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一摘自哲学名著《语言·意识·哲学》
(购书微信: 913249449)
由于汉语的“文明”之词与“文化”之词含有相同的“文”字,所以导致汉语之人总是在“文明”与“文化”之概念上混淆互搭,且至今都在这么简单的概念上扯犊子。
拼音语系表示“文明”概念和“文化”概念的语词(civilization和culture)根本就没有这种情况,故也就没可能在这两个概念上纠缠不清。
遗憾的是: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从没有意识到汉语的这种问题,而是一个劲地在汉语系统内去琢磨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另外还潜藏着一个不为汉语之人所觉悟的问题。比如,汉语为了表示一个新的意思(新概念)一一原本没有被字词所表示过的意思(概念),只能在现有的字词堆里找寻某个字词(比如把“知识丰富”叫作“有文化”,把“观念保守”叫作“文化自信”),以作为新意思(概念)的称呼,这其实就是将原字词赋予了(或“装入”了)新的概念,原字词的含义(词义)因此被搅混了或变得含混了。
当初人们将多种意思(概念)装入同一个“文化”之“词筐”,后来,人们反过来地将“文化”这一词筐中的多种意思(概念)理解为“文化的多种含义”。这正是汉语的根本性问题,而西语则不然。
拼音语系每当出现一个新的意思(概念)时,人们不会去原有的字词堆里找寻某个字词而表示新的意思(概念),而是直接造就一个新的字词以作为新概念的称呼(新的词名)。这意味着,新的词名单纯地表示着新的概念,而新的概念也不会干扰到别的(原有的)字词之含义,即不会像汉语那样地将不同的意思(概念)混入同一个“文化”之词。
上述汉语的特性使得当初的汉语之人一个劲地将各种意思(概念)堆砌于“文化”这一“词筐”之中,之后的汉语之人则反过来地对“文化”这一“词筐”里的各种意思(概念)进行分辨和究析,并将所分辨和究析出的多种意思(概念)说成是“文化”之词的多种含义,或者说成是文化的不同内涵。
上述道理,对于“文明”之词亦然。
文化至少涉及以下三个
方面:
1、物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造就的各种工具、艺术品、各种古董、宗教遗迹、房屋、村落、城市等;
2,制度:种族内部的组织方式;也包括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和主张等;
3. 思想观念等:包含伦理、自我意识、思考方式、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解释以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对生死的态度等;
文明在文化的范畴里,是较高级的文化,包括对人性的解放、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对人的欲望的承认,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生灵的尊重,甚至对神的敬重,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动物欲望的约束,这种约束即是“文化”里的“伦理”和“制度”。(待续)
——哲学名著《语言•意识•哲学》,内容深邃,通俗易懂,在台湾出版并发行于海外以来,外网对其赞誉之声甚高,并受到了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切斯的首肯,亦被哈佛大学图书馆列为重点馆藏书,现已在国内用简体字再版(内容完全涵盖了台版),全书80万字,共3册。微信联系: 91324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