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曹将  ·  2025年每日计划模板,开工就用上! ·  20 小时前  
跟我学个P  ·  橙色的PPT怎么做得高级?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用DeepSeek做PPT?看到结果,我郁闷 ... ·  昨天  
旁门左道PPT  ·  PPT数据可视化,到底有多少种方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这本书适合 30 岁以上朋友看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24-07-18 20:53

正文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书名叫做《人生设计课》,它还有一个副标题: 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

名字听起来有点唬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评估现状,找到自己真的适合做的事,然后用心去做好它。


具体来看,它回答了五个关键问题:

1.你现在的状态有没有改善空间?
2.你工作得开不开心?
3.你喜欢做什么?
4.如何应对当下可能的职场危机?
5.如何了解一项工作要做什么,并做出选择?

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全书,我画了一张视觉笔记。接下来我也顺着这份笔记,结合自己的认识,分享读书笔记。


问题一:你现在的状态有没有改善空间?



现在很多人厌倦工作,原因之一是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太多时间和精力,使我们没空去建设亲密关系、锻炼身体或享受多样化的娱乐,甚至很多人只能通过看短视频来娱乐。

很多人就像水里的鸭子,表面上看起来悠然自得,实际上水面以下在疯狂划水,保证自己不沉下去。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当下的状态做一次体检,书里则提供了四个维度:

1.工作: 这既包括可以获得报酬的工作,也包括其他的工作,比如 业余时间运营小红书(且目前还没有盈利)。

2.爱: 这主要指关系,可以是亲密关系,比如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可以是基于社会角色而带来的同事情、同学情等。

3.娱乐: 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比如煲剧、打游戏、旅游,对有些朋友来说,阅读、听课也是一种娱乐。

4.健康: 这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

通过评估这四个维度,我们可以快速判断当下自己的状态。

比如对我来说:

1.工作: 本职工作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容易陷入到琐碎的事情中去,需要释放一些精力去思考和创新;副业可以对本职工作进行补充,有意识去了解一系列提效的工具和方法,并借助副业的影响力去多认识一些行业内外的朋友。

2.爱: 在这上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直较少,未来需要增加。

3.娱乐: 对我来说能带来快乐的娱乐是阅读。

4.健康: 以前运动比较少,现在每天都要坚持 30 分钟的锻炼(即使只是散步)。




延伸阅读


最近刚好做了一次心理体检,分享一下。

心理健康正向的四个特点:

1.自信: 肯定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工作、生活上的各种事务。(我相信我可以)

2.韧性 临时应对和适应重大变化,从逆境中迅速恢复。(没有什么能压垮我)

3.希望: 拥有基于目标导向的活力和目标实现路径的积极动机状态。(我的未来可期)

4.乐观: 对事情有积极的解释和归因,对未来有积极的态度。(事情总有好的一面)

心理健康负向的五个特点:

1.偏执: 容易猜疑、有敌意、固执、有不安全感,且以自我为中心。(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觉得)

2.抑郁: 容易感觉苦闷,面对事情消极。(生活无趣)

3.焦虑: 对即将到来的威胁过度害怕。(怎么办啊)

4.攻击性: 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你怎么什么都不懂)

5.精神障碍: 包括妄想、幻觉、反常行为。(总有人要害我)



问题二:你工作得开不开心?



工作的另一层痛苦,就是工作的内容与价值观的不统一。比如有的销售说,自己卖的产品自己都不认同,每天都感觉自己在骗人。又比如有的客服说,每天接收到各种投诉,这让他怀疑是否值得为这家公司努力工作。

这背后,其实是现状跟自己的工作观和人生观起了冲突。

工作观和人生观看起来很抽象,其实我的理解很简单:

1.工作观:我认为工作应该是怎样的?
2.人生观:我认为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两者冲突少,那就不容易出问题;两者冲突大,就容易带来巨大的不适感。

比如之前认识一个朋友,他在一家公司做培训课程的销售,收入还不错,但有一天他突然换了工作。我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原来的公司很小,每次回家别人问起来,得到答案后他们都会说一句「没听说过」,这让他觉得很丢人。自己这么多年努力求学,也是希望争一口气。所以,换了一家大公司,虽然收入还低一点,但在家人那有面子。

可以看到,他的工作观和人生观里,都希望能争一口气,而当下的工作(公司)达不到这个目标,于是产生了冲突,选择了改变。

问题三:你喜欢做什么?



最美好的工作状态是付出时间和精力后,反而觉得自己更有能量,这就是心流的状态。

对我来说,码字就可以带来这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梳理过去的内容,形成看得见的成果。这让我觉得时间没被浪费,而且收获带来的反馈让自己更有动力。比如写下这段话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会让我很烦躁,即使只做一会,就已经觉得疲惫不堪。比如一场没有价值的对话,面对一个我不认同的人,听他说 10 分钟,我都会感觉自己被烈日灼烧了一天。

我现在会更倾向认为,这跟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我的性格特质里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1.思考。 我喜欢去做总结提炼的工作,比如做了一些招聘工作后,我会去提炼针对不同目标应该问什么问题;做了一些培训项目后,我会去提炼项目设计的全流程;看完一本书后,会去提炼这本书的大纲(就像这篇文章开头的视觉笔记)。

2.社交。 我喜欢高质量的交流,比如我喜欢跟咨询顾问聊天,因为每次聊天都能收获大量的信息或知识;我也喜欢跟不同行业的专家聊天,甚至只是听他们说,我也会觉得很有收获。

3.学习。 我喜欢去研究新的东西,比如看到新的技术趋势,就一定要去了解,并探索如何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在有些朋友看来,这三件事会很累,但对我来说,它们是我的能量源泉。

问题四:如何应对当下可能的职场危机?



当下外部环境很有挑战,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危机。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奥德赛计划」,它指的是: 五年内三个版本的人生计划。

1.如何做好当下的工作?
2.如果之后无法从事当前的工作,自己可以做什么?
3.不考虑金钱,自己想去做什么 ?

为了评估这三个计划是否可行,作者还给出了四个检验标准:

1.物力: 时间、金钱、人脉资源是否能支持?
2.喜欢程度: 这个人生计划是否是自己喜欢的?
3.自信心: 有没有信心能做成?
4.一致性: 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观和工作观?

我无法向你分享我的这三个计划,但「奥德赛计划」向我们提供了看待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思路:

1.针对目前的工作,去思考五年后可能成为的模样,并反过来判断要积累哪些知识、技能、人脉。

2.要留后路,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某一天就因为什么原因离开现有的工作。可能是冲动,可能是被 AI 替代,可能是公司的架构变化。

3.更要有期待,你到底想做什么。虽然有很多外部因素(家庭、经济情况等)在限制我们的选择,但「我终究是我」,独立的个体终究要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否则这辈子到底在图什么?


问题五:如何了解一项工作要做什么,并做出选择?



想知道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有两个方法。

一个叫访谈法。 找一个在做这份工作的人,了解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工作内容、面临的挑战、解决的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