满万物、没有边界的“
梦幻世界
”,与万物亲密无间:
枝叶轻摆的竹林,漫舞的萤火虫,万千花卉和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一切都近在身旁,有的可能
触碰
之后,还会
产生反应
。
teamLab Borderless “花舞森林”
“花舞森林”的场景,仿佛不小心
跌入了花的森林,耳边是春天的声音
。
teamLab Planets “漂浮于落花世界”
teamLab Borderless “呼应灯森林”
“呼应灯森林”的
互动性会更强烈
,无数闪烁的灯光就漂浮在身旁,它们会
根据观众的行为作出反应
。
显微镜下诞生的“艺术”
一提细菌你就想到疾病、死亡,那你的世界观可能有点狭隘了!
毕竟,还有一群热爱艺术的生物学家:
一边搞科研,一边用细菌作画
,在
理性和感性之间随意切换
,可能更有利于诞生伟大的科技家!
《蒙娜丽莎》作为世界名画,总是被各种骨灰级玩家“玩出花”。
当生物界大佬们也盯上蒙娜丽莎,她的笑容显得更“神秘”了……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对光更加敏感,
利用光照控制细菌
,还原了名作《蒙娜丽莎》,当然需要用显微镜进行观看。
细菌“画”出的《蒙娜丽莎》
就像画家了解颜料一样,科学家必须知道自己所用的细菌是什么。
科学家们把这个称为“
琼脂文化
”。
左边葡萄球菌、蕈状芽孢杆菌,右边沙雷氏菌画出的“冬春之战”(The Battle of Winter and Spring)
生物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让我们
在更小的世界中,感受到生命的奥秘
,以及艺术的魅力。
纳米艺术
你以为细菌创作的艺术作品已经够令人“不可思议”了?
事实上,还有很多纳米级的作品。
顾名思义,纳米艺术是
艺术和纳米科学的结合体
,二者已被少数科学家和艺术家所实践,让我们看到
更微妙的世界
。
纳米“吉他”
电子显微镜下的碳纳米管奥巴马画像
人工智能
2018年,一幅由人工智能(AI)创作的艺术作品
《埃德蒙· 贝拉米肖像》
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
43.2万美元
(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卖成交,引起关于艺术边界的探讨与震动。
《爱德蒙·贝拉米肖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图片来源:
佳士得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关键的
技术变革
之一,人工智能目前在各领域扮演着诸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