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写在前面】
今天讨论动机分析的第一层,
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很重要:
人该不该屈从于本能欲望?
当欲望燃烧,要怎样去处理?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孩子的欲望,
想吃糖,想疯玩,想追求刺激。
我们也都遇到过自己的欲望,
对爱欲,对金钱,对外界赞美。
这种情况下,要顺从欲望吗?
该让孩子、让我们自己放纵吗?
抑制欲望会有什么不好之处吗?
该用什么方式更好地对待欲望?
【经典说】
《自控力》
“我想要”的神经生物学原理
奖励系统是怎么迫使我们行动的呢?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释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多巴胺会告诉大脑其他的部分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贪婪的我们得手。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
在过去的几年中,神经科学家给多巴胺释放产生的效应起了很多名字,包括寻觅、希望、渴望和欲望。但有一件事很清楚——这不是喜欢、满足、快乐或真正的奖励会带来的感觉。
最终,你会非常崩溃,感到不满、失望、羞愧、疲惫、恶心,或者觉得没有刚开始那么快乐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人们注意到奖励的承诺不过是假象时,魔咒就解开了。
当我们把自己从错误的承诺中解放出来时,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误以为的快乐源泉,其实正是痛苦的根源。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消除欲望。没有欲望的生活可能不需要这么多自控,但那也不能称为生活了。快感缺乏的人认为生活就是一系列的习惯,他们没有对满足感的期待。
当我们的奖励系统平静下来时,我们并不会感到满足,而更可能表现得冷漠。神经科学家现在怀疑,不够活跃的奖励系统正是抑郁症的生理学基础。
【晴妈说】
欲望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悖论,
一方面,听从欲望往往堕落,
另一方面,欲望又是生活动力。
这个问题我们自己都处理不好,
又何谈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欲望。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欲望机理,
是对人最重要的脑系统之一:
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奖励系统”,
它分泌推动我们行为的多巴胺。
多巴胺对人的影响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回忆欲罢不能的时刻,
玩一个游戏、浏览网页、美食,
明明理智上觉得想要停下了,
却总是忍不住想“再来一个”。
这种感觉就是多巴胺的作用力,
永远推人追寻下一个、下一个。
远古时候这是狩猎采集的动力,
下一片树叶下,也许就有果实。
只是远古的追寻欲望太难满足,
当下一切变容易,欲望就冗余。
多巴胺的刺激并不是快乐本身,
而只是对事的渴望,百爪挠心。
对没得到的东西兴奋是渴望,
对得到了的东西兴奋才是快乐。
这种感觉在接近目标时最强烈,
而一旦得到了,兴奋反而消失。
很多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
不过是这种追逐过程中的快感。
这种刺激是很多事追求的动力,
也是很多犯罪错误背后的动力。
短期盲目的追求容易让人沉沦,
尤其是当刺激与长期目标冲突。
而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欲望,
如果多巴胺和奖励系统失效,
那么又容易陷入另一端:抑郁。
正常的人生有渴望喜爱的东西,
因此有欢乐、有失望、有追求。
抑郁的大脑对事物不再有渴望,
看一切没有吸引力,万念俱灰。
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两个极端:
最初是严苛戒律让人否认欲望,
压抑抑郁后,发现欲望的存在,
以自由为名义陷入纵欲泛滥。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欲望?
实际上,消灭和纵容都不正常。
接受自己有欲望,才是正常人,
食色性也,金钱、名声亦如此,
不必否认欲望,不必自欺欺人。
而与此同时要让自己看清欲望,
看清背后推动自己的手是什么。
一旦看到,就不容易盲目沉沦。
这就是自省和正念的主要理念。
先观察正视自己潜在的欲望,
然后聚焦于此刻,感受和观察,
让自我理解控制多巴胺的盲目。
这些对我们育儿有什么启迪呢?
所有孩子都有难以自拔的时候,
对美食、乐趣、外界的吸引力。
生活中可能有一半亲子冲突,
源于孩子的欲望,父母要阻止。
我们首先要正视孩子的欲望,
不要急于用道德评判打压孩子,
如果孩子因欲望不满而大哭,
我们要知道,这是正常现象。
多巴胺的突然切断会让人抓狂,
此时再变本加厉苛责于事无补,
安慰他,反而能让他从中走出。
但是,承认欲望不等于放纵,
人的成长就是要练习自我掌控。
能够自我掌控的孩子成就更高,
人生的后续发展会更平稳顺畅。
我们可以让孩子多练习自控,
多给他自己掌控结束权的机会,
如果能做到,孩子自己也自豪。
做不到的时候,我们需要干预,
但无需上纲上线批评孩子品行,
而只是要传递:欲望虽然正常,
但长远的人生需要有所限度。
生理欲望是我们最基础的动力,
下一步是更加社会性的动力,
包括对成就、权力、关系动机。
下一篇就从成就动机开始讲。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