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上帝视角
传播真能量,另类视角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2025年健康消费新趋势:11位行业先锋揭秘 ... ·  昨天  
行业研究报告  ·  上海的车位已经逐渐失控!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上帝视角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变革的风暴

财经上帝视角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19 21:35

正文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了,不同于以往几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监管”和金融稳定。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会议提出了将建设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从会议描述来看,这个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权利将凌驾于一行三会,对金融全行业实施监管。“监管”是手段,金融稳定是目的。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什么?

其实,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早就筹备已久的一个职能机构。中投公司原副总经理谢平曾在其主持的CF40课题报告《中国金融改革的12个热点问题》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类似于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机构的主要职能。根据谢平之前的发言来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将是握有实权的一个职能部门。

7月17-18日,“一行三会一局”中的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先后召开会议,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并发布新闻公告。从会议内容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局面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央行在官网发布的相关公告表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履行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银监会官网明确表述:“坚决服从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主动配合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监管协作”。

显然,之前炒的沸沸扬扬的一行三会合并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三会的实权将被上缴给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最高层的指示下,一行三会之间的权利博弈大戏正式落下帷幕。

以往中国金融体系的金融监管机构是大家熟知的一行三会。但是,由于现实中,金融市场中各家企业都已经形成了跨界运营模式,而一行三会都只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物,造成监管跟不上实际,出现问题后往往就出现了“踢皮球”现象。银行兼做理财、保险;券商部门也出售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公司更是业务全覆盖。在这种环境下,跨界监管套利现象花样百出。宝能作为资本界的野蛮人,其所掀起的惊涛骇浪震惊了整个社会。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与当时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隔空互怼,刘士余要求严惩妖精、野蛮人。项俊波随即发声称,险资不是野蛮人。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一行三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横空出世可以视为中国金融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拐点。

从2013年末提出金融改革后至今,中国的金融行业改革进程永远是业务先行,制度滞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庇护下,许多金融诈骗集团纷纷涌现。中国的金融行业可谓乌烟瘴气。由于监管制度的缺位以及一行三会原有机制的落后,受害者们大多都是无处申冤。更可怕的是,一些政府机构也参与到这股混流之中,此前社会上泛滥的贵金属、原油交易骗局都是由一些地方政府红头文件批示成立的,这债该找谁要?。

可以说,之前的金融改革完全是一种放纵式的扩张。可如今不一样了,在一次次血的教训后,高层对于监管的重视空前放大。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与前的会议进行对比解读,在这方面笔者不想多费笔墨。

何为金融稳定?

很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在政策本身变化,这没错。但鲜有人讨论政策目的及问题背后的本质。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围绕“监管”和金融稳定展开,“监管”是手段,金融稳定才是目的。

什么叫金融稳定?所谓的金融稳定是金融体系中各个环节都按部就班的运作,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类似股灾、违约、欺诈事件不叫金融稳定,同样,任何金融行业的野蛮生长也不叫金融稳定。

要评断中国金融是否稳定,要从内外部两方面因素考虑。

外部因素

民粹主义、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及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大风险之一。近期的国际政治变化和部分经济体实施的内顾型政策导 致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一旦保护主义情绪进一步加剧,必将放缓甚至逆转国际 政策协调和经济全球化进程,阻碍贸易自由化、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并可能引发不可持续的政策,拖累全球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加剧金融市场动荡。

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参与者不可能在环境变化中独善其身。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全球的相关性越来越高。

美国经济在缓慢复苏,但特朗普这只潜在黑天鹅所酝酿的不确定性让全球胆战心惊。欧洲在英国退欧和诸多国家面临国内民粹主义的挑战下,欧盟这个经济联合体能否继续维系都值得怀疑。况且,在一些“圣母婊”发神经的情况下,欧洲正在被恐怖主义摧残。(地缘政治问题过于敏感只能这样提一下)

当初,美联储引领全球进入宽松货币时代。如今,依旧是美联储开启了紧缩货币时代。全球各国都被迫跟着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凡是不愿意收紧货币政策的都不得不面临美元资产的虹吸效应影响。

内部因素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7%、 6.7%、6.7%和6.8%。在连续三季度都录得6.7%的既定目标后,统计局数据引发社会广泛质疑。随后,第四季度数据不得已改为6.8%。不过,笔者按照美元折算的话,2016年我国GDP增长并没有那么高。经过笔者查询历史资料发现,2015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汇率报价6.4895,2016年12月30日(12月31日是双休)的人民币汇率报价6.9429。如果把2015年和2016年的GDP折合美元计算的话,2015年中国GDP为689052亿元。按照这个数字折算的话,2015年中国GDP为106179亿美元。依次计算,2016年中国GDP同比增长0.94%,也并非什么6.7%的概念。按美元计价的话,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被汇率贬值损失对冲。

