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12月非税收入增长最为明显
。
本文成于2025年1月27日
。
【正文】
2025年1月24日,中国财政部披露2024年财政收支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
一、2024
年整体情况
(一)第一本账和第二本账合计减收0.57
万亿,较历年高点合计减收3.59万亿
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实现21.97万亿元和6.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0.29万亿和减少0.86万亿,较历年同期高点分别减少0万亿和3.59万亿。也即,2024年全年,第一本账和第二本同比合计减收0.57万亿、较历年同期最高点合计减收3.59万亿。
(二)第一本账和第二本账合计增支1.02
万亿(第一本账每年增支持续上升)
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为28.46万亿元和10.15万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万亿和0.01万亿,即两本账合计增支1.02万亿。据此大致可以推算,2024年全年,两本账收支缺口扩大了1.59万亿。
虽然政府性基金支出于2023-2024年期间没有进一步上升,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却始终在上升,每年增量约在1-2万亿之间,这意味着第一本账的支出端实际上是非常刚性的。
(三)两本账的收支缺口均创历史新高(合计超10
万亿):地方缺口则超16万亿
1、2024年全年,第一本账和第二本账的缺口分别达到6.49万亿和3.94万亿,均创历史新高,合计达到10.43万亿,这意味着2024年的财政减收增支压力为历史同期最高,超过2020年、2022-2023年。
2、相较于全国维度的收支缺口而言,地方财政的收支缺口更为夸张,2019-2024年期间地方财政两本账的收支缺口分别为11.05万亿、13.57万亿、11.67万亿、14.75万亿、14.93
万亿和16.41万亿,呈逐步扩大态势,显示出地方财政压力在不断加大。
(四)财政收支缺口主要靠发债来弥补
在不考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项、第三本账(体量非常小)等因素下,财政收支缺口大部分需要靠发债来弥补。不过政府债券余额的净增加通常会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于弥补广义财政赤字,二是用于化债,三是用于其它(如特别国债等)。具体看,
1、2016年以来(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分别增加23.63万亿和42.52万亿,两本账缺口累计达58.55万亿,即弥补两本账缺口后的政府债券余额增加还剩7.59万亿元。
2、疫情以来(即2020-2024年期间),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分别增加17.64万亿和26.22万亿,两本账缺口累计达42.9万亿,即弥补两本账缺口后还剩0.97万亿。
疫情以来,我国曾分别于2020年、2023年及2024年各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分别用于应对疫情(2020年)、灾后恢复重建(2023年)及“两重”项目(2024年)等领域。
二、财政细项:第一本账中只有非税收入是持续增长的
同比可能会受到一些意外因素的扰动,这里选择和历年同期最高水平相比。
(一)税收收入同比减收0.62
万亿,疫情以来年均增速仅为2.06%
数据上看,2024年全年实现税收收入共计17.50万亿元,同比减少0.62万亿(2023年的为历年最高点),疫情以来(2020-2024年期间)年均增速仅为2.06%。
其中,就税收收入的细项来看,除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环境保护税等处于历史同期最高位置外,其余税收均低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如企业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契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分别较历年同期最高水平减少0.28万亿、0.27万亿、0.23万亿、0.20万亿和0.04万亿,这意味着税收增长其实是偏弱的。
(二)非税收入同比大增25%
以上,疫情以来年均增速达6.67%
1、2024年全年,非税收入实现4.47万亿,不仅连续三年超过3万亿,也创造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速高达25.45%(增量为0.91万亿),疫情以来年均增速更是达到6.67%,远超税收收入的2.06%。
2、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非税收入增速呈进一步加快之势,这意味着2024年最后一个月各地加大了对非税收入的兑现力度,当然这对经济而言并非好事。
例如,2024年1-11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速为16.96%(增量为0.54万亿)、疫情以来历年前11个月非税收入年均增速为4.85%。
可以看出,在税收收入增长低迷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在增收方面发挥了作用。特别是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构成来看,也只有非税收入保持着快速增长,呈现“放量”态势。
三、地方财政压力显著加大:卖地收入回落至5
万亿以下(较历年高点减少4万亿)
2024年全年,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实现4.87万亿,同比减少0.93万亿,较疫情前(2019年同期)减少2.38万亿,较历史同期最高点(2021年)减少3.84万亿,这使得地方第二本账的缺口也由疫情前的0.78万亿扩大至3.94万亿。
4.87万亿的卖地收入相当于2013-2014年的水平,预计后续将进一步向4万亿的水平,预示着地方第二本账的压力呈明显上升态势。
四、结语
(一)地方财政压力的体现主要在三个方面,
1、债务是存量(相当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财政收支是流量(相当于利润表的收入端),在流量出现问题时,需要保持地方政府的再融资能力。
2、支出是刚性的,且始终在保持着增长,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故需要通过不断扩大政府债券余额来弥补缺口。
3、每年需要偿还的债务本息是客观存在的,在增量无法覆盖且缺口还在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需要借助政府债券这一外力来缓解债务还本付息带来的压力问题。
(二)近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指出“目前,中央支出比例显然太低了,根据我们的研究,2030年中央本级的支出比例最好提到30%-40%”,这似乎是有意吹风。
简单算一下看,现在每年的全国公共预算支出体量在28万亿,中央本级支出占比仅14%左右(差不多4万亿)。如果提高至30%,则意味着中央本级支出将会提高至8万亿以上,比现在多出4万亿,而这多出的4万亿可以理解为地方少支出4万亿。
进一步算,按目前的支出增速,2030年的全国公共预算支出应该会达到36-37万亿,按照30%的比例中央支出应该在11万亿(较目前高出7-8万亿),即地方支出在25万亿左右。显然,这高出的7-8万亿支出应该通过发行国债弥补,且不应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三)因此,当前的任务是要使地方政府每年的预算支出不再增长,后续每年的增量部分全部由中央承担,这样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实际上,化解地方财政压力和化解金融机构风险的逻辑是一样的。例如,化解金融机构风险的常规手段是使其不再扩表、业务不再增长。地方债务风险化解也是一样,要保证地方财政承担的压力不再增长,既包括其债务不再增长,也包括其实际支出不再增长。
…………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本公众号对所载原创内容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本公众号所载的任何原创内容。如征得本公众号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梧桐樹智庫
》
,且不得对相关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