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下五千年故事
最大的史记研究者和爱好者社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里的故事,你我共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没有诛杀功臣的皇帝,子女命运却极为凄惨,33 ...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老农救下一乞丐,89岁时“乞丐”来报恩,才知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下五千年故事

这一战,让日本三百年不敢踏入中国!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10-08 18:37

正文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



朱翊钧的祖父世宗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没穆宗才为他赐名,叫朱翊钧。,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你当念念不忘。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因其成为了其父子嗣中最为年长的,故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宫人,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


明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非常严格。朱翊钧小时候稍有懈怠,李太后就将其召至面前长跪。没遇到早朝的时候,五更就到了朱翊钧的寝宫,早早将朱翊钧叫起。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朱翊钧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明穆宗病危,三天后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明穆宗坐在御榻上,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明穆宗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全国使先生劳累”。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给太子朱翊钧的遗诏: “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即崩于乾清宫。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万历皇帝继位伊始,大学士高拱马上呈进新政五事,要求其御门听政,亲答奏请,面见辅臣,议处要事,且一应章奏览后俱须发送内阁看详拟票,杜绝内批留中。可看出他对于幼年皇帝朝夕训诲的急迫心情,初衷未为不妥。然而当时正值主少国疑之际,“上冲年在疚,拱默受成于两宫,权不自制,惟恐外廷之擅”。


在读书方面,朱翊钧也是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像朱翊钧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朱翊钧即位后,就按照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每天于太阳初出时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然后少息片刻,复回讲席,再读史书。至午饭完毕时始返回宫内。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



朱翊钧即位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内阁纷争倾轧,整个朝廷也没有能够挽回嘉靖一朝的积弊。这个社会问题,以后变得更为激烈。按照明穆宗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冯保此人知书达礼,又有文艺素养,所以很受明穆宗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通过遗诏驱逐了政敌孟冲,亲自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而此时的内阁首辅高拱也对冯保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


明穆宗末年,高拱为内阁首辅。神宗即位之后,高拱“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恰恰触犯了“自负付托之重,专行一意,以至内猜外忌”的为臣大戒,最终在官场角逐中失利。晚虽倦勤,而内外之间,无复挟恣意如初年者。主术所操,为得其大也。”而且高拱为人性格执拗,出言偏颇。明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神宗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他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以治天下!”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堆积如山。面对着这些重重的困难,这个万历帝没有畏缩不前,为了“皇图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气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推行新政,朱翊钧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为。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朱翊钧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朱翊钧就在平台(即后左门)单独召见他,共商大计。由于明穆宗在位从没有召见过大臣,所以这事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使廷臣看到朱翊钧承业治国的精神和决心。



朱翊钧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万历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


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朱翊钧下令在福建行省进行试点。至万历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粮事竣”。朱翊钧与张居正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立即通行全国清丈。户部奉旨就清丈范围、职责、政策、方法、费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项规定,于同年十一月下发各地。至万历十年(1582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总计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万顷。这标志着整个张居正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钧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它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其范围,覆盖政治、经济诸方面。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巩固了汉家疆土。后世有说明军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钜。而三大征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


10岁登基称帝,长大后穷奢极欲整日沉迷酒色。一言不合三十年不上朝!他就是众人口中的昏君,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然而,也是这样一位无道昏君,在打日本时却是异常来劲。



当时,日本大将丰臣秀吉垂涎朝鲜的土地,想要发兵将其吞并。于是他举兵数十万前往进攻朝鲜,一度占领朝鲜大片国土。朝鲜国王无奈,只得派兵来中国求救。



当然,朝鲜来求助大明朝也是有原因的。明朝时期国力强盛,军事和经济实力都居亚洲之巅。周围的朝鲜等小国也都纷纷依顺,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对于日本,大明向来没有放在眼里。


不过日本这个国家向来不安分,中国历史上向来有它袭扰边境的记载。听闻朝鲜国王前来求救,沉迷了丹药炼制的万历皇帝顿时来了精神,召集全国精兵强将给我把他们痛歼于阵前。


他深知若不出兵不仅危及大明在周围国家心中的霸主地位,下一步还会唇亡齿寒殃及自己。


虽说当时的大明国力远在日军之上。但这场对日之战也是异常惨烈的。当时丰臣秀吉发动国内兵士三十六万之多,分九路进攻朝鲜。明朝这边也几乎举海内之全力,反复与日军进行拉锯战。


明朝的火器和科技水平毕竟远超日本,不久就打得日本跪地求饶。


万历皇帝其实也看不上小日本,但他考虑到此间近800万两的军费支出和出动的数十万兵士,着实让大明朝扛不住啊!于是就答应了日本的求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第一任国王。


而万历皇帝的这个册封,差点儿没气死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我TM掌握着日本的军事大权,当日本国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再说,你给我封了个国王,我回去怎么面对我们的天皇。


万历皇帝还真会搞事情。以这种办法来羞辱自诩甚高的日本人,简直不能更恰当。


于是丰臣秀吉拒不接受册封,再次举兵侵略。不过他哪里是大明朝的对手,连战连败让他万念俱灰。


这一场由万历皇帝“圣心独断”的对日战争历时七年,最终彻底击败了日本。此战不仅让中华帝国再次昂首东方之巅,更奠定了东北亚政治三百年不变。直到鸦片战争后,日军才敢大举侵略中国。


然而,后来的无数文人却对万历皇帝主导的这场朝鲜战争颇有微词。他们说,这场战争让本就水深火热的大明百姓雪上加霜,更给了日益崛起的女真人挑战大明的机会。


文人们的话不无道理。只是们读圣贤书时没有学到过这样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子不语(微信号:cn13714982102)

世事洞明,皆是学问

四书五经赏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四书之名始于宋,五经始于汉武帝,朱熹合为“四书五经”,堪称儒林佳话,旷代经典!

明代大儒王阳明

 

荐语:王阳明是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等共同的人生导师。

诸子百家解密

 

荐语:仰春秋学术,慕战国谋略。这里有最激扬的思辨,这里有最纯正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阅读世界,选购典籍,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