2016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 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上年末高6.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83 万亿元,同比增长8.1%。大量货币投放造成了虚拟经济流动性过剩,在流动性过剩附带的财富效应影响下,实体经济出现流动性缺失。所以,国内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央行越印钱,实体经济越缺钱。

从银行业看,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32.25万亿 元,比上年末增加31.68万亿元,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增加0.13个百分点; 负债总额214.8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7万亿元,增长16.04%,增速同比增 加0.97个百分点。

银行不良率问题是2015年至今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银行存款保险法的推出就是为一些银行所预备的后路。“去杠杆”进程还依旧停留在口号阶段。所谓的“去杠杆”如果只是阻止债务增加而非降低债务规模的话,没有任何意义。近期成为舆论热点的孙宏斌曾爆料,“目前只是中止房地产企业发债,而非终止发债。”孙宏斌所说是一种行业现象,绝非个例,从中应该能够看出些道道了吧。

证券期货业则出现了行业野蛮生长的情况。2016年末,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3 052 家,较上年末增加225家,其中新股发行248家,退市23家。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50.77万亿元和39.34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4.44%和5.86%。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77.45%,较上年末上升4.16个百分点。

股市市值下降与上市公司总量的背离说明什么?这个问题相信刘士余自己心理明白,笔者不能多说就此打住。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近五年都保持稳定增长,反倒是期货公司数量有所下降。在2015年股市疯狂过后,资本对于股市的迷恋没有丝毫减弱。期货公司则因为证监会对于期市的打压出现了资本抽离现象。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呢?笔者只提一点,期货公司的参与者多为机构,而股市参与者多为散户。论韭菜数量的话,肯定是股市多、期市少,期市中的狼都投奔股市了。

保险行业在一批野蛮人(宝能、安邦)及保监会一把手落马后必然会经历一场行业洗牌。保险行业的动荡已经众所周知。

在财富管理行业,其他的不用多说,笔者给出几个公司名字应该就够了。E租宝、大大集团、泛亚、中晋、快鹿……最近爆出的IGOFX属于异类,国内所有外汇平台均是不合法平台,参与这种平台投资者本身就是法盲。

中国金融市场距离稳定还差的较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监管水平跟不上作乱者是金融行业的硬伤。

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时代

随着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到来,未来将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首先,如果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不能破除利益集团阻碍的话,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存在对于市场没有任何意义。这种事并非没有先例,而且可能性也不小。

我国推行的改革政策过程中,凡是扩张、放松型的都能顺利推行,甚至是异常迅速的实施;凡是监管、紧缩型的政策都会遇到种种阻碍。就连最高层也知道,改革推进阻力重重,要成功必须有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因此,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如果不能冲破这种局限的话,那也就只是个摆设,或者会像保监会一样被利益集团渗透,最终连一把手都沦陷。

其次,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能够履行职责,负担起应尽的责任。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想必是决策层最希望看到的。不过,从市场角度考虑,这未必是什么好事。

股灾以及野蛮人事件所暴露出的金融体系腐败问题早已深入病根。徐翔虽然入狱,但其背后的一些利益集团却依旧逍遥法外。要知道,泽熙系产品可是一发出就售罄的,而且抢购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及权利的(笔者曾经身为圈中人,对此有所耳闻,但不能过多透露)。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能否制裁这批人是一个问号。

银行、证券、保险这传统的金融三驾马车都已经不同程度的腐败。金融体系的病经不起折腾。最好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股市清缴险资。因为大量险资撤出险些引发股灾3.0危机。最后,是因为证监会叫停了整改股市才险象环生。监管本身造成的资本撤离所带来的泡沫破灭风险是否会动摇监管决心?

各种金融机构层出不穷,铸就虚拟经济繁华泡沫的就是这些游离于灰色地带的资本。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出现,必然会对这些机构及资本构成威胁。因为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没有选择,要么整治、要么坐视更多维权事件发生。所以,严格监管封堵漏洞是必然选择。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如何取舍考验监管者智慧。

对于金融行业从业者而言,监管从严意味着财富缩水,未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中国人最怕别人较真,一较真就容易原形毕露。这其中,可能有一批人会再次怀念2013年李嘉诚的高瞻远瞩。

对于投资者而言,从严监管能够期待一个更为健康的市场,但在此之前,如果还身处市场之内的话,必先要承受市场洗牌的痛苦。在国内,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会有这么一种大众反映: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不分是非对错一味的追捧;只要损害自己利益的,不顾青红皂白一律反对。这场不可避免的风暴能刮多久?刮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