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ookface
无人是孤岛,一书一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50亿票房国产动画回归,没让我失望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过年,潮汕人有一杯“桂花香”就足够? ·  5 天前  
中国妇女  ·  乙巳蛇年,愿你新春大吉,幸福安康! ·  6 天前  
中国妇女  ·  乙巳蛇年,愿你新春大吉,幸福安康!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ookface

十二试毒天团,什么有毒吃什么,结果…

bookface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30 20:00

正文

放假这两天,波叔无意间被一段3分钟不到的小短片惊着了:


孤独的稻草人厌恶了“帮凶”生活,自己回归乡村,亲自栽种绿色无害蔬果,为人们生产健康有机食品。

震惊的原因在于这是一款游戏APP 的宣传动画,由美国连锁餐厅Chipotle Mexican Grill邀请获得过奥斯卡奖的Moonbot Studios 工作室制作,在YouTube发布后2天就破百万点击量。

无论是出于品牌宣传需要还是其他商业原因,一款游戏APP对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重视,他们的良苦用心,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让波叔感叹、佩服。

一说食品安全,很多人就要颤抖了。人命关天啊,儿戏不得。

波叔今天就来讲讲食品安全的故事,主要目的就是想敲打一下那些只把“食品安全”挂在嘴边的口炮党。

不要以为食品安全问题是21世纪的专利,一两百年前,人们的餐桌就已经被各种可疑物质占领了。

那时候,商家用葡萄糖浆冒充蜂蜜,用白垩石磨成的粉末充当面包发酵剂,在酒里加入能够兴奋神经、却有剧毒的马钱子碱,而在婴儿用的止咳糖浆里,则混入了易成瘾的吗啡和大麻。

19世纪末,可卡因止痛药水的广告

商家的智慧从未如此蓬勃地迸发过;消费者呢,则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也不知道吃的东西有没有毒。

如何规范食品行业?

如何辨别有毒的添加剂?

当时如果有今天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就好了,可惜没有。

不过还是有人想出了招,而且放的是大招:

找人来试毒。 

这个极端大胆的方案是美国农业部卫生局的首席科学家哈维·威利(Harvey Wiley) 在1902年提出的。

哈维·威利

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这不仅违背医学伦理,还有可能让主使者坐牢。但在一百多年前的人看来,这种以身试毒尝百草的行为就是英雄啊。

威利很老实,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从来没有隐瞒过参与实验的风险。他告诉大家,面包里可能含有石头粉、明矾甚至木屑,番茄酱里有大量的防腐剂,锃亮的牛油里可能含有剧毒,谁都不确定哪一口食物会令人丧命。

无畏的勇士,有胆你就来挑战吧。

竟然有几十人报了名。

其中有一个人是这样毛遂自荐的:

我有一个可以承受任何物质、足以让您惊奇的胃。医生在15年前就诊断我的胃患有7种疾病,最多只能活8个月,而这15年来我从来没有去看过医生。您觉得怎么样?我有一个无敌的胃。

自荐信

拿着政府发放的5000美元经费,威利雇了一名厨师,并招募了12位试毒组成员。他们都是年轻健康的男性,每一位都处于仔细的检测之下:用餐前,会有人测量他们的血压、体重、心跳,所有不良事件都会被记录追踪,所有排泄样本都要送检。

试毒小队的合影

这个试毒小队工作的场景是这样的:

12位成员围坐于一张美观的餐桌边,上面铺设着洁白的桌布和银质餐具。他们的西装烫得笔挺,挺立的白色领子干干净净,领带优雅地打在颈前。

自1902年起,连续5年,他们每天都用叉子将掺有甲醛和苯甲酸或其他古怪物质的食物送入口中,最后服下硼砂药片,为这顿美餐画上句号。

起初他们吃的是市面上的食物,后来,他们开始吃各种新开发的添加剂。

他们吃过含有氢氰酸、亚硝酸盐、亚硫酸盐的香肠,吃过用吗啡炖的牛腩,喝过混有苯酚、甲醇的美酒,义无反顾地吞下过用火柴梗、烂木头熬的汤。

他们甚至有句口号:

勇者方得食(None But the Brave Can Eat the Fare)。

这个男子天团,是比贝爷还牛的、真正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贝尔·格里尔斯

在一千多个日夜的毒物洗礼之下,他们经历过不计其数的腹痛、呕吐、腹泻、发热。

幸运的是,没有人因此丧命。

在这些英雄的以身试险之下,威利收集到了足够证明大剂量防腐剂对人体有害的证据,比如硼砂、苯甲酸盐、甲醛、亚硫酸盐和水杨酸盐,并写出了《纯净食物及药物法案》(Pure Food and Drug Act)的草案。

