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NeurIPS 2024 | ... ·  2 天前  
小张聊科研  ·  看完这篇南京鼓楼医院在Cell子刊新出的文章 ... ·  5 天前  
实验万事屋  ·  还指望那些所谓的“SCI套路”,能让你发10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在中国如果有一个能让我爱上数学的老师,那一定是他!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3-25 11:51

正文

来源 |  德国优才计划(ID:ToGermany)

编辑:学妹


你还记得,

那些年上过的数学课吗?

体育课总是突然被替换,

数学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



如果是学霸,

在课上你一定动不动就是:



如果是学渣,

你已经自动进入瘫痪状态,

表情很严肃,大脑很空白,

心想这些都是什么鬼???

眼一闭一睁,黑板怎么……

就就就满了!



但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

他给学生上课,

不讲公式也不解题,

而是要求学生先学好语文,

并且至少掌握4门外语……


是不是觉得很奇葩,

按他这教法谁还能学好数学啊?

可这位老师,

在数学界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的学生们,

后来也都成为了顶尖数学人才!


他被世界尊称为数学之王,

是“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

也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中国现代数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他是理性天才,

却拥有一段浪漫的跨国旷世绝恋,

他是誉满世界的数学家,

却又诗歌,文学,书画样样精通,

他更是中国最优秀的教育大家,

独特的数学教育方法至今无人超越。

3月17日,是他逝世14周年……


他,就是苏步青



1902年9月23日,

苏步青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带溪村,

父母没上过学,靠种地为生,

父亲请算命先生给他取名为“步青”,

希望儿子能改变命运,平步青云。


9岁时,他进入平阳县第一小学。

因家境贫寒,他常遭其他同学嘲笑,

在学校里的成绩很差。

还好他碰到了一位好老师,

地理老师陈玉峰把他叫进办公室,

摸着他的头说:

“我看你这个孩子挺聪明嘛,

一点也不笨!

陈老师又语重心长地跟他讲了牛顿,

是如何从差生变成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一位坏老师,能毁掉人心,

一位好老师,能扭转乾坤。


从这以后,他突然发奋读书,

每天晚上11点睡,早上5点就起,

别人念一遍,他就念5遍,

别人做一道习题,他就做50道,

到期末考试时,他已经成了第一名。


12岁时,他以优异成绩,

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

初中时,他和许多人一样,

对枯燥无聊的数学提不起兴趣。

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教数学的杨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

“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

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

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而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


他听得热血沸腾,激起了对数学的兴趣,

毫不犹豫地放弃学文学和历史的志愿,

从此为中华之崛起而专攻数学。


左一:苏步青


17岁时,表现出色的他,

得到中学校长资助到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他开启了开挂模式

从完全不会日语到交流无障碍,

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只花了三个月,

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世界一流理工大学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


之后他又用课余时间,

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等6国语言,

加上日语,他已会7门外语。

22岁时他在90名,

来自世界各地的考生中名列第一,

被著名的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录取,

25岁时,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

兼任代数课讲师的外国留学生。

大学毕业后,大学教授一致同意,

又让他免试升入研究院做研究生。


后排最右:苏步青


他以坚强意志刻苦攻读,

在一般曲面研究中,

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

论文发表后,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世界数学界统称其为“苏锥面”,

到1931年初,他已有41篇,

仿射微分几何和相关方面的研究论文,

刊登在日本、美国、

意大利等各国主流学术刊物上,

他成了国际数学界的著名人物,

国际数学界称他是:

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日本留学期间,他无时无刻,

不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他的座右铭是: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在日本政府叫嚣征服中国时,

他毅然走上街头抗议示威,

散发传单,声讨日军罪行,

日本特务以为他是中共地下党员,

将他关押虐待,因找不到证据才被释放。



作为理性的数学家,

他却有着一段浪漫的旷世爱恋。


松本米子是帝国大学松本教授的女儿,

她端庄大方,而且才艺超群,

精通插花、书法与茶道,

弹得一手好古筝,

在一次晚会结束后,两人相识了。



米子十分仰慕他的才华,

她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学数学呢?

你真觉得那有很多的乐趣吗?”

