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8月16日清晨,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例行开始每日的巡逻巡视。
当他们打开养性殿殿门的时候,赫然发现,发现靠近地面的一块大玻璃碎了!
经清点,被盗的是西间展厅的首卷柜,14页金册中的8页和5柄玉雕花把金鞘匕首不翼而飞!
故宫文物失窃了!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但公安部派遣了无数专家勘察了现场,却都一筹莫展,甚至连啥时候发生的盗窃都搞不清楚。
原因很简单,故宫太大,工作人员不可能24小时盯紧每一处文物。同时,故宫也没有监控,没法根据监控判断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一直到三个月后的11月12日,20岁的山东来京学生武庆辉带着赃物及现金坐火车,才因为一个偶然的检查被乘警抓获。
痛定思痛的公安部,指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我国第一套安防系统,第一时间装在了故宫。
所以在1962年故宫再次发生盗宝事件时,值班人员通过声音报警器,配合警方将盗贼现场抓获,这安防设备首次在中国发挥作用。
不过此后的十几年时间,因为技术和财力等因素,各种安防设备并没有在国家得到普及。
一直到1979年,公安部下发《关于使用现代科学技术预防刑事犯罪的试行规定》,中国安防行业才真正诞生。
几十年过去,中国安防行业已经从从零起步的小透明,成长为世界安防行业的巨无霸。
仅仅海康威视一家企业,就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第一,而且已经连续十年稳居榜首,名副其实的的“全球安防之王”,更不要提海康威视背后的其他中国安防企业了。
安防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助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监控网,视频镜头超过2000万个,让中国成为全球治安保障最好的国家之一。
那么,中国安防产业是如何崛起的?
1
被割韭菜的时代
啥是安防?很多人第一概念,就是监控摄像头。
其实这种认知,也不对,也对。
说不对,是因为监控摄像头并不能完全代表安防,安防是一种全方位的完整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监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其他手段来共同保障安全。
例如,报警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提醒我们出现异常情况,巡更系统可以定期对重要区域进行巡查,门禁系统可以控制人员的进出权限,安检系统可以防止违禁物品的进入等等。
这些系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说对,是因为监控摄像头的确是安防的最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一些风险行为。
监控摄像头诞生于1957年的美国,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个模拟信号的录像机,连接一个电视机,因为是直连,所以无法录像。
一直到1968年,世界上才出现了首个可录像的监控系统,其实就是把模拟信号分了一部分出来,连接了个卡带式录像机(VCR)。
后来到了80年代,第一代传统模拟闭路视监控系统(CCTV)诞生了。
这一套CCTV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监控系统了,主要由摄像机、线缆、录像机和监视器等专用设备组成。
不过这种CCTV系统也有缺点,图像信息采用视频电缆以模拟方式传输,传输距离不能太远,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监控,监控图像一般只能在控制中心查看。
我们在一些老港片中看到香港的那些监控系统,就是这种CCTV系统。
不得不说CCTV这玩意真好,监控下无隐藏、监控不会说谎,客观记录你的分分秒秒,一切都会大白天下,让你无处遁形,所以很快开始在世界各国流行开来。
中国也在1987年第一次引进了监控系统,试用之后,发现真香!
于是开始大批引进,到了90年代,因为一些地区严峻的治安形势(90年代严打的诱因),全国对监控系统的需求爆发式增长。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玩意实在是太贵了!
监控这玩意有多复杂吗?
并没有。
镜头中国能生产么?
能,线缆可以么?也可以,卡带式录像机可以么?也可以,至于监视器就更不用说了,这不就是个电视机么?
但是对于国外厂商来说,人家就是要一整套出口给你,一套几十万,你想买半套,人家根本就不卖!
那中国自己能不能攒一套呢?
也不行,因为核心的模拟信号到卡带的转换集成电路搞不定。
所以只能继续整套进口,那时候能装监控系统的,都是银行、海关、铁路等等,都是有钱的单位。
中国安防产业起步的机会,其实是因为
监控行业从模拟到数字的一场变革。
其实到了90年代,老式的模拟监控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
比如卡带式录像机存储容量不足、寿命太短,图像画面质量有限等等,模拟监控的数字化转变势在必行。
1996年,瑞典安防巨头Axis发明了画质更为清晰的数字监控系统。
这套系统更为简单,其实就是一个使用了CCD传感器或者CMOS传感器的摄像头,把光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然后传送到电脑里面。
由电脑通过视频采集卡(软压卡)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还原成图像。
所以早期的数字监控系统就是个用传感器的摄像头+一个电脑主机。
那么如何对图像进行录像呢?
