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邃瞳科学云
邃瞳科学云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个性化学术传播平台。依托新媒体矩阵,小程序及APP等完整产品线,在开展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更自由、重分享。 格物致知,光被遐荒。Meet Your Scienc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刚刚回应:招聘不存在违规操作 ·  11 小时前  
Kevin在纽约  ·  分享图片 -20250222212332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2 天前  
直播海南  ·  首批200名嫌犯,被押解回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邃瞳科学云

海南大学田新龙&罗俊明&吴道雄/广东工业大学党岱Angew: 一种可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全新氧配位Cr单原子催化剂

邃瞳科学云  · 公众号  ·  · 2025-02-14 10:25

正文

第一作者:罗俊明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吴道雄副研究员、党岱副教授、田新龙教授

通讯单位:海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

论文DOI: 10.1002/anie.202500500




全文速览
碳负载金属单原子催化剂(M-SACs)是极具潜力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其 ORR 活性和选择性受与中心金属原子配位的杂原子影响显著。此前研究表明,氧配位的 M-SACs 倾向于促进 2 电子氧还原反应(2e ORR),而非燃料电池更期望的 4 电子氧还原反应(4e ORR)。在此,海南大学田新龙、罗俊明、吴道雄团队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党岱副教授首次报道氧配位的M-SACs能够在酸性介质中促进 4e ORR。论文作者制备了一种 Cr(acac)-NC-650催化剂,并通过球差电镜、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同步辐射(XAF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红外(FT-IR)等多种表征手段证实了该催化剂的中心 Cr 原子由两个 O 原子配位。这种全新结构的Cr(acac)-NC-650催化剂不仅在酸性介质中展现出优异的 ORR 活性与稳定性,并且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同样具有优异性能和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位于碳载体锯齿形边缘的 Cr-O 2 结构是Cr(acac)-NC-650催化剂的ORR 活性位点。




背景介绍
ORR 在燃料电池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缓慢的反应速率成为提升燃料电池性能的主要障碍。目前,铂(Pt)是优秀的 ORR 催化剂,但其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储量,使其难以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经济高效的非贵金属 ORR 催化剂迫在眉睫。在过去十几年中, M-SACs一直是非贵金属ORR催化剂的研究热点,其中氮配位的 M-SACs 展现出领先的 ORR 活性,特别是氮配位的Fe-N-C材料,其 ORR 活性可与商业 Pt/C 催化剂相媲美。然而,Fe-N-C 催化剂在PEMFC测试中的性能极容易衰减。其中,Fe-N-C 催化剂溶出的Fe 2+ 或Fe 3+ 容易与ORR副产物H 2 O 2 发生较强的Fenton 反应,进而产生可以毒化离聚物和PEM膜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过氧自由基,这是导致这类催化剂在PEMFC中性能衰减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无铁催化剂,如 Co-N-C、Mn-N-C、Cr-N-C和 Zn-N-C 材料,这些催化剂虽然具有更为优异的稳定性,但其 ORR 活性不如 Fe-N-C 催化剂。近年来,通过修饰与中心金属原子配位的杂原子来调控M-SACs的活性和选择性成为研究策略。此前研究表明,在 M-SACs 的第一配位壳层中用氧原子取代氮原子会削弱 *OOH 的结合强度,更倾向于发生2e - ORR,而非燃料电池更期望的 4e - ORR。因此,设计有利于 4e - ORR 的氧配位 M-SACs 极具挑战,且此前尚无在酸性介质中能实现高活性 4e - ORR 的氧配位 M-SACs 的报道。




本文亮点

(1) 首次合成了一种两个O原子配位的Cr单原子催化剂。

(2) 该催化剂不仅具有优异的酸性ORR活性和稳定性,同时在PEMFC中的峰值功率密度超400 mW/cm 2 ,且25 h稳定性测试后几乎不衰减。




图文解析
本文报道了一种Cr(acac)-NC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及其结构特性。首先通过将Zn(NO 3 ) 2 、Cr(acac) 3 与2-甲基咪唑的甲醇溶液混合制备Cr(acac) 3 @ZIF-8前驱体,随后在氩气中950℃退火获得Cr(acac)-C,再经NH 3 氛围二次退火得到Cr(acac)-NC-650催化剂。TEM揭示Cr(acac)-NC-650呈菱形十二面体形貌,HAADF-STEM图像证实了Cr单原子的存在, EELS点谱和面谱证实了O配位Cr单原子的存在。

图1. Cr(acac)-NC-650催化剂的制备流程以及球差电镜和EELS能谱表征


作者通过FT-IR和XPS研究了Cr(acac)-C与Cr(acac)-NC-650催化剂的分子结构与配位环境。FT-IR分析表明,Cr(acac)-NC-650中C-OH基团因NH 3 退火被消除,且在557 cm -1 和626 cm -1 处分别存在Zn-N和Cr-O键的振动峰,但未检测到Cr-N键特征峰(573 cm -1 ),证实两种催化剂中均未形成Cr-N键。XPS结果显示,Cr(acac)-C中Cr 2p谱包含Cr 3+ 、Cr 6+ 及中间价态(Cr x+ ),而Cr(acac)-NC-650仅含Cr 3+ 和Cr x+ ,且Cr-O键结合能正移0.17 eV,表明后者Cr原子d电子密度更高。N 1s谱显示两者均以吡啶氮、吡咯氮和石墨氮为主,且无CrN对应的N信号;O 1s谱进一步验证Cr-O键的存在,且Cr(acac)-NC-650表面Cr-O比例更高。综合分析表明,Cr(acac)-NC-650通过NH 3 退火优化了Cr-O配位结构,增强了活性位点暴露,但未形成Cr-N键。

