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月4日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中国的上述反制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东时间2月1日签署的关于“将对进口自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的商品加征25%关税,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的行政令。
与中国的正面硬刚不同,前两天美墨两位总统通了电话并达成了一系列协议,特朗普亦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通了电话,结果是特朗普在当地时间2月3日再次签署了行政命令,暂停对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加征关税,并将其实施时间推迟到3月4日。
特朗普的做法非常“特朗普”,只要给到美国足够的利益,似乎什么都可以谈。中美贸易战最终何去何从,目前全世界都非常关心,不过市场方面还是更希望中美贸易战能够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中美能达成协议则皆大欢喜,可惜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基调不会改变。
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一事上一直都有明确的表态,比如“美方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不仅无益于解决自身问题,还会对中美正常经贸合作造成巨大破坏”。事实上,中美贸易战打起来虽然是两败俱伤,但往往是顺差国这一方受到的影响更大,因此中国的外贸、出口相关行业后面会变得更加艰苦。
截止当前,市场方面更大的担忧在于,如果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得根据中美贸易战的走向做出更加谨慎的预期,那对目前仍处于支柱产业地位的房地产又该如何判断?
除夕的前一天(1月27日),万科连发多条公告,“郁亮申请辞去董事会主席职务;祝九胜申请辞去总裁等职务;选举辛杰(万科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为万科第二十届董事会主席”。此外,万科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约450亿元。
很多人认为上述高管变动意味着深圳国资对万科的正式接管,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将启动相关的清算和追责程序,只不过这些都得以“稳定”为前提,因为万科这个行业风向标如何走出困境已关系到中国房地产和金融安全等全局性、系统性问题。
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争议在于,深圳国资此次关于有足够子弹支持万科的表态最终的落地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因为只要房地产市场无法止跌回稳,对困境房企的救助就还是会陷入“越救亏越多”的尴尬境地。而目前的终极问题就是,中国的房地产到底何时才能到达底部?2025年底?2026年底?又或者是触底后长期处于底部?
相比前面提及的偏消极的消息,地方债的发行情况却让人甚感安慰。根据财联社的报道,今年1月份各地已发行地方债约5575亿元,实际发行规模超出了计划发行规模1700多亿元,为近年同期最大。这里面不仅有地方政府今年用于置换隐债的2万亿再融资专项债加速发行的影响,还有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国办发〔2024〕52号:《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的明显影响。
对于上述地方专项债的加速发行,市场方面的一致看法是加大、加快地方化债的力度和节奏,以让地方政府、地方国企、城投平台腾出更多精力和资源抢抓经济建设,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春节前后,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的申请受到了地方政府、国企、城投的空前重视,尤其是项目策划包装、申报、资金申请等方面的细节成为了很多国企领导手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与国企、城投项目建设相关的各种非标融资需求也有明显的抬升。这个现象背后,主要是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只能解决一部分国企、城投项目的资本金需求,而资本金之外的其他融资则只能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资本的注入。
如果2025年的经济增量主要还是得靠央企、地方国企和城投平台给撑起来,那对于我们这些做城投非标投资业务的机构来说,是否意味着还有足够多的生存和展业空间?
不管如何,我们始终对2025年充满着期待。
更多基建、房地产、城市更新、产业投资运营项目的交流和合作事宜,欢迎联系西政财富和西政资本。