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恋
介绍鄞州镇乡街道特色,推介新闻,新鲜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三峡集团召开2025年2月工作例会 ·  7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三峡集团综合快讯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年报】国际原油海运市场2025年展望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赫伯罗特24艘集装箱船,获绿色融资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恋

鄞州乡味 | 宁波特产“豹纹”碱水粽了解一下

乡恋  · 公众号  ·  · 2018-06-17 16:12

正文


(视频拍摄/剪辑 陈时飞 配音 张璐科 视频文字 卢霞)

“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每年石榴花开的季节,也就意味着端午节离我们不远了。说起端午,除了龙舟,在老宁波人的眼中,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吃粽子了,宁波民谣《十二月节气歌》中就有“五月白糖揾粽子,六月桥头摇扇子”的说法。

说起粽子,可能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嘉兴粽子声名远播,影响力会比宁波碱水粽要大一些,但在很多宁波人的心里,惦记着的还是那只清清爽爽、棱角分明、有人间烟火的碱水粽。

揾一点白糖,再咬上一口晶莹剔透、Q弹劲道的碱水粽,一股浓浓的思乡恋家之情便有了寄托。

晶莹如田黄石 口感黏弹滑溜

宁波人裹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宁波人习惯用箬壳裹粽子。《说文》中说“楚谓竹,皮曰箬”。说的形象一点,其实箬壳就是毛笋在成长为竹的过程中层层脱落的竹皮,内面呈光滑的肉色,外面则是带有绒毛的褐色,花花点点,像是性感的豹纹。所以在宁波,人们也习惯把粽子唤为“箬壳粽”。

而为了做出稠粘适口的糯米粽,宁波人裹粽子时也会放上一定量的碱水,所以在宁波,粽子还被称为“碱水粽”。不同于别处粽子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宁波的碱水粽被裹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也不同于别处以高粱米、黄黏米、粘玉米包裹,宁波的粽子以糯米粽为主。

粽子煮熟,剥去箬壳后的四角糯米粽,因碱水浸泡的缘故,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

为了丰富糯米粽的口感,宁波人裹粽子时也会在糯米中放入少许赤豆,也可以是绿豆、豇豆,抑或红枣,这样煮熟后的粽子,除了颜色更加丰富之外,口感也会随之变得稍有不同,入口黏弹,转口又有豆类独有的粉粉的口感。

碱水要适量 慢焖出好粽

宁波的碱水粽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却有不少讲究,就连裹粽子的手法也需要“练家子”才能胜任,不然裹出来的粽子形状,估计会被众人当作笑料。

家住中河街道桑菊社区的韩彩荷,今年71岁,说起如何裹粽子,韩阿姨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

既然是“箬壳粽”,那么选好箬壳就是做好宁波粽的第一步。韩阿姨说用来裹粽子的箬壳,最好取竹子嫩头脱落的,宽10厘米左右。箬壳捡来后要先洗净晒干,放置阴凉干燥处,待到要用时,拿到水里泡软捋平,有时候还需要用刷子刷掉细毛。接着,把箬壳去头去尾,在箬壳的两侧撕下几条箬壳条,这是用来扎粽子的。

第二个就是碱水,既然被称为“碱水粽”,就可见碱水的重要性。碱水在粽子里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吸收水分,产生良好的黏弹性。碱水若放多了,粽子就会呈深褐色,形状如冻;碱水若放少了,粽子则会色淡味寡,形似散沙。至于到底该按怎么样的比例放,韩阿姨笑着说这个真的全靠感觉了,“大概1公斤米放市面上买的碱水块的一半左右。”

“其实在老底子,宁波人会将收集到的倭豆壳放在太阳下曝晒四五天,等彻底干透后,点一把火烧成灰烬,然后倒在纱布上,用滚烫的热水冲,沥下的汁水就是最原始的‘碱水’了,而除了倭豆壳,过去田间到处都是的早稻草,还有罗汉豆的壳,烧成灰,也可以用来做碱水。”虽然倭豆壳制成的碱水更加天然,但是眼下人们都会从店里买碱水裹粽子了。

