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论前沿
本公众号关注国际顶级刊物,聚焦前沿理论方法,追踪名家研究轨迹,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研究胶粘剂,发一篇Science! ·  2 天前  
募格学术  ·  官方发文:鼓励高校教师在职办公司 ·  昨天  
PaperWeekly  ·  NeurIPS 2024 | ... ·  3 天前  
PaperWeekly  ·  AAAI 2025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论前沿

“鬼城”,对城市化的误读|社论前沿

社论前沿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10-26 09:00

正文

编者按

本期推送的是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期刊上题为"China's Phantom Urbanisation and the Pathology of Ghost Cities"一文。本文考察了中国 "鬼城" 的产生和城市的扩展,挑战了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叙事,即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并不是驱动城市化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国城市化的背后, 有一个强大的思想认同,即用城市发展衡量现代化水平和评估政绩。地方政府从行政边界规划到征用农村土地以及投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等方式推行城市化。城市化看上去是要追求的终点,所以当地政府竭力追求新城市空间建设, 即使这样做并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幽灵都市化这一概念定义的正是这一过程:即对当地政府而言,建设城市比关注经济、人口以及环境更为重要。

这是社论前沿第S746次推送

( 微信号:shelunqianyan)


传统的观点认为,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是迁移导致的城市化的结果。近年来,作为城市化的推动要素,这一传统的迁移观被资本积累的逻辑和动力所取代,导致城市化进程的空间重构不仅在全球发生,也在中国发生。最近的研究则揭露出当地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私人投机者三者合谋推动着城市空间的扩张。资本流动的逻辑和模式实际上取代了城乡间迁移的逻辑,成为空间上飞速重组的原因。

即使是那些不依赖城市建设而获取收入的地方政府,也会将扩大城市建设作为政治权力的视觉展示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证据。鬼城(Gost Citis)的产生最能证明那些“为了利润而不是人而去建立的城市”。事实上, 诸如此类的城市建设不惜付出财政代价,只为了维持形象。


什么正在被城市化?

学术界有一共识——土地的城市化比人的的城市化速度快得多。据统计, 从2000年到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83.41%,而城市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增长幅度为仅为45.12% 。所以,一种极端现象也产生了——鬼城。空城是没有人口城市化的土地城市化。中国荒凉的鬼城和荒废的开发项目无不体现了马克思所言的 "对物质的完全支配超过对人的统治" 。在一个开发项目中住房供过于求且不断增加时, 开发商就将这种 “未能消化的”财产归为“死土地银行(dead landbanks)”和“僵尸土地银行(zombie landbanks)”。截至 2012年7月, 中国主要房地产开发公司的23%的土地项目都能归入死土地银行(花旗银行,2012)。

事实上, 定义 “闲置住房” (更不用说是鬼城现象)仍然存有争议。争论的症结在于以“存量”还是“增量”来衡量空置住房。“存量”法是闲置住宅的总表面积与整个住宅的总表面积的比值。“增量”法是将闲置住房定义为新建开发项目中空置住房面积与同一时期建造的新住房总面积的比值。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完善。此外,政府部门应负责编制和标准化的中国闲置住房率数据上也没有统一公布。

混乱的定义和行政的困境结合在一起, 使得幽灵城市化的问题以及鬼城的病态现象难以明确, 更不用说有针对地控制了。


产生了怎样的城市环境?

许多城市发展项目缺乏适当的城市基础设施, 如交通、教育和医疗设施, 以及就业机会。大规模建设忽视了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对地方政府来说, 扩大城市空间为了达到两个关键目标——保证财政资本和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绩。只要一座像城市的东西建成, 不管它是否会有活力,是否以人为本,是否符合经济可持续,这些都是不重要。在追求 GDP 和政治成就的背景下, 更重要的是建立城市框架,而不是它的内容如何填充或拥有什么。

盲目的城市化除了在经济上造成财政支出的损失, 还会产生了许多有害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匹配问题。大部分供应集中在高端或豪华端, 而中低端的住房供应不足。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高档住宅会有高的投资回报 (表现为土地销售和未来税收收入的形式)。地方政府不愿意为经济适用房项目提供土地, 因为这种开发吸引的是周边低收入的居民,这给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更多的压力。但这种投资高端住宅行业的行为反映了大规模的投机行为和过度投资。


集中在富人手中的需求

中国房地产市场有两种需求类型: 作为投资和作为居住。还有许多希望住在城市的人缺乏足够的资源去购买住房。目前的房地产供应往往迎合的是住房投资, 使得平均房价处在很高水平, 越来越多的人被完全抛弃在市场之外。事实上, 尽管收入增加, 但在收入增长和房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差距。住房已成为富裕阶层的主要投资工具。据花旗银行称, “房地产不仅是满足住房需求的消费品, 同时也是重要的投资品。在过去的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扮演了一个巨大的资本库 ”(花旗,2011)。面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不稳, 对海外资金的法律限制, 债券和其他储蓄工具的低回报等投资困境, 投资者通常会购买至少三套房屋,要么是短期投资以实现升值,要么作为长期保值工具。

正因为如此, 房价的任何大幅下跌都有可能摧毁大量的私人财富。在中国, 由于缺乏投资选择, 房地产投资占了主导地位,预估有65% 的个人财富用于投资房地产。因此,如果房价在未来走向崩溃, 它将对公众的个人财富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并导致个人消费严重恶化。

当地政府还对维持城市化和房地产的通胀势头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1994财政改革后, 全国各地方政府面临着收入减少, 同时预算支出和债务迅速增加。中央政府开始再集中化财政收入流,去集中化治理责任,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危机。到2010年, 地方政府承担了82.2%的财政支出,而中央政府吸收了一半的政府总收入。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支出和减少的收入之间的不平衡,地方政府开始过度依赖土地产生的财政收入来源,特别是税收基础较不发达的地方。

因此, 城市治理和管理已稳步转变为一种 "城市商业管理" (即城市经营)——国家以相对较低的补偿价格占用农田,以更高的价格将土地卖给开发商,通过其中征税来获得额外收入。地方政府的金融结构过分依赖于土地收入。随着地方政府、开发商和投资者都推动房价上涨,导致房地产业产生极低的租金收益率。它的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其资产价格,而不是其创收潜力。因此,许多投资者倾向于让房产空置,而不是出租 (为了保护他们更重要的财富,放弃相对适度的收入潜力)。进一步限制了新城市居民或工人阶级的住房承受能力,使得幽灵城市化现象或鬼城更有可能产生。


结 论

本文认为不应把城市化的概念视为理所当然, 并像传统处理方式直接讨论规模、速度、人口密度、环境影响等问题。相反,需要警惕城市化成为合法的鲁莽的城市扩张、资本积累和所谓"面子工程"  的手段。

本文认为“幽灵城市”揭露了政治和美学共同推动下的城市化模式,它的逻辑不同于人口压力或市场的逻辑。政治上的成功是通过扩大城市空间以彰显现代化而获得的, 从而保证经济上的富足。基于城市景观建设吸引金融投资和居民的城市化容易导致最终产生幽灵城市化。幽灵城市是这场“魔术”中不成功的物质产物。


文献来源:

Christian Sorace & William Hurst (2016) China's Phantom Urbanisation and the Pathology of Ghost Cit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46:2, 304-322.

文献整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慧


                                                                                            


社论前沿
关注国际顶级刊物
聚焦前沿理论方法
追踪名家研究轨迹
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微信号:shelunqianyan
社论译介作品,欢迎投稿、个人转发朋友圈,自媒体、媒体、机构转载请申请授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注明“机构名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