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的大学校园仿佛成了“巴以冲突”的另一个战场。
这不,康奈尔大学代理校长Michael I. Kotlikoff才上任5个月,又惹出了争议!
他被指控为“侵犯学术自由”,理由是他在私下里批评了一位支持巴勒斯坦教授的课程设置。
事情发生在11月6日,当天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Menachem Z. Rosensaft给校长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中他提到春季学期Eric Cheyfitz教授开设的课程“加沙、原住民和抵抗”具有种族色彩,可能引发针对以色列和犹太学生的暴力行为。
而根据该节课程的对外描述,这节课将以巴勒斯坦/以色列定居者殖民主义为具体案例,探讨原住民参与反抗全球殖民主义的斗争的有关内容。
到这还只一个普通的交流,但事儿就出在了校长给Rosensaft教授的回信中。
校长Kotlikoff是这样回的,首先强调了一下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却又同时表达了对这门课程的担忧:
“我个人认为,这门课程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现状的描述过于极端和不准确,并且存在偏见。”
这一下可就炸了锅了, Kotlikoff校长的回答迅速在校园内外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 左-右:
康奈尔大学代理校长Michael I. Kotlikoff、
Eric Cheyfitz教授、
Menachem Z. Rosensaft教授
首先发难的是中东研究协会主席及学术自由委员会率,他们公开谴责了Kotlikoff校长的相关言论。
随后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康奈尔大学分会也在周三加入了声讨的队伍之中,表示Kotlikoff校长的言论是对学术自由的严重侵犯。
分会主席表示,Kotlikoff校长在邮件中不仅对这门课程传达了不满,还顺带着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教授也有不满情绪。随后也给Kotlikoff下了定论:
“这封邮件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大学是否应该干涉教授的教学自由。校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其他教授可能会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时变得更加谨慎,产生所谓的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
面对汹汹而来的指责,Kotlikoff校长的回应是:
“电子邮件是我与同事之间的私下交流,而非公开声明。我从未想过邮件内容会被公开。我不会对课程委员会的决定或教授选择的教学内容发表公开评论。但如果康奈尔大学发生了种族主义或其他歧视事件,我会公开表态并严肃处理此类问题。”
简单总结的就是,
我不是,我没有,别乱说哦,我没正式发表过哦!!
而在这件事儿里,还有一个受害者,就是开设这门课程的Eric Cheyfitz教授。
在邮件内容被曝光后,他收到了大量针对他和他家人的诅咒与谩骂。但不得不说,这教授还是挺硬气的,就算这样了,他还是坚定地表示,我这门课程,坚决不撤!按时授课!但作为以色列政策长期的批评者,Cheyfitz教授也表示Kotlikoff校长此举侵犯了自己的学术自由。
然后,之前把这事儿说出去的Rosensaft教授也加入了这场争论。他选择站在Cheyfitz教授的对面,坚定地认为这门课程应该被取消。
他的理由是
:
“以色列不是一个殖民地,它是通过了联合国大会决议的国家。”
所以作为一所大学,不应该将大学的立场拖入到地缘政治的漩涡之中。Rosensaft教授还表示:
“这门危险的课程出现在战争仍在进行的时候。Cheyfitz教授打算利用,而且肯定会利用这门课程作为另一种手段,来传播他的极端观点。”
以及:
“康奈尔大学尊重学术自由。理论上,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可以开设一门课程,宣称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日心说是不正确的,太阳其实绕着地球转。虽然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不会直接导致暴力行为,而Cheyfitz教授的课程却可能激起大家对以色列和犹太学生的敌意,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事情到了这一步,Kotlikoff校长也只好暂时先打个圆场,公开表示称,他对课程的“开放性和客观性”存有疑虑,但学校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此外,Cheyfitz教授的课程不是必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他关于相关课程。
Michael Kotlikoff校长自2024年7月1日起担任临时校长,任期两年,现在还不到半年就深陷被指控的漩涡,也不知道能否平稳的度过这两年的临时任期。
这件事儿说到底,还是跟现在美国比较敏感的犹太话题有关。自从巴以双方开始交战以来,美国教育圈就开始频繁出现各种抗议活动。许多犹太学生表示,有关战争的抗议和课堂讨论威胁到了他们的安全感,有时会恐吓他们,让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他们对暴露自己的犹太身份感到紧张。
虽然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也是比较多样化,但一有点风吹草动就连着学术圈跟着动荡,是不是有点偏离了“教育”这个词的本意我们不去讨论,但好在,以哈佛为首的不少高校都开始陆续宣布政治独立,回归学术本质。
最近的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Penn)与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于近日相继宣布了它们将遵循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在半个世纪前奠定的机构中立原则,正式确立大学对于社会争议事件的永久中立立场,维护学术自由。
至于未来,或许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校想通教育的目的,我们还是能够见到那个更加纯粹、更加自由的学术环境重新崛起,让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