他回答:“中国的发展需要数学。

起初我确实觉得它没有听歌、跳舞有意思,

但当你把数学同国运联系起来,

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

多么丰富并且诱人的领域。”

米子被眼前这个,

有抱负的中国男人折服了。

1928年这对异国情侣喜结连理,

后又育有一儿一女,

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无比。



1931年,他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东北帝国大学向他发出聘书,

他在日本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他却早就想好要回到中国,

为祖国去建设一流的数学系。

米子知道他的想法后对他说:

“青,我支持你的决定。

首先我是爱你的,

而你是爱中国的,

所以我也爱中国。

我支持你回到我们都爱的地方去,

不论你到哪我都会跟着你的。”


他决定回国的消息迅速传开,

老师好友纷纷挽留,

帝国大学甚至为他保留半年职位,

只要他回来,随时都可以任职。

但他决心已定,

随即带上全家登上了归国的客轮。


前排右二:苏步青,1931年东京老同学送别合影


回国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

厦门大学都争先恐后地向他发出邀请。

但他却选择了浙江大学,

他想把浙江大学的数学系,

办成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


数学是抽象而严谨的,

人们普遍印象中的数学老师,

大都刻板严肃,但他却是,

最独特的一位数学大家。


他自幼就将《左传》,

《百家姓》等倒背如流,

写的文章好到老师都以为他是抄的,

他写的《语文和数学》一文,

甚至被选为中学课文或辅读教材,

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他文理皆通,

是数学家中难得的杰出诗人,

又是诗人中仅有的数学大家。


他业余写诗70多年,

发表过诗词500多首,

还出版过《苏步青诗词钞》、

《数与诗的交融》等著作,

每天睡觉前,他还要把自己,

从小喜欢的唐诗、宋词拿来读半个小时。

丰子恺曾这样评价他的诗:

我觉得世间最好的酒肴,莫如诗句,

而数学家的诗句,滋味尤为纯正。”



他把自己这种在语文基础上,

来学习数学的独特理论,

也全部应用在他的教学上了。


身为数学老师的他总是对他的学生说:

“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他建议复旦大学招生先考语文,

语文不合格的,

其他功课就不用考了。

他说:“作为中国人,

怎能不爱好并学好本国的语文呢?

他认为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工具,

它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思维,

使思想更有条理,

其他的科学和语文一样,

都要通过语言表达,

语文水平低,就连数学题目都看不懂,

题目弄不清楚,解题那是非错不可的,

想写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

没有一定的语文表达能力也一定是不行的。


他还严格要求学生至少会四门外语,

有些人科学上很有成就,

但当他把自己的论文译成英文时,

却往往因为外语水平不高而辞不达意,

不能代表中国在世界数学界上发声,

要想将优秀的论文更好地介绍给世界,

优秀的外语能力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他让每一个学生,

都去选一本喜欢的文学书,

有空的时候就看看、读读,

这是让大脑放松的一种方式,

他还要求数学系学生要写好字,

认真写字,这既是对读者的尊重,

也是对中华书法文化的传承。


苏步青的书法,清新隽永,自成天趣


数学是很枯燥的一门学科,

但他却能在讲台上,

将数学描绘得引人入胜,

让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

他讲课时的雄心勃勃,浩荡之气,

也令学生们为之着迷。

他的学生们都说:

“人生能遇到苏步青这样的大师,

能聆听他的教诲,

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他刚任教浙大时,就已经做出许多教学成果,

他从国外带回微分几何这门学科,

填补了我国高校学科的一个空白。

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已烂熟于心,

但他还是坚持几十年的,

每教一堂课就重新来备课,

并将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

同步写进教案来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

他仍坚持在山洞里为学生举办讨论会,

外面炮火纷飞,山洞内青苔遍布,

他平静地对学生说:

“你们喜欢这里吗?我喜欢这里别有洞天。

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广阔。

现在,数学讨论班照常进行!”



他带着浙大学生在防空洞中坚持研究

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许多论文在国际杂志上连续发表引起轰动。

1942年,著名学者李约瑟,

参观浙大理学院数学系时赞叹不已:

“你们这里是东方剑桥!” 

在他不断的开拓努力下,

他已将浙大数学系带上了国际一流水平,

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

被国际誉为“苏步青效应”。


1948年10月,苏步青与部分教授在杭州校舍前合影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

但他却认为该改一改,

他觉得名师不一定能出高徒,

严师才能出高徒!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大概”、“也许”,

他对学生严格是出了名的。

数学论文碰到问题,

他一定要求学生穷追不舍,寻根问底,

他多次告诫学生搞学问,

一定要通透明白,切忌一知半解,

要牢记六个字:

严格、严密、严谨。


浙大刚刚迁到新处时,

第二天学生们就要答辩,

有个叫熊全治的学生怕通不过,

急忙赶到他家特地请教,

他听后严厉地训斥道:

“你这么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

熊全治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经过他的指点,熊全治努力学了个通宵,

第二天论文总算勉强过关了。

后来熊全治成了美国名教授,

他回国探望恩师时感慨地说:

“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



他对学生极其严厉,

却也对学生呵护至极,

爱之深,护之切,

他不允许有任何人,

伤害他心爱的学生。


抗日战争时,他一家虽生活艰苦,

但只要得知学生有困难,

他就会慷慨解囊,

将仅有的积蓄一分不剩地都拿出来。


1947年,浙大学生会主席于子三,

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和杀害,

因为此案件被牵连的有不少师生,

在其他老师都求自保时,只有他,

毫不犹豫地跑到浙江省法院,

在保释书上按了指印,

保释了被捕的学生,

这不是他第一次保护学生了。



早在1936年,他的学生卢庆骏,

与体育老师起了争执,

引起体育老师不满,

随后,国民党派的代理校长,

就下令将卢庆骏开除。

他得知后,立即与校方交涉:

“卢庆骏是我的学生,

我担保他没问题,不能开除。”

但代理校长却坚持自己的决定。

他不忍心如此有天赋的学生,

被莫名其妙地就断送前程。

于是,他决定为学生去辞职,

他的《辞职书》随即轰动了整个浙大,

浙大所有师生提出抗议,

学生卢庆骏在他的保护下从而保留学了籍。

卢庆骏不敢忘老师的恩情,

更加发奋读书,学成后,

先后在浙大、复旦、哈工大任职任教,

之后又进入国防部五院工作,

为我国后来运载火箭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侵略的步伐步步逼近,

跟随着浙大,艰难的迁徙开始了,

他和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们,

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中艰难前行,

经过2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

浙大师生在贵州遵义附近的湄潭,

建立了临时校舍继续教学。

在湄潭的日子生活极其艰苦,

每天下班,他就拿着锄头开荒种菜,

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

来到他住的破庙,吃惊地发现,

他家锅里只有萝卜、地瓜干,

原来,地瓜干蘸盐巴,

他们全家已经吃了几个月了。


在此艰难期间有人来游说苏步青,

说他是日本女婿,可以全家重返日本,

日本人是一定会重用他的。

而他却当即回应:

再穷我也不会变节当汉奸,

我们全家都不会离开中国,

我的妻子和我一样都是中国人!

苦难试证一个人的品格,

非常遭遇彰显非常气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他的妻子米子就成为了,

第一批入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这边生活才刚刚有些好转,

文化大革命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恶狠狠的家伙闯进他们家掀个底朝天,

他必须每天5点就起床,

挤上挤下换三部电车,

从上海北郊区赶到江南造船厂,

接受批判、改造、再教育。

一次批斗大会上有人找来,

马口铁和剪刀命令他说:“苏步青,

现在你当着全厂工人的面,

用这块铁皮做一只铁皮桶,如果做不出来,

就说明你这个大教授,只不过是个大草包、

大饭桶,你的微分几何只不过是伪科学!”

批斗完后,回家路上他还得,

高举“日本特务”的旗杆,戴着高帽子,

挂着写有名字的大牌子游街示众。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回家后仍然在深夜坚持教学研究。



等这场劫难终于熬过去了,

因过度操劳,米子身体越来越差。

1979年的某一天,

他盯着妻子看了好半天,对她说:

“你也应该回去看看了。”

米子一脸不解地问:“回哪去?”

他说:“日本呀!你的家乡!”

话音刚落,一向坚强的米子眼圈红了,

瞬间瘫倒在他的怀里嚎啕大哭,

这个日本女人为了这个深爱的中国男人,

放弃了太多太多……



3年后米子被确诊患多发性骨髓瘤,

为了深爱的丈夫,

她和病魔整整斗争了5年之久……

她能在如斯的青春年华里,

遇见他,爱上他,

人生至此,她已觉圆满再无叹息。

在生命最后一刻,

她对痛哭不止的丈夫说:

“你不要伤心,要好好地活下去,

去好好实现你的强国梦想……”


1986年5月23日,

米子在无尽的不舍中,

告别了深爱一生的丈夫。


米子去世后他将米子的照片,

时刻带在身边,仿佛米子从未离去:

“我深深地体味着‘活在心中’这句话。

就似我的妻子仍和我一起在庭园里散步,

一起在讲坛上讲课,一起出席会议……”

这段旷世之恋,可歌可泣!