这就需要硬压卡了,把原信号转换成大家所熟知的H.264及M-PEG4等压缩格式视频,存储进硬盘里,方便后期调阅。
看到这个技术我们就会发现,当时谁最合适搞这种监控系统?
日韩。
日本当时的数码摄像机正在崛起,采用的就是CCD,而视频采集卡所代表的电子产业,也是日韩的支柱之一。
所以2000年代初,伴随监控系统从模拟向数字转换的大潮,日韩监控产品瞬间席卷中国大地,迅速形成了垄断局面。
在当时,日本控制了最好的CCD芯片、镜头,而韩国则控制了集成电路资源,所有的采集卡都绕不开韩国。
所以当时国内很多单位,明知日韩的货贵,但还是要咬牙买。
贵到什么程度?
举个例子,现在淘宝上100多的小米摄像头(自带采集卡),在2000年左右,最普通的也要2000元,高档的要数万元。
那时候普通人的月薪,能有1000就不错了。
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日韩监控系统这么贵,那就不可能装太多,只能选重点区域装。
为什么2000年代初广东飞车党很猖獗?就是因为摄像头盲区太多了。
既然有需求,就有人想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
数字监控系统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硬件搞不定。
后来一些国内厂家发现,进口的洋垃圾中有部分可以使用的硬件;
然后又发现,台湾有工控电脑卖,日韩也有独立的摄像头和CCD卖。
于是这些厂家开始把这些硬件买回来,按照德州仪器提供的解决方案组装起来,形成了中国第一代监控产品。
但是,这些产品根本没法和日韩产品相比,摄像头工厂订的日本CCD,拿到的都是最次的那档货。
黑屏测试都有白点,而且日本还动不动给你涨价,一会停电一会地震,一旦你手中断货了,就不得不高价买人家的库存,还要求着人家,爱要不要。
所以
在中国安防产业早期,完全就是被外国割韭菜的对象
。
一开始是美国的霍尼韦尔、派尔高,后来是日本的松下、索尼,和韩国的三星,就算中国人辛辛苦苦攒出来了,价格未必低多少,但质量却差得远。
你以为中国安防企业会就此放弃?
不,放弃这个词,并不在中国人的字典里。
2 中国安防的逆袭
2001年11月30日,一家没人会注意的中国安防企业诞生了,海康威视。
不得不说,海康威视诞生在了一个好年份——2001年。
这一年,美国发生了911事件,世界对安全的追求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同时,中国加入了WTO,也为中国产品出海消除了障碍。
不过当时的创业团队,来不及想这些,他们正在为资金发愁。
海康威视的创始人是中电科52所的工程师陈宗年、胡扬忠。
这家研究所历史悠远,建立于1962年,主攻方向方向就是军工电子产品,90年代之后,这个所开始转型,成立了公司,陈宗年和胡扬忠就是给空调生产控制器板卡的。
后来,美国发生了“9·11”事件,全世界风声鹤唳,陈宗年、胡扬忠敏锐意识到了安防产业的巨大前景。
于是在52所的支持下,创立了海康信息(海康威视前身)。
不过要想做大,还是需要投资,于是他们想到了自己华科的校友——龚虹嘉。
相比陈宗年和胡扬忠,龚虹嘉毕业后没有进国营单位,而是直接南下深圳闯荡,后来在1994年创办了德生,主要生产收音机。
因为德生的收音机性能好、外观漂亮,所以很快就在市场站稳了脚跟,也让龚虹嘉实现了财富自由,开始转行做投资人。
在接待了两个师弟之后,有着产业报国情怀的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由龚虹嘉出钱,陈宗年和胡扬忠经营,成立一家生产安防设备的企业,打破西方国家在安防领域的垄断地位。
说实话,龚虹嘉也没想到偶然的一次投资,会让他获取如此大的收益,他后来回忆说“因为都是同学,觉得如果给他投资一点钱,也许可以改变他的命运。”
于是在2001年11月30日,海康威视注册成立,500万注册资金中,中电科旗下的海康占股51%,龚虹嘉持股49%。
陈宗年任董事长,胡扬忠任CEO,俩人当时认为自己没出钱,不能占股份。
不过豪爽的龚虹嘉后来也承诺,如果未来公司经营好,就以原始投资成本向公司经营团队转让15%的股权作为激励。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
新生的海康威视,首先考虑的是要做什么产品?
