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本公号建立于2018年初,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细读经典文本、拓展问题视阈、反思切身问题并为思考争论提供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智·識」危机时代的思潮——古今之间的魏玛共和国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6-11 15:47

正文

「智·識」危机时代的思潮——古今之间的魏玛共和国

间战期德国思想家对于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和回应


课程介绍



时危始识不世才

——唐·杜甫《寄秋明府博济》

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危机,从来都蕴含着思想蓬勃发展的契机。身处动荡时代,真正的思想家都会想要探究和理解危机的原因并提出应对危机的方案。当政治形势不明朗,个人和国家命运悬而未决之时,一流的思想家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因此,危机中诞生的各种思潮具有别样的生命力,因为它们不是故纸堆和象牙塔中的产物,而是对危机的现实回应。这点在间战时期的魏玛共和国尤其鲜明,其诞生的思潮和思想家们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魏玛共和国风雨飘摇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其肇始于 1918 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德皇威廉二世( Kaiser Wilhelm II )退位,覆灭于 1933 年希特勒上台成为总理,其后纳粹德国应运而生。魏玛共和国是后世历史学家对短暂存在于和间战期的立宪联邦共和国的称呼,其实际上的名称为德意志国( Deutsches Reich )。这是德国历史上首次采取共和制,并于 1919 年一月于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通过了《魏玛宪法》确立了政体和政府性质。魏玛共和国在经济上高通胀,政治上党派林立,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1919 年凡尔赛合约签订后,羸弱的魏玛共和国更是债台高筑。但是,在内忧外患下,其科学、文化、艺术上却出现了空前繁荣。短短十五年竟有九人荣获诺贝尔奖。期间活跃在人文社科各领域的风云人物不计其数。布洛赫( Ernst Bloch )称这段各种思潮涌现的黄金时代为 “伯利克勒斯时代”( Periclean Age ),显然是将魏玛德国文化上的井喷类比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文明巅峰时刻。

文学上,有海因里希 ·曼和托马斯·曼俩兄弟,后者因其 1901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家族:一个家族的衰落》( Buddenbrooks: Verfall einer Familie )于 1929 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德布林,其在托马斯 ·曼的鼎力支持下于 1929 年成为普鲁士文学院院士,是魏玛文化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的先驱和推手。戏剧上,有布莱希特,他积极投身左翼工人运动,发扬了史诗剧( epic theatre )的风格来反映政治风气和环境,并吸收了中国戏曲的元素开创了离间效果( Verfremdungseffekt/Distancing Effect )的戏剧理论。诗歌上,有格奥尔格,作为赫西俄德、但丁、莎士比亚和波德莱尔的译者,其诗歌融合了德国浪漫派和古希腊的贵族精神,在一战时创作哀歌《战争》预言德国的战败,后续以其为首的圈子( George Kreis )创办了文学杂志 《艺术之页》( Blätter für die Kunst ),力图重塑魏玛德国的文化并赋予其高贵的精神。不幸的是,其诗作《新帝国》( Das neue Reich )被当时的国家社会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的前身用于政治宣传和鼓动,尽管他本人十分鄙夷希特勒;其文化圈子也在纳粹上台后于 1933 年解散。音乐上有勋伯格,其创新的无调音乐和十二音技法,使其成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第三帝国时期,其犹太人的身份导致其受到迫害,而其音乐也被贬为靡靡之音遭到禁止。法学界有卡尔 ·施密特,其主权概念受到韦伯影响,并提出总统应为宪法的守护者( Hütter der Verfassung ),但其与纳粹的暧昧关系使其饱受争议。社会学界有韦伯和曼海姆,后者于 1929年出版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Ideologie und Utopie )在魏玛共和国广受讨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和他们背后的的社会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它于 1923 年由韦尔在法兰克福大学创办, 1930 年霍克海默接任所长,并创刊《社会研究杂志》( 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 )。它成为一众左翼学者批判魏玛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在宗教学界,有卡尔 ·巴特 ,其危机神学( crisis theology )诞生于一战争和魏玛初立的动荡时期,因为他深感自由神学( liberal theology )只将经文视作对人类宗教体验的纪录,耶稣也只是历史性地偶在,基督教成为调和性的文化,而这无力解释德国所处的至暗时刻。所以,他力图恢复上帝在人类救赎中的绝对重要性,而非人通过自身努力便可自救。相较巴特而言,恩斯特 ·布洛赫则是乐天派,其神学思想聚焦希望这一主题,对人类历史的终极目标和未来抱有信心。罗森茨威格在间战时期意识到德国观念论完结了自前苏格拉底哲学以来的旧思维(从绝对视角出发脱离时间性的抽象和简化思维模式),而他深感自己身处新旧哲学之间,提出将上帝、世界和自身作为思考的三位一体以保存个体在时间中的体验和存在。哲学界更是群星璀璨,胡塞尔、海德格尔,及其日后的弟子们:阿伦特、施特劳斯、略维特、伽达默尔等。当然,还有本雅明,后者亲历魏玛初期的动荡局势和暴力蔓延,一生都在反思历史进步观,其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人生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魏玛共和国这一矛盾体,身处其中的重要思想家们又是如何看待危机中的国家和西方文明?尤其是后续兴起的纳粹德国是对魏玛共和国的纯粹颠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其延续和继承?这门课程旨在撷取与魏玛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历史颇有交集的几位重要思想家以试图展现危机和思想间的关联。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 混元珠,宗教学博士在读,本科和研究生主修古典学和政治哲学,目前的研究兴趣为宗教哲学和思想史。

课程顾问: 陆宽 ,德法语言及哲学研习者,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德语专业,目前在布拉格大学-乌帕塔尔大学现象学专业就读。需要咨询的同学们可以添加课程顾问陆宽老师的微信(微信号:maximilienvonlu)。

课程安排



课程大纲


I. 历史背景介绍

l 魏玛共和国的起源,危机和问题

l 韦伯和魏玛宪法的起草

l 1919 年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l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危机中的意识形态

II. 革命中的暴力危机

l 十一月革命和斯巴达克斯联盟起义

l 本雅明和《暴力的批判》( Zur Kritik der Gewalt, 1921

l 常态 /例外、神话暴力/神圣暴力、立法暴力/护法暴力

l 正义和弥赛亚主义

III.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