威利在实验室里

1905年,威利和食品安全活动家爱丽丝·莱克丽(Alice Lakey)合作,希望能够说服罗斯福总统,让他通过《纯净食物及药物法案》提议。

爱丽丝·莱克丽

这个罗斯福不是后来领导二战的那个富兰克林·罗斯福,而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叔叔西奥多·罗斯福。对于罗斯福来说,食品问题曾经让他尝到过苦头。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罗斯福组织的骑兵队在古巴战场上时,有几千名士兵因为吃了美国国内供应的变质肉罐头而上吐下泻,造成了不必要的非战斗性减员。

于是,罗斯福告诉威利,假如他可以征集到足够的公众签名,他就会努力通过这份法案。

威利和莱克丽便开始到处宣讲。

然而,效果并不如意。

那个时代的人很少关注食品问题,很多男人甚至认为这是在厨房里忙活的妻子母亲才需要关心的事。

吃得饱就不错了,管你吃什么呢?

眼看着签字活动要胎死腹中,威利焦急不已。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机。送出这神之助攻的,是文学界。

1906年2月26日,一本名叫《屠场》(The Jungle)的小说横空出现,震动了整个美国。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904年他作为记者在芝加哥一家大型屠宰场卧底工作了一周,回来就写了这本小说。

在《屠场》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食品工厂:

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为了对付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放着毒面包诱饵,毒死的老鼠和经过硼砂和甘油的处理的腐烂猪肉,加上少量的鲜肉一同铲进搅拌机里;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出了白色的霉菌,工人们把它们切碎,填进香肠里;商店仓库里存放过久已经变质的牛油,就重新回收融化,加入各种调味剂。

当时的食品工厂

这是一段有味道的文字,可别看吐了。

这就是20世纪初美国食品工厂的真实场景。这本书暴露的可怕内幕,它描述的各种腐烂发臭的食物,可比威利的科学讲座要震撼得多。

据说西奥多·罗斯福听说出现了一本畅销书,也让人搞一本来看。有一天,他边吃早餐边读《屠场》,突然惨叫一声,“我中毒了!”

旁边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以为总统被刺客下毒暗杀了,没想到,紧接着就看到罗斯福把面前碟子里的香肠全部扔到窗外。

原来是恶心的。

公众史无前例的强烈反应,让威利和莱克丽在一个多月内便收集到了一百万个签名。

1906年6月30日,《纯净食物及药物法案》正式通过,它要求商家在生产时必须通过安全卫生检测,并需要将食品药物的配料成分标注在包装上,而那些有成瘾性的物质,比如酒精、吗啡等物质,则需要加注剂量和浓度。

《纯净食物及药物法案》

而威利揪出来的某些有害物质,比如甲醛,则迅速从餐桌上消失了。值得一提的是,1909年,不法企业可口可乐公司差点被政府强行取缔,因为在可乐里检验出了大量的咖啡因。之后经过多次的上诉,这场官司以可口可乐同意减少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而告终。

法案通过之后,威利率领着农业部化学局负责着监督的职责,1930年,这个部门才被重新命名为食品药物管理局,也就是今天我们经常听说的FDA

追溯起来,人们常常把1906年的6月30日视作FDA的诞生日期。

人们纪念威利的漫画

威利最初估计也意料不到,自己最初一个大胆的实验,最终竟然促成了一个伟大的机构的诞生。

FDA成立后不久,各国就纷纷借鉴,如今它已经是全世界最权威的食品药物审查部门,被称为健康守护神,从疫苗到药物到食品再到化妆品,它为全人类提供了良好保障。

现在的食品或药品广告,都把“通过FDA检验、获得FDA批准”当做最大卖点,就是因为FDA的权威性和严格性。

如今,当我们的目光扫过货架上的包装袋,看到上面的各种配料成分、营养信息、过敏源时,我们都应该感谢一下威利和他的12人天团。

常见的食品标识

但那些勇敢的志愿者从未在实验中得到一分钱报酬,也没有收到过表彰。

直到今天,他们的名字也无人知晓。

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英雄,用他们的胃为人们争来更安全的环境。

波叔可以拍着胸口说,我们的命,都是他们给的。

现在,时间又过去了一百多年,美国的食品安全基本已经摆脱了《屠场》揭露的那种可怕的阶段。

轮到我们经受类似事件的考验了。毒大米、毒奶粉、毒鸡爪……层出不穷。就算每个中国人的胃都是无敌的,也抵抗不了这些毒药的轮番攻击。

一百多年前美国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一百多年后我们就解决不了?

用《人民的名义》沙瑞金书记的话来说,无非是看你想不想、有多大决心解决而已。

人命关天。波叔可不想每个人都要具有试毒天团那样的胃,才敢放开胆子吃。

想考验自己的承受能力,读读辛克莱的《屠场》吗?波叔找好了链接,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今日心情 感激

吃的勇敢,毒的光荣。

点击蓝字,阅读更多人物故事

《你也许看过这个女人的第一寸肌肤,有人把她劫走藏了两年》

《为了美,他去死》


——菠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