其实市场已经给出答案了,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音视频采集卡(硬压卡)。
早期的数字摄像设备,
音
视频的原始文件很大,对硬盘和宽带的占用极其恐怖,要方便存储,就要对原始文件进行压缩。
硬压卡的作用就是如此,摄像头拍到的图像通过硬压卡进行压缩,这样才能存储并且让监控室的人观看。
早在海康时代,其实陈宗年和胡扬忠已经搞出了MPEG-4标准的采集卡。
但是这种标准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国际上都已经用上解码率更高的H.264标准了。
如果造MPEG-4标准的卡,只能进军低端市场,如果搞H.264标准,那么研发周期不可控。
这时候,龚虹嘉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龚虹嘉之前闲着没事的时候,投资了一个科技公司,偏巧是这个公司研发出了世界前沿的H.264编码技术。
于是海康威视借助这一技术,很快推出了新的板卡,
成为国内第一家将H.264产品化的公司。
果然,这一新的采集卡一经上市,马上就火爆全国。
全国生产监控的企业正被日韩的板卡限制得欲仙欲死呢,一看国内也有世界先进的采集卡了,马上纳头便拜,海康威视的板卡根本就不愁卖。
根据龚虹嘉的回忆,海康威视在推出产品的第一年(2002)就挣到了钱,销售收入达3240万元。
然后在2003年实现了1.6亿元的销售额,熬过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带来的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到了2004年,海康威视拿下了全国各地银行的订单。
不过海康威视并不满足,而是开始对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众多行业开展布局,产品也开始搞多元化。
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接连问世。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开始全面爆发。
2003年,公安部在北京、济南、杭州、苏州等4个城市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试点。
2004年6月19日,公安部、科技部确定北京、广州、南京、上海等全国21个城市为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各地纷纷开始建设“平安城市”。
平安城市需要的安防产品中,监控系统就达到了28%。
同时作为平安城市建设的外延,对乡镇、农村进行无死角安全防范的雪亮工程也开始了全面推进。
2005年,公安部进一步提出建设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即“3111试点工程”)。
首批试点的有22个城市(部级)和各省级行政区自行选择的485个县、市、街区。
此外,亚运会、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办以及“国家应急体系”、“平安校园”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展,这些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也让安防产业成为中国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细分产业之一。
安防商机真正开始发酵,其产品需求量之大,涉及产品类型之多,让整个行业为之兴奋。
更关键的是,这种大型项目的出现,甲方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监控摄像机,而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从前端的枪型摄像机、快球、一体化摄像机等到中间的传输设备光端机、大型矩阵以及中间存储设备DVR,到后端显示设备监视器,以及与监控系统联动的报警系统,用于犯罪行为分析的智能视频分析软件等等,是完整的一套安防系统。
这样一来,一些只能拿国外产品攒件的小企业就不行了。
只有具有优秀的产品和完整的产品线,还需要有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公司才能吃下蛋糕。
因为海康威视在杭州,所以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平安杭州”的大梁,因为解决方案的出色,连公安部都组织各地去杭州考察。
考察结束后,各地都开始向杭州学习。
上海要求购物中心、加油站等必须安装监控设备,东莞要求工地必须安装监控,而供应商,毫不例外就是已经有了成功先例的海康威视。
就这样,
海康威视借着全国建设平安城市的大潮,一举从一个板卡生产商,变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安防方案提供者。
随后的几年,海康威视越做越熟练,不论什么需求,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最终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项目的供应商,也顺利成为中国安防一哥。
而此时,龚虹嘉也早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所持公司15%的股权以75万元的白菜价格转让给了初创团队,让海康威视的管理层与公司深度绑定。
高管和员工干劲十足,开始全力开拓市场,其中重点就是海外市场。
相比来说,海外市场更加艰难。
一方面是已有的外国巨头占领市场,另一方面是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和不同的法规。
所以海康威视一方面也开发了基于海思芯片的方案
,
和外国巨头打价格战。
另一方面
成立海外子公司
,
利用海外子公司贴近当地市场,发挥了解需求痛点、整合当地资源,实现市场的拓荒。
出海几年之后,海康威视就在全球设立了20家子公司,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靠着性价比和高性能,一下子把通用、HOLLWEY给干趴了。
就连英国的一些高端市场都拿下了,海康威视的摄像头装在了全英国各地的警察局、医院、学校,甚至是英国国会大厦,装的也是海康威视监视器。
在海康威视在海外攻城略地的同时,曾经叱咤风云的外国大牌开始逐步衰退。
西门子、三星退出安防,UTC合并GE安防,松下和索尼市占率的逐年下降,而霍尼韦尔和博世几乎没有增长。
2017年,海康威视以35.22 亿美元的年收入首次超过霍尼韦尔、博世等全球安防巨头,坐上了全球安防一哥的宝座。
在海康威视的背后,其实还有众多的细分领域安防企业。
他们整体规模虽然没有海康威视强大,但在总是能拿出独具特色的产品,
助力中国各类安防系统建设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平安、犯罪率最低的地区。
如今,任何一个外国人抵达中国,都会感叹中国安全的环境,相比晚上不敢出门的美国大城市相比,“深夜撸串”几乎是中国独有的生活体味。
这一切,都是中国各类平安城市、天网工程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也是中国安防产业服务社会的一个最好注解。
3
中国安防崛起的秘密
很多人可能有点奇怪,相比汽车产业、手机产业来说,安防产业似乎默默无闻,怎么就一下子成世界第一了?
