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企网(
www.maiqi-ld.com 5
月
6
号上线
)
:并购界第一微信公众号:
maiqi-ld-com
及
maiqi-ld-com6
;并购、股权买卖、定增信息速配平台。规则整合、精准对接、协作共赢
。
规范并购重组市场受到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过段时间,大家还会看到查处'忽悠式'重组的大案。"2月26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公开表示。
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过程中,非公开发行(俗称"定增")是常用手段之一。2月17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下称《细则》)中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发布,此次修订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过度融资、非公开发行定价机制选择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再融资品种结构失衡等问题展开。
监管层针对并购重组市场频出政策,亦被市场解读为与化解IPO"堰塞湖"问题相呼应。有券商投行业务部负责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并购重组与IPO作为资本市场两大业务,只有资本市场估值不断得到理性修复,这两大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才能更好发挥。
直面再融资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2月7日和8日两天里,证监会官网累计公开了20余条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复文。针对多条建议和提案中提出的并购重组市场规范问题,监管层已有所应对和布局。
并购重组是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方式。
证监会在复文中表示,从近年实践看,一方面,重组上市为新兴行业取代夕阳产业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处于传统产业下行周期的上市公司通过出让壳资源获取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化解企业自身债务风险以及妥善安置职工,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稳定,支持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实施。
在第1730号《关于进一步完善重组管理办法,促进上市公司长远健康发展的提案》中,证监会答复(摘要)称:为进一步规范重组上市,证监会在2016年9月发布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其中对重组上市中的"累计首次原则"作了修改。
证监会表示,该次修改充分考虑了香港等成熟市场的制度经验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将"累计首次原则"的期限明确为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60个月内。
另有券商并购业务部人士还认为,《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重组办法》")亦剑指"炒壳"和规避借壳的"类借壳"重组,促进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理性修复。
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亦曾对记者表示,自刘士余履新证监会主席以来,证监会由上至下对于并购重组中"壳生态"十分关注,刘主席本人对借壳产生的市场不良反应亦十分反感。《重组办法》修改本身,即体现了证监会"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理念。
商誉在投资市场中表现为投资者愿意支付的超额溢价。在新经济和转型经济环境下,大量上市公司,尤其是新兴行业公司高度依赖于外延式并购,频繁收购成为上市公司"购买增长"的途径。
在第0456号《关于加强对并购重组商誉有关审核及披露的监管的提案》中,关于加强对商誉减值测试监管的建议。证监会复文称,大额商誉减值将直接吞噬企业经营利润,拖累上市公司发展,证监会将对其中某些情形予以重点关注,并要求中介机构对业绩真实性和会计处理合规性进行专项核查。
中信证券(16.330, -0.04, -0.24%)林小驰表示,从美国自20世纪初至今的并购浪潮经验亦可看出,商誉高峰时段过后,美国的信息行业、金融保险业都是商誉减值的重灾区。
市场期待估值体系重塑
证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有280家企业通过IPO的审核,248家企业完成IPO,融资1634亿元,IPO家数创近五年来新高。2016年累计核准并购重组行政许可申请261单,交易总金额超过1.25万亿元。
监管层针对并购重组市场频出政策,亦被市场解读为与化解IPO"堰塞湖"问题相呼应。有投行人士表示,只要A股市场估值体系得到充分修复,上述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目前监管层也正朝着这个大方向推进。
2月26日,刘士余公开表示,有人担心IPO数量多,力度大可能会影响二级市场,过去当资本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我们曾经也用过减少甚至暂停IPO的办法,来缓解下行压力,稳定市场,也取得过时点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好。因为没有解决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等稳健性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资本市场活水源头的问题,没有解决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的问题?一个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是不长久的?
2月10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刘士余还表示,"股指稳定和融资力度不能对立,没有IPO数量的提升,资本市场一些丑恶现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数量上了,壳的价格不就下来了吗?还炒壳吗?"
对此,有券商投行业务董事总经理表示,近年来再融资之所以为企业和机构所追捧,客观原因也包括IPO排队周期长以及A股估值优势所致。资本的逐利性,也带来了"忽悠式"重组、盲目跨界重组等市场问题,加之IPO发行体制改革几经波折,导致A股市场估值体系紊乱,进而严重拖累了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