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也是你陪孩子写作业时的真实写照吗?其实,陪孩子写作业也要掌握方法哦。——前言
作者丨李核桃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盯着孩子作业,他磨蹭一个多小时还写不完。
我走开让他自己写,他半个多小时就写完了。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这样?”
周末送孩子去培训班,遇到同班家长凯凯妈,她一见面就问我这个问题。
陪在孩子身边,写错了我会纠正,没写好我会让他擦了重写。有时候孩子不服气,还要顶嘴,母子俩再唇枪舌战一番。
孩子下午四点都放学了,作业却写到晚上八九点。这样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写作业的孩子,不在少数。
有调查显示,
在中国有超过1亿的小学在校生,超过七成的家长,每天下班后辅导孩子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不自觉,不盯着他,他写得更慢。可是天天盯着作业,孩子烦、家长累,也不是长久之计。
与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的宿管阿姨原梦园,曾经也是一个盯着孩子写作业的家长。
儿子写作业,她就搬个椅子坐在儿子身边看着,不时督促一下。但效果并不理想。
儿子很焦虑,每次写作业前都要长吁一口气,到三年级时甚至出现了抽动前期症状。她只得改变陪伴方式。
演员王琳曾经问儿子:“你是喜欢妈妈在你身边做作业呢,还是不喜欢?”
儿子说:“你陪在我身边做作业的那段日子,就是我的噩梦啊!你千万不要陪在我身边,陪我做作业。”
妈妈的脸变黑了,孩子会想:糟糕,是不是我写得不好?
妈妈的嗓门突然大了,孩子会好害怕:是不是我写错了?
妈妈叹一口气、“啧”一声,孩子就提心吊胆的,不知道又错在哪了。
家长的情绪稍有不对劲,那个敏感的孩子就紧张兮兮的。
他本该将全部心思用在作业上,却频频分神去观察家长的脸色,想着应对之策,注意力根本不在作业。
如果家长大发雷霆,吼孩子、甚至打孩子,孩子就更无法专心写作业了。
但这种“监工式”的陪伴,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了很多干扰,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养成。
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鼓励父母多陪陪孩子。
但陪写作业却不温情。
浙江温岭有个男孩,因为妈妈督促他写作业,他便拨打110,把民警叫到家中。
一边撕心裂肺地喊“救命”,一边请求民警把妈妈带走,因为“再做作业我真的活不下去了。”
有道题教了一小时还不会,妈妈刚提高嗓门吼了几句,这个小女孩就崩溃了,一边哭一边叫嚣:
“你们都那么对我了,我还怎么学习?你这个妈妈,我还能要吗?”
讲一道题,车轱辘话说了一个小时,还是学不会。
一
个单词,教孩子读10遍,第11遍让他自己读,还是一张口就让人崩溃。
微博上曾有一个话题:#
那些灾难片式辅导作业的瞬间
#,有的家长气出心梗,有的气出乳腺结节,有的吼到民警上门,有的因辅导作业夫妻反目。
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辅导作业,辛苦无缝衔接,家长每天就像打了两份工,身累心更累。
《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调查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辅导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
辅导作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
本
应是亲子情感交流的契机,却成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怨怼。
“家长陪写作业,会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
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性,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
我刚上一年级的女儿现在就有这个倾向。
她每写一个字都问:“妈妈你看我这个写得行不行?”
我说行,她就继续写,我说不行,她就让我替她擦——因为之前我批评她擦得不干净。
可她习惯了以我的标准为标准,不愿意自己检查。哪怕有时候她自己知道某个字写得不够好,还是要问问我才确定。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托管老师发现,在旁边盯着时,孩子过于依赖。
一些题目明明就会,看到大人在,就一直问“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自己不肯动脑。建议让孩子先自己写,写完后再帮他检查。
有个小男孩叫王恩泽,托管老师问他:1.8+1等于几?
回答速度之快,声音之大,令人怀疑他是否经过了思考。
老师让他自己好好想想,他略作思考便自行纠正:
“哦,哦,是2.8!
”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他一定能想到办法。
但若有大人在一旁,他便停止了思考——反正错了有人纠正。
有调查显示,小学生之所以写作业难,
82%
在于学习习惯不好,
46.7%
在于学习没有积极感和成就感,只有
35.7%
在于没听懂。
帮孩子养成
自觉做作业的习惯,才是辅导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把孩子送进托班,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的知识、方法有限,托班老师经验更丰富。另一方面,托班更有写作业的气氛。
有个典故叫“分槽喂马,合槽喂猪”。猪惰性大,将它们放在一起养,提供一个竞争的平台,它们就会抢着进食,快速成长。
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也一样。
将他送到托班,周围孩子都在写作业,谁先写完谁就可以玩。受环境影响,磨蹭的孩子也会加快步伐。
《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个小女孩叫谢雨希,写作业慢,可当她听说有个男孩剩余作业量比自己还多,便激起了胜负欲,加快速度。
2. 若不送托班,就先让孩子自己写,全部写完再检查
我妹妹辅导作业时,真的非常形象地“陪”。
她就坐在旁边,孩子做一道
题,她检查一道题,做一道检查一道,发现错误立刻纠正,经常在一道题上卡很长时间。
完成作业,“做完”是一个硬性指标,“做好”是一个质量指标。提高效率,首先要“做完”。
可以试试叶一茜的方法:先让孩子自己完成,不会的先空着。全部做完后,再帮他检查、纠正、解决难题。
这样就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不被干扰的写作业时间,所有问题也能得到解决,提高效率。
教育学者尹建莉的女儿刚上小学时,家长只用一周时间指导作业,帮她熟悉小学生生活。一周后就不再指导,只提醒一句“该写作业了。”
孩子一开始也不自觉,放学回家后先吃东西、玩耍、看电视,磨蹭着不写作业。
有一次玩得太疯,孩子到睡觉时才想起忘了写作业,急得哭起来。
家长其实早就急了,但却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慰她:“谁都会有忘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吧。”
给她想了三个办法:你要是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一会儿;要是想明天早上写,妈妈提前一小时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写,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一下作业忘了写,这次就不写了。
孩子虽然很想睡觉,但是不写作业又睡不踏实,她又不敢真的不写作业就去上学,只好主动说“写完再睡”。
家长又趁机告诉她:这是一个好习惯,应该保持下去。言语之间对孩子表示出满意和赞赏。
受到启发的孩子,慢慢养成了主动写作业的习惯,而且很快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会自我管理。
磨蹭着不写作业的后果,孩子自己体会到了,才会想着去改正。
早早写完作业的愉悦,孩子自己感受到了,才会想着去保持。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孩子就会在这方面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
与其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不如让他自己养成习惯,自觉完成。
教育部推荐教育专家张敏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体验历
程,大人是不
可以代替孩子去成长、去体验、去规划。
”
让孩子自己体验克服惰性写作业的满足感,他就会追求这种满足。
让孩子自己体会独自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他就会追求这种成就。
主动性的建立,一定是孩子自己看见好习惯的可贵,自觉养成。
有远见的家长,不陪孩子写作业。
而是创造机会,让
他自己主动写作业。
---END---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