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闻要参
以小观大把握财经脉动,见微知著了悟商业潮向,获取财富,圆梦人生,回馈社会。高端、有料、诙谐、独立、深入、浅出。趋势投资者必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大=͟͟͞͞风=͟͟͞͞+=͟͟͞ ... ·  昨天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财闻要参

疫情反扑!戏剧性一幕发生了!!

财闻要参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2-25 22:42

正文

出现多点散发零星病例!

一夜之间,北京疫情又面临大考!

现在,国家已经下令:国内高风险地区人员严控进京,中风险地区人员非必要不进京!

然而, 久经考验的中国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更关心着一个来自北京的励志故事。

这个故事,说辛苦,实在是太辛苦了!

这个故事,说感人,实在是太感人了!

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硬生生折射出, 北京人之所以成为北京人,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他有妻有子,有自己的房子 ,有父母帮着照顾娃。

他没有成为被家庭生活吞噬的中年人,这个年纪还愿意进步一下,边上班边去考研。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让他成为新冠北京最新无症状感染者,这位34岁 姓男子 ,应该会淹没在两千万北京人,步履 匆匆的人流中。

但是, 因为这次疫情,他一下子成为了,活的实在是太难的北京打工人的缩影。。。

话说新冠密接成都案例的关键词是这样的:

打牌、蹦迪、美甲、火锅、茶馆


新冠密接北京案例的关键词是这样的::

上班、开会、吃包子、加班、公交车

而这位34岁付姓男子,更是杠杠的一个好男人:

家住顺义,海淀工作,每天地铁往返50公里,

到中年准备考研清华大学,

白天上班,晚上备考,周末带娃早教班,

临考前三天,上午核酸检测,下午外地出差

看完之后, 第一感觉,就是:北京人实在太忙 ,忙到晚上11点,还在环路上堵着。

第二感觉,是北京男人,实在太模范 :没去寻花问柳,没去花天酒地大宝剑,反而在考研、在鸡娃,。。。

这种生活,倒是验证了一句流传已久的名言: 北京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是一个适合奋斗的地方。

可是,看看新冠密接者北京和成都生活的差异,再看看北京和重庆、广州的差异,难免让人心中感慨万千……

更让人伤感的是,媒体关于付先生的报道,居然用了两个很刺激的字眼:中年!

说付先是人到中年,仍然边工作边考研。

知道吗?35岁,在北京就是中年了!


不得不承认,北京的互联网行业确是有一个“35岁职业天花板”的说法,35岁,就要被这个时代抛弃了?

所以,为什么北京会有这么多牛逼的企业、有这么多牛逼的人物?

都是在竞争压力下,被倒逼出来的啊!

被迫努力!

被迫学习!

被迫奋斗!

温水煮青蛙的氛围,虽然岁月静好,但就是成就不了牛逼的企业,出息不了丰富的人生。

其实, 北京付姓男子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那就是, 勤奋!

是的,在全世界,中国人可以说是最勤奋的,看看身边的人,有太多人在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努力奔跑,以至于马老师还给大家灌鸡汤:能够996是修来的福报。

不过, 说实话,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和咱们这代中国人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之所以大家这么勤奋,原因也在于,在现在中国,阶层和行业流动性还是相当通畅的,只要你努力了,大概率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美国政客这么忌惮中国科技企业的原因。

最根本原因,还在于你我他,咱们这些中国人,实在太勤奋、肯学习、有纪律、听指挥,这样一支劳动力大军,是美国不可比的。

你要知道,有很多西方所谓的高利润、高净值产业,其实自己早就没有生产线了,都是拿到中国来代工,自己只是贴个牌。

这就是他们的制造业“空心化”,虽然高利润一直在赚,但总有被反客为主的一天。

道理如此简单,为什么美国人不这么干呢?他们是曾经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啊?

因为一百年过去了,美国人不一样了,随着金融快钱越赚越多、生活越过越安逸,美国人的奋斗精神下降 ,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能劳动、能战斗、肯进步、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的“工人阶级”了。

相反, 现在中国,却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劳动力大军,有组织、有纪律、肯学习、听指挥、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