其实,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第一是技术产业链的补全和完整。
如果我们把整个监控系统拆开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芯片。
比如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IP摄像头的SoC芯片、后端NVR芯片、模拟摄像机的ISP图像处理芯片、后端DVR芯片等等。
中游环节则聚集了安防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集成商和运营商等。
安防设备制造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上游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生产各类安防视频监控设备,如摄像头、录像机等。
解决方案集成商则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安防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确保整个系统的协同运行。
运营商则负责提供网络支持、设备维护等服务,保障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
下游环节,主要是安防产品的使用培训、维护、以及安装等等。
我们会发现,
决定整个安防行业技术水平的,其实就是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
在中国安防发展产业初期,这些零部件除了少部分自研之外,大部分依赖进口,就连海康威视也是如此,其初代的解决方案,主要来自德州仪器。
这种情况,一直到华为海思的诞生才改变。
2008年前后,海思生产出了自己的视频压缩DVR芯片,效果上比德州仪器的芯片稍差一点,但是价格只有德州仪器芯片套装的4分之1。
随后,海康威视也开始使用华为的海思方案,极大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因为本身技术能力超强,结果国外的高端市场也被海康威视给抢走了。
除了DVR芯片,摄像头的CMOS芯片也至关重要,它关系着监控的成像质量。
在过去,核心的CMOS都被索尼、三星等大厂所垄断,价格昂贵,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厂商已经生产出了完全不逊色于国际大牌的CMOS。
以至于华为、荣耀、小米、vivo和魅族都采用了国产的CMOS传感器用于各自的高端旗舰主摄。
国产CMOS能把价格做到什么程度?
这么说吧,一个1080p的CMOS,只要几块钱。
除此之外,在海思、富瀚微、星宸科技、北京君正、国科微、联咏科技、瑞芯微、安霸等企业的努力下,国产ISP、IPC SoC、DVR SoC、NVR SoC芯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崛起为安防芯片国产化的重要力量。
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不论客户提出什么需求,中国安防厂商都能很快拿出解决方案来,
这种基于产业链的底气,是其他国家安防厂商根本无法相比的。
甚至在海康威视和大华遭遇美国制裁之后,靠着国产产业链,海康威视和大华也能说出“不影响业务开展”的豪言壮语。
第二是如狼似虎的竞争意识。
虽然海康威视在安防市场一家独大,但在中国,同样存在一些在细分领域能与海康威视构成竞争的企业。
也许很多企业不那么正规,手段也不那么光彩,但就是这种如狼似虎的竞争意识,却是中国安防企业崛起的蓬勃动力。
比如海康威视第一代采集卡卖火了之后,其他公司看着眼热,就买来了海康威视的板卡做研究,因为初代产品防盗性能不佳,三下两下居然给破解了!
于是其他安防公司也开始生产海康威视的盗版卡,先是几家,然后拓展到十几家。
2003年盗版多到什么程度?市面上卖出两张海康威视采集卡,就有一张是盗版的。
海康威视当然不干,第一时间报了警,并且和盗版公司打官司,官司倒是打赢了,也成功把盗版公司都查封了。
但财帛动人心啊,很多公司虽然工厂被查封,但宁可晚上从天花板爬进去生产,黎明的时候再悄悄把板卡运走,也要坚持生产,填补市场上的需求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