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音约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夜间情感广播节目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CCTV特约心理专家、情感畅销书和专栏作家、多家知名企业高端心理顾问,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位在“主持人”和“心理治疗师”两个专业领域跨界传播的知名媒体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去父留子,还能玩上瘾? ·  14 小时前  
槽值  ·  最没存在感的省,悄悄统治江浙沪 ·  2 天前  
槽值  ·  网易沸点工作室多岗位实习生招聘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音约

“发完朋友圈的3分钟,如果连1个赞都没有,我就删掉”|你是朋友圈困难户吗?

青音约  · 公众号  · 两性  · 2019-06-24 16:06

正文


作者 | 卫艳利

来源 | 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rmal)




前阵子网络上出现一个新词:朋友圈困难户。


什么是朋友圈困难户呢?


就是在朋友圈发个动态也要思前想后,不断修改编辑,最后觉得还是不发了,或者只发一个表情好了。






曾几何时朋友圈是我们分享、留念、吐槽的一个后花园,我们随时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看到有意义、有深度的文章会在朋友圈里转发,想把好的思想、理念分享给朋友们;


出去旅行遇到美丽的风景会在朋友圈里拍照留念,留下自己人生的足迹;


偶尔对某些事情不满了还会在朋友圈里吐槽一下……


以前我也会把生活中发生的所有有趣事情都记录下来,当做生活中的调味剂。



这些或有趣或无聊的事情,不管文笔好不好,都成为自己人生轨迹的一部分。


闲暇时间翻看自己以前的朋友圈,那些被岁月遗忘了的美好瞬间也会浮现在眼前。





现在再看自己的朋友圈却是干巴巴的,了然无趣。


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在发朋友圈这件事情上变得愈发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 朋友圈发工作中遇见的状况怕父母担心;

  • 吐槽日常琐事怕遇上杠精;

  • 发旅行和美食图片怕别人嫌弃无聊;

  • 晒晒新买的衣服包包怕别人觉得在炫耀;

  • 发自拍又担心被说是自恋。




这些担心并不是矫情和猜疑,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有口难辩的尴尬。


一次旅游,同行的红姐聊起她的家务事:她丈夫的哥哥很早就不在了,嫂子后来改嫁它乡,只留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没人疼没人爱,他们夫妻俩人就把侄子侄女当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抚养长大成人。


现在侄子和侄女已经结婚生子,红姐夫妻也经常会和侄子侄女在一起聚会吃饭享受天伦之乐。


一次她发了一个朋友圈,为侄子做的丰盛晚餐点赞,为浓浓的亲情感到温暖开心。


发朋友圈不久,女儿就打来电话委婉传达了女婿的牢骚:“堂哥更像是亲生的一样!”


红姐解释她没有影射孩子们的意思,只是想表达一下当时的心情,女儿说那也不行,以后别发这样的朋友圈了。


从那以后,红姐发朋友圈都会考虑很多,甚至已经杜绝再发相关话题了,以防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只是儿女会误会父母的朋友圈内容,父母可能更会夸大我们在朋友圈里的一举一动。


在一期《我家那闺女》里,吴昕妈妈说,自从学会了用微信,就始终看不到吴昕的朋友圈,后来才发现自己是被女儿屏蔽了,这让妈妈很不开心。



吴昕说屏蔽父母是害怕他们担心,“比如我四点的飞机,我还是觉得来不及。如果你看到这条状态,以你的性格一定会给我发微信,又说很多。”


于是,我们学会了要么不发朋友圈,要么发了屏蔽父母,省得他们担心。


亲人间的误会倒还好理解,毕竟相隔千里之外,互相并不了解状况,可是有些朋友圈内容会让身边的人过度解读。


朋友L说一次在朋友圈里发了句关于工作的牢骚,本以为大家都会一笑而过,未成想引起了领导的关注和询问,找她谈话好几轮,以后她再也不敢在朋友圈里随便发东西了。


另一个朋友更夸张,她说每次发完朋友圈的3分钟内都会一直盯着消息提醒,如果连一个赞都没有收到,她就会立刻删掉,就当没发过。





这样的心情我太了解了,每当在朋友圈里发动态后,收到别人的嘲讽和批判,或是抬杠和“内涵“表达,包括无人评论点赞,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悄悄启动了。


久而久之,我们就再也不想小心翼翼地思虑,再也不想发朋友圈了。


对此,南都NDX实验室发起“你是朋友圈困难户吗?”的网络调查。


有近7成的受访网友认为自己就是“朋友圈困难户”。


超过60%的受访网友表示对朋友圈真的倦了。


关于发朋友圈的频率,高达57.3%的受访网友表示,自己很少发朋友圈,还有3.9%的受访网友不用朋友圈,仅有3.9%的受访网友每天都发。



朋友圈正在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再想发朋友圈了呢?


有一种解释是社交焦虑。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因为害怕做出令人尴尬或愚蠢的事、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会被别人负面评价而紧张不安,这就是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让我们会刻意在乎自己的完美形象,担心外在的评判指责,害怕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这不仅体现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现在它正波及到线上的互动中去。



据美国全国范围调查显示,社交焦虑在一个成人终生的发生率是13.3%,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而我国青少年中社交焦虑障碍约为8%,这个数字还要愈加严重化的趋势。


社交焦虑已经成为又一个困扰人们沟通交流的阻碍,这种焦虑还有解吗?


一、过分关注自己的人都是因为太闲了。


有社交焦虑的人都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发的相片反复P图还担心不漂亮,发的文章没有太多人点赞就会产生挫败感,这些过分的关注,让自己紧张、焦虑和担忧。


生活里值得你关注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忙起来,你会发现,那些对自己的过分关注都是因为太闲,在自身之外,世界还有很多精彩,别再只会顾影自怜。



二、请记得发朋友圈是为了取悦自己。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如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不用想着去满足所有人对自己的期待,或者试图通过伪装来获得别人的认可。


在正确、客观、理性的认知前提下,做自己就好,你都不认可自己,还指望谁能通过朋友圈认可你?


三、减少负性的自动化思维。


发朋友圈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总会把一件原本正常的事跟一个负面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认为发朋友圈就一定会带来不好的体验和糟糕的结果,事实一定如此吗?


有意识地评估这些想法是否属实、是否有依据,客观全面的去对待朋友圈,也是客观全面的对待自己。


英国诗人奥登说这是一个焦虑的年代,一切都令人困惑。


焦虑让我们渐渐退出了朋友圈,也渐渐退出了各种社交关系,让我们固守到自己的孤岛上,只想与世无争。



但是你还记得令狐冲说“我想退出江湖”时,任我行的回答吗?。


他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


回避社交和互动,并不会让你离焦虑远一点,而学会坦然面对他人评论,在焦虑中改变和成长,拥抱真实的自我,才能在自己的“江湖”中游刃有余。



  为你推荐  


朋友圈作为一个社交载体和平台,能够折射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方式。

 

朋友圈困难户出现的情况就是回避社交和互动,面对的本质问题是社交焦虑。

 

逃避问题式的自我封闭,与世无争,既不现实,更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