图2. Cr(acac)-NC-650催化剂的FT-IR和XPS表征


作者采用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估了Cr(acac)-NC-650催化剂的ORR性能和PEMFC性能。在0.1 M HClO 4 中,Cr(acac)-NC-650展现出显著优于Cr(acac)-C和NC-650的ORR活性,其起始电位达0.82 V vs. RHE,半波电位(0.74 V)较商业Pt/C仅低120 mV,并遵循四电子主导路径(H 2 O 2 产率<5%),Tafel斜率为39.5 mV/dec。稳定性测试显示,该催化剂经历30,000次循环后半波电位仅衰减8 mV。Cr(acac)-NC-650催化剂在燃料电池H 2 -O 2 和H 2 -air测试条件下分别实现>400 mW/cm 2 和266 mW/cm 2 的最大功率密度,且25 h稳定性测试后功率密度几乎不衰减。该催化剂优异的PEMFC稳定性与其较低的Fenton反应活性有关。

图3. Cr(acac)-NC-650催化剂的ORR性能和PEMFC性能


作者通过X射线吸收光谱(XANES/EXAFS)与DFT计算揭示了Cr(acac)-NC-650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精细结构。XANES分析表明,Cr的氧化态为+2.18,介于金属Cr与Cr 2 O 3 之间。EXAFS谱显示1.53 Å处的主峰对应于Cr-O配位路径,且无Cr-Cr或Cr-O-Cr散射峰,证实Cr以单原子形式分散。拟合结果显示Cr-O配位数为2.05,键长为1.987 Å,表明Cr原子与两个O原子配位。研究团队还进行了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阐明最佳催化剂的 ORR 反应机制。根据 EXAFS 结果,计算中采用了八种单原子催化剂模型,包括Cr-O 2 -zigzag、Cr-O 2 -armchair 和 Cr-O x N y (x + y = 4)。计算结果表明,Cr-O 4 和 Cr-O 3 N部分的形成能为正,倾向于分解为氮掺杂石墨烯和铬块体,而其余六种形成能为负的部分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ORR 过程中四电子步骤的自由能计算结果显示,这八种催化剂介导的 ORR 过程的决速步骤是 OH 中间体的脱附。Cr-O 2 -armchair 和六种 Cr-O x N y 模型的理论过电位为 1.25-1.85 V,表明这些模型由于 OH 在 Cr 阳离子上的强结合强度而对 ORR 本质上是惰性的。相比之下,Cr-O 2 -zigzag 表现出 0.77 V 的较小过电位,具有更高的 ORR 活性。因此,热力学稳定且具有 ORR 活性的 Cr-O 2 -zigzag 模型被认为是Cr(acac)-NC-650催化剂的活性位点。

图4. Cr(acac)-NC-650催化剂的同步辐射表征和DFT计算




总结与展望
总之,这项研究首次制备了氧配位的Cr单原子催化剂,该催化剂在酸性介质中不仅表现出优异的 ORR 活性和稳定性,还展示了与经典氮配位 M-SACs 相当的 PEMFC 性能以及优异的PEMFC稳定性。通过综合结构分析,证实Cr单原子由两个氧原子配位,DFT 计算揭示了位于锯齿边缘的 Cr-O 2 -zigzag 结构 是ORR活性位点。该研究表明,具有适当配位数的氧配位 M-SACs 能够实现优异的 ORR 性能和PEMFC性能,为设计用于PEMFC的M-SACs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介绍
罗俊明 ,男,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海南省其他类高层次人才 。2018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至202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从事联合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9月加入海南大学田新龙教授课题组。目前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解海水制氢及电合成过氧化氢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Catalysis、Carbon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aterials Today Nano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基金、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等8项科研项目,获海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田新龙 ,海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国家青年人才;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负责人,团队获2022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海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担任海南省电化学储能与能量转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智慧海洋能源与深海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氢燃料电池、海水制氢和海水电池应用基础研究,以第一 / 通讯作者在 Science 等期刊发表论文 120 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 5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美国发明专利 1 项;担任 J. Energy Chem., eScience, Carbon Energy 等期刊 青年编委;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海南青年科技奖、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022)等荣誉。


吴道雄 ,男,海南省自由贸易港“E类人才”。2021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1年8月加入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田新龙教授)。目前已在Nature Cataly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Science, Nano Letters 和 ACS Nano等高水平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6篇(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aoxiong-Wu/research)。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1项,海南省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项和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项目1项。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紧密结合,探索清洁能源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及性能调控机制,理性设计高性能清洁能源催化剂。


党岱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层次引进人才。主要从事能量转化和储存器件的设计和研发,包括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和AEM固态电解质电解水和金属空气电池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在Science,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CS catalysi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已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5项。


声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