他要像妻子说的那样好好活下去,

当初他是为祖国教育回国的,

米子也为他的梦想作出了巨大牺牲,

他在余生争分夺秒,

为祖国去培养人才。


从1931年到1952年间,

那异常艰难的岁月里,

他教过数以千计的学生,

培养出100多名数学顶尖人才,

其中在中国10多所顶尖高校中,

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

还有很多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希望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常常对学生说:

 "一代胜过一代,科学才能发展,

事业才有希望,你们要超过我,

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他不仅鼓励学生在学术上超过自己,

更鼓励学生能教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他总结了三条培养人才的经验:

一、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自己;

二、不要挡住他们的成才之路,

要让他们超过自己继续前进;

三、老师自己决不能一劳永逸,

还要抓紧学习和研究,用自己的行动,

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

使中青年人戒骄戒躁,勇往直前。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边教育学生,边埋头研究,

一共发表了156篇学术论文,

并有专著和教材十多部。

他的成果已被许多国家的数学家,

大量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内容,

被写进专著,为许多科技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出版的《仿射微分几何》,

让美国学者评价:

“这本漂亮的、现代化的书,

是任何学术图书馆所必备的”。


前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会议合影,前排左四:竺可桢,右四:胡适 后排左五:陈省身 右二:苏步青

  

他一生重视教育,

年逾八旬,仍连续3次亲自编写教材,

他呼吁小学数学别学那么深,那么难,

一、二年级的时候,最好不要开数学课,

学数学最关键的是培养数学思维,

这种思维不是用灌输的方法教出来的。



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科更需要幽默,

他常一上台就对学生幽默地说:

“我的名字叫苏步青,

所以我的学生“数不清”呀。



82岁时,为了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素质,

他不顾年事已高,

主动办了中学数学教师讲习班,

鼓励他们献身于数学教学事业。

他跟讲习班的学生约法三章:

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以身作则,每次都提早半小时到教室。


一年暑假当天暴雨不断,积水茫茫,

师生们都认为他不会来了,

就在大家焦虑时,一位老人卷着裤管,

拿着一把湿漉漉的雨伞出现在众人面前,

当时正好8点,和约好的时间分毫不差。


即使到了耄耋之年,

这位驰名中外的学者,

仍然坚持自己动手擦黑板,挂示教图。



1991年,

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奖金是100万港元,

他毫不犹豫地就全部捐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在长达半世纪教学生涯中,

苏门弟子已经遍布全天下。



学生方德植,是我国当代第一个国内培养,

其科研成果赢得了,

国际数学界瞩目的中国数学家,

他还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老师。


学生胡和生,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

她在在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

给出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方法,

解决了持续60多年的重要问题。



学生谷超豪,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曾和杨振宁合作发表了,

题为“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的论文,

后又领先西方10年解决了,

杨-米尔斯方程的Cauchy问题,

震惊国际数学物理界!

苏步青曾对谷超豪说:

“你只有一点没有超过老师,

就是没有培养出像谷超豪似的学生来。”

为了不愧对恩师,谷超豪在生前,

努力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苏步青作为老师,

将教书育人的精神传承给了学生。

他的女儿苏德晶,

也深受他的教育和熏陶,

她在大好年纪,响应国家号召,

跑到连云港矿专教书,支援苏北发展。

这一教,就是整整40年!



银机冲雾指燕京,

十一年来无此行。

身健更应坚晚志,

为民为党献余生。

任凭脚下白云浮,

欲上青天瞰九州。

顷刻京华眼前见,

心随机首共悠悠。


他书写的短短几行诗句,

写尽了,他一生的奉献。



2003年3月17日,

文理全才苏步青,

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享年101岁……


毕生事业一教鞭,

短短7个字,

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他离去后,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

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苏步青奖”,

旨在奖励数学上对人类发展应用方面,

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是第一个以我国数学家,

命名的国际性数学大奖。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学校和老师就是,

这棵树,这朵云,灵魂的唤醒者。


而当今之中国,

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

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

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

生产模式,千篇一律,

目标是‘望子成龙’,

标准是‘成王败寇’,

方法是‘死记硬背’,

手段是‘不断施压’。


苏门弟子遍天下,

只是再无苏步青!


当今中国所有的问题中,

教育问题最为严峻。

中国教育不改变,

人种都将会退化!


苏步青诞辰14周年,

在讲述他的故事,

而缅怀他的同时,

更想唤醒当代中国的教育家们,

以大师为榜样,

拒绝教育极端功利主义,

以改革振兴中华教育为己任,

这样祖国必将真正强大无敌!


原标题:《在中国如果有一个能让我爱上数学的老师,那一定是他,可是14年前的今天他走了 

德国优才计划:欧洲最大自媒体,欧洲最美微刊,带您重拾历史,为中欧文化代言。更多精彩阅读请添加微信号:德国优才计划(togermany)



▲长按二维码识别报名乔晓春教授订阅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