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诺客
你一定看过上面这幅画,它是梵高的《星空》。
除了这片天空,他还有很多作品都是收藏家们的挚爱。梵高1889年的作品《耳朵缠着绷带的肖像》在1998年以71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而他1890年的《雏菊与罂粟花》在2014年的时候,以6176.5万美元的价格被一中国企业家揽入怀中 。
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只卖出过一幅画作:《红色的葡萄园》,只赚了400法郎(相当于今天的1000-1050美元)。
逃不过“命运”的梵高最终在他的卧室离开了人间。
像梵高这样的绘画能人为什么会如此落魄?当时的人们真的对绘画这种高雅的趣味提不起兴致么?从人们对毕加索绘画的热爱可以看出,并不是这样的。梵高去世4年后,年仅14岁的毕加索就已举办画展,到1973年他以91岁高龄离世时,遗产总值高达2.6亿美元。
为什么两个天才画家会有如此大差别的人生,撇开梵高比毕加索早出生28年这个年龄和时代的差距,梵高的超群技艺,为什么不能给他创造等值的财富?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人们并不仅仅想要一幅画,他们想要的,是属于画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是创作经历,抑或是一段往事,甚至可以是一次灵感的触发……
如果毕加索在画完画之后挂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坐等伯乐光顾,那他也许是第二个梵高。可是,“深谙人性”的毕加索知道,人们想要的不仅仅是他的那一幅画。
毕加索会为他的画办展览,为人们讲述画面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许就是让他的画价值增值的秘诀。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梵高的画在死后会有如此高的价值:人们开始知道他画布背后的故事……
除了讲故事,毕加索拥有多变的绘画风格,丰富的作品形式,也就可以满足拥有不同审美品位的人。
1910年毕加索创造了立体主义画作《卡思维勒像》。
1918年毕加索完成了他的新古典主义画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37年毕加索结合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油画《格尔尼卡》诞生 。
产品固然重要,而怎样将产品与人的需求相匹配似乎是毕加索和梵高的相反人生所折射的意义。消费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用户属性区隔和消费分层让人们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感和标签化。以产品为中心,将产品做到尽善尽美,而不顾市场需求的营销体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消费群体。
就像喜欢立体主义的人会选择《卡思维勒像》,而欣赏新古典主义的人会喜爱《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喜欢独特超现实风格的人会选择《格尔尼卡》一样 。圈层化、社群化很早就开始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审美,他们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会活跃于截然不同的社交圈子,在纷繁的圈子里面,他们依着自己的性子,尽情“玩乐”。
而移动互联网让人们对消费品牌的质感和情感认同有了更多的需求。它非常容易让爱读书的人找到了书友会;让爱旅游的人稍加搜索就参加了旅行社群;而想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则纷纷加入理财金融社群,学习赚钱的法门……消费已经不只是买一件物美价廉的货物,对用户来说,要深入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而对企业来说,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产品上,它背后的服务和互动同样重要。
相较于以产品、以企业为中心来开发和传播产品的传统思路,财神爷爷的“财富合伙人”理念则是主张将用户纳入到企业的产品服务体系中来,完全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的迭代和升级。它改变了企业与用户之间传统的买卖关系,而把用户定义为“财富合伙人”,视用户为企业最核心的要素,并以用户为出发点进行企业发展规划。
实际上,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财富管理和增值服务是财神爷爷一直坚持的企业理念,这体现在了财神爷爷对产品设计、资产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麦子金服作为财神爷爷的控制人,让财神爷爷拥有行业领先的水滴风控系统,以及优质的资产获取能力。
财神爷爷与用户结合成的“命运共同体”,深入用户生活,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并与用户形成交流互动,建立信任基础以及情感连接和认同。这样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符合现代营销管理理念的。“内容(产品)做得好仅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学会将用户关系沉淀到会员系统中并进行下沉式管理,才能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