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晒爱思PsyEyes
教心理学的唐映红老师个人专栏号。以心理学为基础诠释世间万象。只要有人,就有江湖;只要是江湖事,无不可用心理学来诠释、解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意图  ·  BBC纪录片《现代世界的天才:弗洛伊德》 ·  4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社科普及丨什么?“一心二用”居然也能提高效率? ·  5 天前  
武志红  ·  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一大半都不上班了 ·  6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 ·  6 天前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晒爱思PsyEyes

人性|一言不合,昭告天下“果取关”

晒爱思PsyEyes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2-07 23:47

正文

HQ&A170207


  这个公号发的所有文章中,有两篇文章激起了“果取关”的小浪花。一篇是半年前关于王宝强的文章《宝强同学,别当街晒裤行不》;另一篇就是前几天发的《老虎咬死一个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谓“果取关”,也就是果断取消关注的缩略语。


  一般来说,喜欢一个公号,关注它;或者觉得它索然,取消关注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有新的读者关注,也会有一些老的读者取消关注。但是,有些读者取消关注却会在文章后留言,或者直接在公号留言,让我知道他取消关注了。甚至有些读者读完文章,原本没有关注的,专门关注并留言“果取关”,然后再取消关注。



  按说,大多数社会公众事件,都有着歧义性与多义性,有着复杂多维的观察、诠释和理解的不同立场、层次和角度。无论是不同立场,还是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看法彼此龃龉,甚至大相径庭,截然相反都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现象。读到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文章,积极一点可以帮助自己多一个思考的切入点;消极一点,也可以侧身而过,大可不必因此而“果取关”。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现代人完全可以有着不输古人的胸怀和气度。


  那么,为什么总有些读者动不动就“果取关”呢?从心理学角度大概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最浅显的因素是态度的知识功能。我们一旦对特定对象形成某种倾向性态度,那么我们在接受关于态度对象的讯息时,我们业已形成的态度就会形成一个认知过滤机制,使我们近乎本能地会注意到与态度一致的讯息;忽略掉与态度不一致的讯息。即便是注意到,阅读到相关讯息,与态度一致的讯息会使阅读者感到愉悦,从而强化业已形成的态度。相对地,如果是读到与态度不一致的讯息,则会使阅读者感到愤懑、憎恶。这就意味着,当一个读者读到不同的观点的文章时,如果不是激起他的反思或更深入的思考,那么他一定会体验到憎恶乃至愤怒,而表达“果取关”就是宣泄憎恶或者愤怒的一种最简单明了的方式。


  其次,互联网和虚拟社交网络使现代人很容易从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便是一个多元的朋友圈,有着志趣迥异的亲友、同学、同事等,但人们仍然很容易,也很便捷地从中甄别出志趣相投的朋友来。我们在面对有争议的态度对象时,同样根据态度的知识功能会促使我们更愿意与态度一致或相似的朋友交流,而不大愿意与态度不一致的朋友交流。一旦态度一致或相似的朋友讨论、交流,就会促使产生另一种群体心理现象:群体极化。所谓“群体极化”,其要义是态度相似的人们互相讨论的结果往往不是使观点更折衷、更温和,而是更强烈、更极端。人们一旦获得强烈的态度,就更可能激发更强烈的情绪,从而抑制理性的认知判断能力。所以,带着强烈、极端的态度去阅读朋友圈分享,或者自媒体发布的文章,就很容易带来强烈的憎恶,“果取关”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表达而已。有些读者甚至会留下长篇大论然后再悍然宣布“果取关”。


  尽管人们一旦获得某种倾向性态度,面对不同的讯息难免有着“党同伐异”的趋势,但这种近乎天性的趋势是否表达出来,以及如何表达出来,则与个体所接受的教养有关。对于接受过起码的方法学训练,以及养成基本的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说,他们即使阅读到与自己态度观点不一致的文章,也不会轻易否定文章的价值,更可能促进他们换一个角度来深入思考。一般来说,接受过系统现代教育的读者大多能够更为心平气和地对待令自己不悦的对立观点的文章。相对地,那些缺少起码方法学训练,不懂批判性思维的读者,他们更可能根据好恶来理解文章,凡是争议事件中与自己态度不一致的文章,就是打胡乱说,一钱不值,因而也更可能“果取关”。


  既此,概而言之,在争议事件中面对与自己态度不一致的文章采取“果取关”的方式,与互联网以及虚拟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关,也与部分读者缺乏起码的方法学训练,不懂批判性思维有关。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多接触、阅读,尝试理解、思考与自己态度观点不一致,甚至冲突的观点、文章;多换一种方式,用不同的立场、层面和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态度观点。


  学会心平气和地对待态度观点不一同甚至对立的观点、文章和人,不仅是防止在互联网时代自我蒙昧的必修课,也是现代教养的一种体现。


(本文编辑版首发于《新京报》今天的专栏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跳转阅读刊发版。)



关联阅读

宝强同学,别当街晒裤行不

老虎咬死一个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