韩阿姨说用来裹粽子的糯米洗净后,需要浸泡一小时左右才能使用,其余的绿豆、红豆、红枣等也需要洗净备用。看着糯米浸泡的差不多了,韩阿姨就在碱水块中倒入些许清水,待其彻底融化后,就把碱水倒入糯米中,用手搅拌。如果想吃的是纯糯米粽,这样材料就算准备好了,如果想吃豆粽,就在搅拌糯米的时候把豆子加入一起搅拌即可。

接下来就是裹粽子了。看着韩阿姨熟练地拿来一只箬壳,先将箬壳卷成一个漏斗状,然后放入糯米跟漏斗的最低处齐平,接着将箬壳另一断压倒,一压一折之间粽子的三个角就出来了,算上漏斗的一个角,宁波四角粽的模样就有了,最后用之前撕下来的箬壳条作为粽绳。韩阿姨裹粽子的速度极快,双手麻利不说,关键时候还用上了牙齿的“功力”。

如果裹粽子靠手艺,那么煮粽子靠的则是耐心。韩阿姨说以前家家户户有大灶,用大灶锅焖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最地道,“大灶煮的话,就是用文武火交替煮,煮上4个小时左右,然后余火焖会就可以了。”但是眼下,韩阿姨只能用大高压锅煮了,先把一个个粽子整齐地码上,然后倒入清水,没过大半个粽身,盖上锅盖后就可以开煮了。等高压锅“呲呲”响几声后,先把火关掉,等气散尽后打开锅盖,看看要是锅内的水少了,就加入些热水,再把火点上继续煮,这样重复多次后,粽子才算焖熟了。韩阿姨说有时候煮一次粽子她得加热水瓶的水。

等到煮熟揭开锅盖的一瞬间,箬壳自带的竹香,混着糯米的清香,充斥着整个房间。拿出一只粽子,解开粽身,看着晶莹剔透的粽肉让人忍不住咽口水,用筷子夹一块,揾一点白糖,放入嘴里,“韧结结”又滑润的美味让人的幸福感瞬间爆棚。

传承外婆的手艺,每年包几拨送人

在我们的鄞州乡下,很多山上都种着竹子,竹子浑身都是宝自然不用多说。除了笋可以直接采撷来吃外,每年四五月份,毛笋成竹过程中,竹山多有其自然剥落的箬壳,大者五六指宽,小者也有三指宽,这时候山民们就会把箬壳收集起来,拿到阴凉处晾干。

韩彩荷的老家在黄古林,她笑着说老家只有蔺草,不产竹子。但是每年余姚大隐的亲戚必会把当年的新箬壳送来给她。可是韩彩荷习惯将箬壳藏一年后再用,所以她每次裹粽子用的都是陈年的旧箬壳,她说旧箬壳更有韧性,裹出来的粽子也更结实些。

家乡不产箬壳也能裹出一手好粽子,这门手艺从何而来。韩彩荷说老底子端午的时候,宁波人家家户户都裹粽子,看着外婆每次娴熟地裹粽子,还是孩童的她总喜欢蹲在一旁看。“外婆说裹粽子得学会,不然等她老了,裹不动了,碱水粽就没吃了。”

一开始学裹粽子,折不出第四个角是正常的,有时候囫囵捆一把就了事了,但是没有形状的粽子煮得再好总归吃不出正宗的味道。韩彩荷只能一遍遍地裹,有时候一只箬壳裹了拆,拆了裹,直到破了重新换一张再裹。俗话说,熟能生巧,再后来韩彩荷裹起粽子来动作娴熟、麻利,糯米按压得软硬适中。渐渐地,韩彩荷裹粽子的“绝活”还在街坊四邻里小有名气。

“儿子、儿媳妇都喜欢吃我裹的粽子,所以我一年得裹上好几批,送亲戚,送朋友。”说这话时,韩阿姨满脸的自豪。韩阿姨说,她现在也教晚辈们学裹粽子,她觉得裹碱水粽的手艺会被列入宁波的非遗文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